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论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

陈媛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摘 要】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阐述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的重要文献,其中毛泽东也对湖南农民的文化运动进行了调查与思考,充分肯定了湖南农民运动所进行的农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之际,农村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农村文化建设整体落后、文化传播内容参差不齐、文化事业发展缓慢等诸多问题。回顾毛泽东的这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对农民文化运动的总结和农村文化建设的探索,对当前我国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建设;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1]32,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全方位的加强农村建设,其中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没有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不可能有农村的小康和现代化。”[2]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以助力全面小康,确立了“乡风文明”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与要求,同时也为农村的文化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回望历史,毛泽东在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写下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农民问题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推动了农民革命的向前发展。重温这篇影响深远的著作,会发现其对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极具借鉴意义。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的农村文化建设

毛泽东在《报告》中十分关注农民革命的内容,将其概括为“十四件大事”,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其中,农村文化建设伴随着农村革命运动而展开,也是《报告》中的重要一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农村经济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经济和文化向来就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发展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经济建设是基础,同时,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在《报告》中,毛泽东坚持了这一基本原理,并将其与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相结合。他指出,农村文化建设“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3]33,农民革命首先是推翻地主的权力,并随之开始经济斗争,“神权”“夫权”“族权”等封建宗法文化的代表则在经济斗争完全胜利后被革除,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将会逐渐开始。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革命中,农村的文化建设也要依托于农村的经济建设,只有占农村大多数的农民打倒地主势力,并在经济上取得优势,农村的文化建设才会有牢固的基础以支撑其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毛泽东在《报告》中既肯定了湖南农民运动做出的文化建设成绩,也对以后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提出了设想。

1.以农会整顿纪律。湖南农民运动打倒了代表着封建特权的土豪劣绅后,“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3]14行使一切权力,包括整顿纪律,创造了良好的农村文化建设环境。“下禁令”是农会整顿纪律的重要举措,“农会势盛地方,牌赌禁绝,盗匪潜踪”[3]22。牌、赌、鸦片、花轿等封建恶习都是禁止的,这样一来,就扫光了社会不良现象。同时,针对于“少数不良分子”以及他们的不良习惯,农会也不放任并强调着重解决这类问题,在农会的纪律整顿之下,对其进行教育和训练,使其遵守农会的组织纪律,站到农民的队伍里来。由此,在农会的组织建设下,改善了农村风气,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了发展的土壤。

2.对农民做文化宣传。文化宣传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先进文化,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毛泽东十分重视对农民的宣传工作,不仅是政治宣传,还包括以破除迷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宣传。“引而不发,跃如也。”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文化宣传一定要做到位,以宣传去启发农民,并将其融入教育中,让农民自发、自觉地去破除迷信,摆脱不良的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不是不顾农民觉悟程度,越俎代庖,代替农民去破除。简言之,农村需要一个大的革命浪潮,文化宣传与建设必不可少,但文化宣传一定不能生硬和勉强,要以温和的形式去影响广大农民。

3.办农民学校提升农民文化程度。国民革命时期的农民绝大多数未受过文化教育,农民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在湖南农民文化运动中,农民一改过去对学校的偏见,办起了农民学校,并且发展极快。“不久的时间内,全省当有几万所学校在农村中涌出来。”[3]40毛泽东充分肯定了农民大办夜学的做法,认为其比知识阶级和“教育家”所谓的“普及教育”还要做得好。农民学校不仅施惠于农民,让农民在劳作之余读书识字,而且贴合农民实际情况,使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改善了农村的文化面貌。

1.人是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的基本要素,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离不开村民的共同建设,并且也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组织队伍来引导。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机遇之下,要牢牢把握住人才回流的趋势,创新政策,给予大力支持以留住人才,壮大基层文化组织队伍。同时,对农村原有的文化专干,要坚持进行培训,挖掘其文化特质,塑造一支业务娴熟、团队稳定的基层文化队伍。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与困境

除传统的历史文化外,地方民俗文化对三峡游客也十分具有吸引力。很多游客在游记中描述了土家族民俗文化和巴东纤夫文化体验,表示参与性的土家婚嫁仪式十分受欢迎,如一位北京游客在游记中所写: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

综上所述,敲低LncRNA SNHG16后可能通过上调p21的表达来阻滞细胞周期进程,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其作为致癌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探讨其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分子靶点的意义。

3.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村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在《报告》中,毛泽东极其重视湖南农民文化运动中的农民学校建设,这种以基础教育为主的农村文化事业是农村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关系着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城市对比,这种微小的的改善很脆弱,农村的教育水平依旧落后于城市,失学、辍学现象严重,发展缓慢的农村教育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使得“寒门”再难出“贵子”。除了教育这项文化事业发展得不够理想之外,在农村中,我们也能看到公共的文化设施建设因无人进行维护与翻新也成了废墟,公共电影、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文化事业也面临着逐渐萧条的趋势。另外,与农村文化事业紧密相连的文化产业也有待提升。我国农村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却没有充分挖掘与发挥出来,仅仅停留在影音、报纸等传统文化产品上,消磨了农村原有的文化特色,其文化产品不仅质量不高,而且数量上大多还要靠城市供给。因此,从发展缓慢的文化事业和相对匮乏的文化产品可看出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还是有待振兴的。

从目前看,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达到全面振兴的局面,农村文化建设依旧是其中的薄弱环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

2.乡村振兴也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切实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也就为农村文化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在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之上,实现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除国家发展战略指引着农村的文化建设之外,社会群体组织也密切关心、关注着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农村人才的回流。以湖北省为例,其“推动实施以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为主要内容的‘三乡工程’,自2018年以来已带动3.1万名各类人才回乡创业”[4],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了政策支持和人力支撑,这些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产生的社会合力在影响着农村发展的进程中也推动着农村的文化建设。

1.农村文化建设整体落后,组织不健全且发展不平衡。毛泽东在《报告》中就曾指出,农村的文化建设要随着农民经济斗争的胜利而逐渐展开,要使得农村的文化建设能跟得上经济建设的脚步。但是在乡村振兴逐渐展开的今天,农村的文化建设明显地滞后于经济建设。首先是农村中长期以来单纯地强调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营造了“经济大于文化”的社会氛围,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即使国家为农村设立文化馆、图书馆、活动中心等基础文化活动场所,农民也无暇去参观或去参与其中的活动,其业余文化活动单一且贫乏。

另外,湖南农民运动中,一切权利归农会,农会这个组织也包办了一切建设,包括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关系着文化建设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现如今,大多数的农村缺乏专业的文化建设组织,也没有强有力的群众创作队伍或有经验的人才来经营农村文化建设,这与农村长期存在的人才流失现象密切相关,长此以往,必将削弱农村的文化建设。相对于各地区来说,农村文化建设不论是组织建设还是发展水平都存在不平衡的现象,这突出地表现在西部地区的农村文化极大地落后于东部地区,山区的文化建设单调贫乏不如平原地区丰富多样,差距较大的农村文化建设也将不利于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接着,徐通理给他细细解释“色即空,空即色”的处世哲学:他们把人生所需要的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归纳为色,把无求无欲的崇高的为人道德归纳为空。人只有达到无求无欲这种“空”的境界,才能求得正果而获得一切。如果只求“色”的东西,求来求去,越求反而离自己所需的东西越远了。接着,老人又说,普通人大多一味地只求“色”的东西,这么一味地求下去,就叫作尘缘未了。

2.农村文化传播内容参差不齐,负面文化参杂在其中。清除以封建宗法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文化,是湖南农民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当今在乡村振兴的大力倡导下,农村文化的宣传形式也逐渐多样化,尤其是互联网进村,凭借其自由和开放的特点,让农村原有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文化墙等形式的文化传播渠道变得更加开阔,农民接触到各类文化的渠道也逐渐增多。但农民是否接收到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却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其中不乏一些负面文化。例如,以西方的拜金或享乐为核心的腐朽思想参杂在影音作品中影响着广大农民,还有以色情和暴力为主要内容的低俗文化也借以歌舞厅、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出现在农村的文化市场上。这些文化和农村所固有的封建迷信和小农文化交织在一起,不仅对农民的身心造成伤害,而且还不利于农村的文化建设。

92年前的湖南农民运动开辟了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新天地。如今,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发展的动力。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存在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与挑战。

当时,王莽已属耆年之人。为了掩饰其衰老的形象和岌岌可危的心态,王莽特地把头发和胡须都染黑了,《汉书·王莽传》称他是“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大婚和染发没能挽回王莽的败局,仅仅半年多光景,绿林军便攻入京城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中,存活了十五年的新莽政权败亡。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路径

站在接续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农村的文化建设依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破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以毛泽东的《报告》为基石进行思考,可得出以下几条路径选择:

(一)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提升农村文化建设水平

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石与保障。湖南的农民运动以农会为依托,聚集了大量的农民群众,为农村的文化运动提供了充足的力量支撑。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的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块。

第二,重新梳理并建立完善了全院的技术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包括医院每一个专科的技术开展情况,实现了对医疗技术的全过程管理,做到有迹可循、有据可依,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

当然,老子的关注点不在于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给予统治者以具体的措施或施行方案,对于老子而言,其合乎“道”的行为是:

1.乡村振兴需要繁荣的农村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不是农村某一方面的振兴,是包含着农村“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其中没有农村文化振兴也就谈不上乡村振兴,它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化的积极作用来看,文化是魂,凝结着广大农民的精神力量,能引领农村建设并对经济和政治起促进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滞后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追求美好的生活,也无助于乡村振兴。而实际上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必将能助力乡村振兴。

2.农村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离不开农村自上而下的关注与重视,必须以文化宣传与教育引起包括基层领导、干部在内的注意力,落实各项文化政策。另外,农村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不仅包括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也包括广度上的各地区共同发展。在这一点上,农村的文化阵地与组织起着重要的带头作用,加强各地区文化交流,共享文化资源,以缩短各个地区的文化差距,缓解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在农村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渐进提高。

(二)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滋养力量。国民革命时期的湖南农会掀起的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坚决剔除不良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糟粕,引导着农村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随着农村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这样的引导力量依旧不能缺失。

1.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是不可撼动的,这是最具有强有力、说服力和向心力的引导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底色。要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立场,坚决杜绝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2.面对现如今农村多样化的传播手段,必须努力掌握好和利用好,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这些物质载体传播符合农民需要的先进文化和思想,在乡土文化中牢牢把握主流价值,以抵制不良文化对农村的影响。

3.剔除农村中的不良文化因素,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依旧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石,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去伪存真的同时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地方性优秀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辩证取舍,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入乡土社会中,可以是独特的手艺人,也可以是厚重的历史,这些都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下面说明用种颜色能满足H(m,n)的点可区别边染色。首先用算法给出关于H(m,n)的k+3-正常边染色。

(三)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环境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农村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在《报告》中着重强调并加以肯定了湖南农民文化运动中“兴办农民学校”这一项措施,这不仅推动了湖南农民的文化运动,也让湖南农村的文化建设在教育事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在乡村振兴的今天同样也不能忽视这一点。

1.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大多依靠国家或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村教育事业,需要举全社会关注之力。这样的投入可以来自多方面,既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个人,要鼓励并积极开辟多渠道的投入方式,充分激发农村文化建设活力。

2.要将农村文化建设与村民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文化事业上,伴随着村民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要及时翻新公共文化设施,在广播报刊的传统媒介的基础上根据村民的需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在文化产业上,结合地方性农村特色,注入高新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开发一些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既鲜活又能贴近老百姓的内心,让农村文化产品不仅能内销还能对外扩大影响力。另外,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为了繁荣的农村文化建设,约束力必不可少。在这一点上,可以将国家法律规范和村规民约适当的结合起来,软硬兼施,在普法教育中提高村民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健康的开展,让农村文化建设在稳定平衡中散发生机活力。

结 语

毛泽东在《报告》中论述的湖南农村文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封建落后的文化面貌,对当时的农村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即使是在新时代的今天回顾这篇文章,也依旧对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背景下,农村的文化建设从要强化农村文化阵地和组织建设着手,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导向性,同时也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文化产品质量,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一个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韩美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5.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OL].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2/01/c_1124054494.html.

【收稿日期】 2019-09-09

【作者简介】 陈媛媛(1996-),女,湖北武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 2019) 05-0052-04

DOI: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9.05.011

(责任编辑 王先霞)

标签:;  ;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基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