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及科技引导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发展论文,生态建设论文,途径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提出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实质就是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为了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探讨了科技引导实验区生态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组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对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识论层次,揭示系统的动力学机制与控制论规律;二是方法论层次,去辨识系统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测度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三是技术管理层次,去组织、协调与建设可持续的生态技术、生态体制与生态文化。
一、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
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宗旨是以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科学技术的引导、管理机制的改革和能力建设,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生态秩序五个方面开展综合规划、典型示范和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和人的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决制约和影响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环境的。地理环境、生物环境、资源及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态势直接影响着发展的质与量、快与慢、机会与风险或系统的持续能力。可持续发展需要投入,不仅需要资金、人力、技术等经济资产的投入,更需要土地、空气、水、能源、气候、生物等生态资产的投入。实验区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间的生态关系,促进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生态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与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以及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里的环境包括人的栖息劳作环境(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建筑设施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包括原材料供给的源、产品和废弃物消纳的汇及缓冲调节的库)及文化环境(包括体制、组织、文化、技术等)。它们与作为主体的人一起构成社区。社区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构成错综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促进、抑制、适应、改造关系;人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储存、扬弃关系,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竞争、共生、隶属、乘补关系。复合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不仅包括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还包括人的生产;不仅包括成品的生产,还包括废物的生产。其消费功能不仅包括商品的消费、基础设施的占用,还包括资源与环境、时间与空间的耗费。尤其重要的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后面,还有一支看不见的手即系统反馈在起作用,我们称其为生态调节功能,包括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环境的持续容纳能力、自然的持续缓冲能力及人类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实验区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增强社区的这种调节功能,使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得以稳定,自然得以平衡。
驱动城镇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复合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两种作用力。自然力的源泉是各种形式的太阳能,它们流经系统的结果导致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和自然变迁。生态系统在其形成、发育、代谢、生产、消费及还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结果是一种信息积累过程,其中大多数能量虽以热的形式耗散了,却以质的形式储存下来,记下了生物与环境世代斗争的信息。社会力的源泉有三:一是经济杠杆—资金;二是社会杠杆—权力;三是文化杠杆—精神。资金刺激竞争,是调节复合生态系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重要手段。权力是维持复合生态系统组织及功能有序度的必要工具。它通过组织管理、规章制度、政策计划及法律条令等形式体现群众的意志和系统的整体利益。权力的正确导向将导致生态关系的和谐及社会的发达昌盛。复合生态系统的权力既表现在政治、经济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方面,还应包括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的权力。执法者所代表的不仅是选民的社会权益,还应代表自然生态系统持续生存发展并服务于后代人及其它地区人的生态权益。精神是通过自觉的内在行为去诱导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协和力,缓和各类不协调的生态关系,推动系统的持续发展。人的精神取决于特定时间、空间内的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和社会风尚,一般通过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方式所诱导,涉及人的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种境界的不同耦合方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诱导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增强人的生态责任感,诱导一种生态合理的生产观、消费观及环境共生观。
总之,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耦合导致不同层次复合生态系统特殊的运动规律。生态控制论不同于传统控制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事”与“情”的调理,强调方案的可行性,即合理、合法、合情、合意。合理指符合一般的物理规律;合法指符合当地的法令、法规;合情指为人们的行为观念和习俗所接受;合意指符合系统决策者及与系统利益相关者的意向。
二、科技引导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综合方法
近年来,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社会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人的精神面貌显著改观,生态建设日新月异,引起许多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国际友人的普遍关注。但是,也应该看到,实验区建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比如,在执行“政府推动、专家引导、社会兴办、群众参与”方针中,各级政府、企业和群众的推动、兴办及参与很积极,但各级科技力量的引导和参与却嫌不足;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而人的能力建设和生态建设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实验区单项发展较快,综合规划建设与管理不同步。总之,实验区建设在科技引导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发挥科学技术的引导作用是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建设成功的关键。这里的科学技术包括:自然科学(Physical science)、系统科学(Systems science)及生态科学(Ecological science)三个层次。其中,自然科学技术是实验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主要技术支柱,其引导实验区建设的中心任务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和资源的持续利用。以运筹学为先导发展起来的系统科学及其工程体系,以系统组分间的耦合、反馈关系及其控制论机理为目标,探讨各类系统及事业的评价、规划、管理的优化方法,是各级组织制定改革开放政策,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实验区建设、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论核心。其中心任务在于制定一套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环境合理的综合规划及其相应的实施策略。生态科学以人类活动主导下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的意识、行为、观念、能力、素质对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与资源环境耦合关系和生态控制论方法,是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开展生态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实验区的“综合”二字就体现在综合利用自然科学的硬件(Hardware)、系统科学的软件(software)及生态科学的心件(Mindware),去调控社会的结构、功能与过程,通过多学科、多层次、多专家的知识和经验交流使个体人变成群体人,生物人变成智能人,社会人变成生态人。它将整体论与还原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理论与悟性、客观评价与主观感受、纵向的链式调控与横向的网状协调、内禀的潜力和系统的共生能力、硬方法与软方法相结合,科学、哲学与工程学方法相联姻。实验区生态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生态综合,其整体目标就是要诱导复合生态系统达到:(1)物质、能量、信息的全代谢;(2)竞争、共生、自生的演化机制;(3)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功能;(4)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5)工、农、建、交、商相关产业的横向融合;(6)资源生产、加工、消费与还原的闭路循环;(7)时、空、量、序指标的系统调控;(8)财富、健康与文明目标的综合;(9)技术、体制与行为手段的耦合;(10)城镇与乡村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
三、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生态建设的技术途径
实验区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财富的持续增长;包括经济资产和生态资产的持续增长;二是社会成员良好的生命素质,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代谢过程的健康;三是高度的文明程度,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决策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行为心态和价值取向是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这三者中,财富是形,健康是神,文明则是本。实验区的建设,必须从本抓起,促进形与神的统一。实现实验区生态建设的技术途径是:
(一)生态工程建设
根据生态控制论原理去系统地设计、规划和调控各类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工艺流程、信息反馈关系及控制机构。融传统的系统技术和现代的高新技术为一体,疏浚物质能量流通渠道,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建立一套合理的生态代谢链网,占领未被有效利用的生态位,提高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率,形成一套一、二、三产业联姻的生态产业。如果将资源的、环境的和区域的长期代价计入,则人们在考虑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的同时,还应考虑废弃物的产出以及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生态恢复代价。
生态工程的关键在于生态技术的系统开发与组装。它不同于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地方,在于着眼于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与效率而不是单个产品、部门、单种废弃物或单个问题的解决;强调当地资源和环境的有效开发以及外部条件的利用,而不是对外部高强度投入的依赖;强调技(技艺)与术(谋术)的结合、纵与横的交叉以及天与人的和谐。
(二)生态体制的建设
按照生态控制论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去辨识、模拟和调控复合生态系统内各种生态关系,建立一个能综合调控经济生产、社会生态及自然生态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其主要目标是促进系统内各种时、空、量、构、序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旨在改善人际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公平性、世代间生存关系和时间公平性、区域资源分享的公平性、部门间协调共生的组织和谐及生态过程的动态平衡。生态公平性是世代公平性、区域公平性、体制公平性及过程平衡性的组合。其中世代公平性包括人类活动的过去对现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累积影响,以及现在的资源开发行为对未来子孙后代的潜在影响。区域公平性包括人类活动对当地的、区域的、资源产地和市场腹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体制公平性包括部门内各生产环节间的纵向耦合,部门间横向共生关系以及外部的协调共生关系。过程稳定性包括正负反馈强度的匹配性,发展的速度与波动的幅度,主导性与多样性,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等。
(三)生态文化建设
从普及生态意识、改变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念、环境价值观念和小农经济观念入手,去规范、调节和诱导决策管理人员和民众的决策行为、经营行为、环境行为、生育行为及生活方式,其核心是可持续自生能力的建设。旨在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活力,人必须融于自然而非驾驭自然。这里的可自生能力应指人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活力,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及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的综合活力。
收稿日期:1997-04-03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AND THE WAYS GUID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MMUN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Rusong Ouyang Zhiyun
(Research Center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tes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const 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outal Commun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populati on 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o at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ound ecological system of society-economy-nature,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ways of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guided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Community for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ecology
标签:生态系统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科技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