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医院 150001
摘要:病毒感染的几率大,传播途径多。抗病毒免疫因病毒具有生物学特征,所以在大多数免疫中情况占主导地位。本文介绍了病毒感染类型,说明了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阐述了抗病毒免疫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病毒 感染 免疫
病毒感染性疾病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全球健康问题。在众多的传染病中,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几率最高。病毒进入机体后,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病毒增殖和扩散作用。NK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6-8%,病毒逃脱了防线抵御后就成了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它们与病毒结合后,就被吞噬细胞吞噬降解,最后释出的病毒则可被特异性抗体中和消灭。多年来,诸多的研究成果为控制各类病毒感染性疾病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些已受控制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能会反复出现。
一病毒感染类型
病毒以水平、垂直两种方式传播,其两种机制,一是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影响,二是病毒对免疫病理损伤。病毒的感染类型有隐性感染、显性感染,持续性感染三种。在抗病毒免疫中,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在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免疫可清除细胞内病毒,而体液免疫只要清除细胞外病毒。
1整体水平的病毒感染: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传播,在特定条件下感染机体.病毒侵入机体内,导致机体防御较强,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局部和全身感染。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几个月,几年,几十年甚至终身携带,经常反复并排除体外,但缺乏持续性的临床表现。因为病毒与细胞共存,并直接侵犯免疫细胞,造成慢性感染,其持续存在血液中并不断排出体外。临床症状病程长;潜伏感染成隐性感染后,病毒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在某些条件下因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出现显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后,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导致死亡。
2抗V免疫持续时间获得持久免疫的原因:V引起全身性感染并有明显的病毒血症;V的型性稳定、单一,且很少发生突变获得短暂免疫。
二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病毒复制完毕后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大量子代病毒被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有些病毒在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膜影响不大,释放病毒的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时也不会出现溶解和死亡。如:麻疹病毒:在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看到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3自然死亡: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可直接或间接作为诱导因子诱发细胞凋亡。
4基因整合与转化:病毒的核酸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附近基因激活等现象;可使细胞失去细胞间接触抑制,导致细胞转化,如:人乳头瘤病毒、疱疹病毒II型、EB病毒。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被感染细胞表面出现了新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破坏,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会引起III型变态反应,引发炎症。
2免疫抑制作用.许多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强的亲和性和杀伤性,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持续性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因素,病毒存在于受保护部位而逃避宿主免疫作用;或者是病毒基因整合在宿主基因组中与细胞长期共存;或者是病毒感染非容许细胞内仅表达部分基因,不引起细胞死亡。
三抗病毒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巨噬细胞在抗病毒血症中有显著的保护作用。NK细胞能因子诱生的干扰素诱生抗病毒蛋白,限制病毒的扩散。
1.1天然抵抗力。由于各种动物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不同,先天性免疫是一特定种动物的特性。天然屏障作用,完整的皮肤表面有多层无代谢功能的角化上皮细胞,因此病毒不易侵入,黏膜表面的液体具有杀灭病毒的功能,黏液中的黏蛋白可抑制某些病毒对细胞受体的吸附,发育完全的胎盘屏障能阻止多种病毒侵犯中枢神经和胎儿:吞噬细胞,一些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小吞噬细胞在内的大吞噬细胞,其中巨噬细胞具有阻止病毒增殖的作用,并产生干扰素和补体成分参与抗病毒免疫。
1.2干扰素的作用。干扰素是在其他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非特异性抗病毒物质,其可渗透到邻近细胞而限制病毒向四周扩散,并通过血流到达靶器官来抑制病毒增殖。机体感染病毒后在几天内达到高峰,以行使早期抗感染作用。干扰素只能作用于相同种属的其他细胞,使其对其他动物则无作用。
2特异性抗病毒免疫。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方面。病毒以细胞免疫为主,主要起促使疾病痊愈的重要作用。体液免疫作用于体液中存在的病毒,IgG和lgM在血流中被巨噬细胞降解,使病毒在抗免疫中也占重要作用。
2.1体液免疫
2.1.1主要抗体。抗体是病毒体液免疫的主要因素,主要起作用的是IgM、IgG和IgA,IgA和IgM可阻断已入侵的病毒通过血循环扩散,其抗病毒机制是起调理作用。测定特异性IgM 可作为病毒早期诊断,但IgM对病毒有补体参与时可增强其中和作用。IgG在病毒感染后1~2周达到高峰,之后具有免疫记忆特性。IgG在病毒的中和作用和K 细胞参与的 ADCC 反应中占主要地位,它可通过调理作用使巨噬细胞发挥最大的作用。分泌型IgA的合成主要在局部组织细胞而不是在脾脏,能有效中和进入血液的病毒,但其不能阻止呼吸道的局部感染,其在抗黏膜感染免疫中起主要作用。
2.1.2体液免疫类型。游离的病毒体对再次入侵的病毒体有预防作用。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杀灭病毒的能力。病毒中和抗体:此类抗体能与细胞外游离的病毒都有中和抗体的活性,但特性不同,他们直接封闭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病毒抗原表位或改变病毒表面构型;血凝抑制抗体:含有血凝素的病毒可刺激机体产生血凝抑制抗体;补体结合抗体是由病毒内部抗原或病毒表面非中和抗原所诱发,可通过调理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2细胞免疫。CD8+ CTL CD8+ CTL能阻断病毒在细胞内复制,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CD4+ Th1 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IFN-γ、TNF等,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促进CTL的增殖和分化等,其在抗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峰,熊涛,李自力,许青荣;抗病毒免疫[J];动物医学进展;2000年S1期
[2]记者蒋明 通讯员王怀民;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9年
论文作者:兰凯,刘天尧,王宇,靳伟东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4
标签:病毒论文; 免疫论文; 细胞论文; 抗病毒论文; 病毒感染论文; 作用论文; 抗体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