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434020)
摘要:目的 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将两组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依从率(94.7%)明显高于对照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心理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依从性;心理护理干预
冠心病又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管出现粥样硬化性病变,导致血管受到挤压而阻塞或者是狭窄,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以及坏死而引发心脏病。心血管炎症和栓塞导致管腔狭窄和闭塞同样可以归类于冠心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律不齐以及咳嗽等。冠心病可以通过支架手术和药物相互配合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组研究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7年10月我院确诊为冠心病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年龄为(52.4±3.2)岁,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为(2.9±1.8)年;研究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44~74岁,平均年龄为(53.7±2.8)岁,病程为1~8年,平均病程为(3.3±1.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经过严格检查均符合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组研究过程并签署对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其护理主要内容有药物护理、病情监测、健康宣传教育等。
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由于疾病的困扰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患者安慰,语气要温和,以此排解患者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与患者建立和谐稳定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恢复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巡视,观察患者心率、体温等体征的变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处理。给予患者生活、运动、作息以及饮食等方面的指导,使患者养成健康正确的生活习惯。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帮助患者重新养成心理适应能力,保持平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冲突。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的练习,提高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可以听一些轻音乐来放松情绪。
1.3评价标准
收集患者对用药情况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和对比。用药方面,患者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意见为完全服从;听取医护人员部分意见为部分服从;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进行用药为不依从。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学软件版本为SPSS22.0,进行统计学(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统计学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对比表[n(%)]
3讨论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可以分为可变危险因素和不变危险因素。可变危险因素主要有:体力活动缺乏、吸烟、饮酒、饮食不科学以及一些社会心理因素,同时还有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肥胖等。不变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家族病史、年龄等,也和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感染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有着密切的联系。
过量的吸烟和饮酒、情绪激动、季节变化以及体力活动的突然增加都很容易引发冠心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短、心律不齐以及咳嗽、心绞痛等。典型的症状为胸痛,增加活动量或者是情绪激动会出现心前区疼痛的症状,逐渐向肩、臂以及手指扩散,采取休息或者是服用硝酸甘油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有些时候,胸痛症状也可能出现在夜间或者是平静状态之下,其主要诱因是冠脉出现痉挛,也被成作为变异型心绞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心理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已经成为了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进行心理护理干预通常是建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护理人员对入院的患者进行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并加以执行。在护理工作当中,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温馨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的安静,让患者进行治疗和调养。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向患者介绍整个治疗和护理的方案,向患者交代有关的注意事项等。及时发现和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以及恢复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帮助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科学饮食,消除不良生活习惯,避免着凉和劳累、情绪过于激动。按照医嘱按时让患者服用药物。冠心病患者应该不宜有心理应激反应,防止心理受到过大的刺激,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情绪管理训练,重新养成心理适应能力,保持平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避免心理冲突。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的练习,提高患者的情绪管理能力。加强健康宣教力度,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老年人是冠心病的多发群体,不良的心理情绪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护理效果,无法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江苏省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俞广芹医生曾针对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服用药物的依从性,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治疗的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振香,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9-140.
[2]门秀珍.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5,(10):20-22.
[3]王玉兰,冬兰,吴海燕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应激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5,(5):641-643.
[4]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67-168.
[5]王亚莉,宋兰英,张艳敏等.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2):168-169.
[6]王亚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干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9):254-254,255.
论文作者:张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患者论文; 冠心病论文; 心理论文; 情绪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药物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