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解读_世界经济论坛论文

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解读WEF全球竞争力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全球论文,中国论文,报告论文,WEF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给我们研究不同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标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寻找我国全球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有的放矢地改进我国的全球竞争力。

表1 2007-2008年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得分及排名详表

资料来源:World Economic Fprum:07-08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2008年全球竞争力排名基本情况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Porum,WEF)近30年来致力于编制一年一度的全球竞争力报告(GlobalCompetitiveness Report),每当这份报告公诸于世的时候,总会引起全球范围的强烈反响,实际上,该报告已经成为商界精英进行全球业务布局和政府高层制定全球竞争决策的重要参考。

2007年10月31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最新一期的《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对131个经济体参与了2007-2008年度的排名,比上年的122个又增加了9个经济体,覆盖了全球98%以上的人口和GDP。

在2007-2008的年度排名中,美国在满分为7分的评估指标中得到5.67分,列全球第一,瑞士的得分只比美国少0.05分,以5.62分列全球第二,接下来是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如丹麦、瑞典、德国、芬兰、英国和荷兰,亚洲有新加坡和日本进入了全球前10强,新加坡以5.45分列全球第七,日本以5.43分列全球第八。

根据我们的分析,经济体的全球竞争力大致可以分拆三个层次,前10强构成第一方阵,排名11-50名的经济体构成第二方阵,排名50以后的经济体属于第三方阵。第一方阵具有绝对的全球竞争力,主要来自传统的欧美强国。第二方阵主要来源于欧洲和亚洲,而且以西欧国家为主,如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挪威等等,也包括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亚洲“四小小龙”中的马来西亚和泰国,中东的石油输出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当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在第二方阵。构成第三方阵的国家主要是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东欧经济体和独联体国家,其中,排名垫底的大多是一些非洲欠发达国家。

在2006-2007年度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排名当时是54,由于排名靠后,这一年的排名受到许多我国研究人员的指责。然而,由于2007-2008年度的指标体系发生了变化,世界经济论坛对上一年度的数据按照新指标体系进行了重新排名,结果中国列该年度全球第35,比原来的排名大幅提高了19位。由此看来,当年中国排名的靠后源于指标体系的设置,与我们指责的意识形态无关。在2007-2008年度的排名中,中国的得分是4.57分,排名全球第34,比上一年度的新排名上升了一个位次,比上一年度的原始排名则整整提高了20个位次。

我们也关心与我国类似的国家的全球竞争力,数据说明,在这些国家中,我国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印度的全球竞争力得分是4.33分,比中国低0.24分,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是48,比中国低14个位次,虽然追赶得比较紧,但印度离中国的全球竞争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个特例,就是俄罗斯,就我们的直观判断,俄罗斯的全球竞争力应该比中国高,但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中,俄罗斯的得分只有4.19,排名全球第58,有点出人意料。(见表1)

全球竞争力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来源于两种调查方式:其一是由专门的研究团队搜集的各相关经济体官方公布的各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数据,这类数据被称为“硬数据(hard data)”;其二是通过世界经济论坛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这些问卷由世界经济论坛选择的商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填写,这类数据多为一些判断性数据,也称为“软数据(soft data)”。

由于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也会有所不同,世界经济论坛根据这些变化,对衡量全球竞争力的指标进行调整,为了解决不同年份数据难以比较的问题,世界经济论坛在编制当年的报告时,也对上一年度的数据按照新的指标体系进行更新,并将上一年度新的排名与本年度的报告一起公布。

在2007-2008年度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衡量全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竞争力“板块”,共有三大板块,分别是基本条件、效率增强及创新与成熟度;第二层次是竞争力“支柱”,共有12大支柱;第三层次是具体指标,每大支柱都是由一系列相关指标所组成。指标是构成支柱和板块的基础,也是竞争力的基础,考虑到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世界经济论坛在2007年度的竞争力评估中共采用了97个指标。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以下部分我们对各大支柱及其构成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大支柱是体制。世界经济论坛特别重视体制性因素对竞争力的决定作用,几乎将影响一个经济体运行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维持制度运转的各项制度要素都罗列进了制度这一支柱。制度支柱的有关指标都是软指标,由问卷调查得出结果。具体而言,制度支柱包括下列指标:产权保护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挪用公款严重程度、政治家的公信度、司法的独立性、政府官员决策任人唯亲的严重程度、政府开支浪费程度、政府宏观经济负担状况、法律框架的效率、政府决策的透明度、恐怖活动的营运成本、犯罪和暴力的营运成本、有组织犯罪的严重程度、警察服务的可靠性、公司行为的道德状况、审计和报告的可靠性、公司董事会的效率、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第二大支柱是基础设施,它衡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物质保障。具体而言,世界经济论坛考察的基础设施包括:基础设施整体质量、道路质量、铁路基础设施质量、港口基础设施质量、空运基础设施质量、旅客运输可用的座位公里数量、电力供应质量、电话线路的长度。

第三大支柱是宏观经济稳定,它衡量政府的对内对外宏观经济均衡状况。具体而言,宏观经济稳定支柱包括以下指标:政府盈余/亦字状况、国民储蓄率、通货膨胀率、利差、政府债务。与其他支柱相比,宏观经济稳定支柱涉及的指标都是硬指标,实际上也是各个经济体官方公布的最重要的经济数据。

第四大支柱是健康与初等教育,世界经济论坛特别关注一些流行性疾病对全球竞争力的影响。构成健康与初等教育支柱的指标具体包括:疟疾对产业的影响、疟疾的发病率、结核病对产业的影响、结核病的发病率、艾滋病对产业的影响、艾滋病毒流行状况、婴儿死亡率、人口预期寿命、小学教育质量。

第五大支柱是高等教育与培训,涉及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高等教育与培训支柱的构成指标包括:中等学院招生数量、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教育体系的质量、数学与科学教育的质量、管理学院的质量、学校网络接入规模、专业教育和培训的当地供给、高级专业人员的培训。

第六大支柱为商品市场效率,反映经济体商品市场发育长度和开放长度。构成商品市场效率的指标包括:当地竞争的强度、市场垄断的程度、反垄断政策的效率、税收的程度与效率、总税率、创业需要的手续、创业需要的时间、农业政策成本、贸易壁垒的使用、贸易健全关税税率、对外国所有权的限制、FDI规则的行业影响、海关手续负担、原产地关税程度、买方成熟长度。

第七大支柱是劳动力市场的效率,主要衡量劳动力的成本效率和流动性。构成劳动力市场效率支柱的指标包括:劳资合作状况、工资确定的灵活性、非工资劳动力成本、就业刚性、雇佣和解雇员工惯例、解雇员工的成本、工资与生产力、对专业管理的依赖程度、人才外流长度、妇女就业状况。

第八大支柱是金融市场成熟度,衡量进入城市的规管、发育与自由状况。构成金融市场成熟度支柱的指标包括:金融市场成熟长度、当地产权市场融资规模、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资本流动的限制长度、投资者的保护的力度、银行的稳健性、证券交易的监管、合法权益指数。

第九大支柱是技术准备,它衡量经济体对新技术的吸收情况与获得的便利性。技术准备支柱由下列指标构成最新知识的可获得性、技术吸收状况、与信息、通信及技术有关的法律保障、FDI与技术转移状况、移动电话用户数量、互联网用户数量、个人电脑拥有量、宽带互联网用户数量。

第十大支柱是市场规模,它由世界经济论坛专门设置的两大指数构成:国内市场规模指数、国际市场规模指数。虽然世界经济论坛市场规模支柱涉及的指标最少,但市场规模支柱仍然获得了相当大的权重,在很多国家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中,市场规模支柱的作用很大。

第十一大支柱是产业成熟度,它衡量经济体的市场发育与结构状况。产业成熟度支柱有下列指标构成:当地供应商数量、当地供应商质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竞争优势禀赋、价值链的官渡、国际分销的控制、生产流程的成熟度、市场营销的程度、权力下放的意愿。

第十二大支柱是创新,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投入和创新超过。创新支柱的构成要素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机构质量、公司研发支出、大学与产业研究合作、先进技术的政府采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可获得性、公用事业专利。

也许有人会认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评估的指标选择并不十分合理,指标体系并不完善。但是,迄今没有一个国际组织进行这项工作,世界经济论坛集30年研究全球竞争力的经验,设置的这套包括97个指标的竞争力评估指标体系应该是最好的模式,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其他的研究体系能够替代世界经济论坛的体系。

中国的全球竞争优势与竞争劣势

在2007-2008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基本条件板块得分4.80分,全球排名第44,其中,体制支柱的得分较低,只有3.71分,全球排名第77,基础设施支柱的得分也不高,只有3.97,全球排名第52,但中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支柱得分很高,达到6.03分,全球排名第7,这种评价基本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宏观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现实。

在第二板块即效率提高板块中,中国的得分为5.49分,得分并不低,但排名却相当低,为全球第61。其中,健康与初等教育支柱的得分为4.26分,全球排名第45,属于中等水平,高等教育与培训支柱的得分只有3.77分,全球排名第78,也反映了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低于初等教育质量的现实。在商品市场效率支柱中,中国的得分是4.26分,全球排名第58,在劳动力市场效率支柱中,中国的得分是4.40分,排名全球第55,说明中国的这两大市场都未发育成熟,但与金融市场相比,商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全球竞争力还是好的,因为我国金融市场成熟度支柱的得分只有3.35分,全球排名低至第118,与大部分非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全球竞争力无异。在技术准备支柱中,我国的全球竞争力仍然缺乏,得分为3.00分,全球排名第73。我国全球竞争力最强的是市场规模支柱,几乎得到满分,全球排名仅次于美国,列第二。在全球竞争力要素的第三大把板块即创新与成熟度板块中,中国的得分不高,以3.89分排名全球第50,勉强进入了全球竞争力第二方阵。其中,产业成熟度支柱得分为4.18分,全球排名第57,创新支柱得分为3.60分,全球排名第36。

为了更加详细地分析中国的全球竞争力状况,以下我们以竞争力指标为基础,将我国的各项指标全球排名分拆五个层次:全球排名前10位的指标为绝对竞争优势指标,全球排名11-30的指标为相对竞争优势指标,全球排名31-60的指标为零竞争优势指标,全球排名61-100的指标为相对竞争劣势指标,全球排名100以后的指标称为绝对竞争劣势指标。分析发现,我国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为6个,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为8个。具有零竞争优势的指标有16个,具有相对竞争劣势的指标有25个,具有绝对竞争劣势的指标有8个,分布非常不均匀,大致属于右尾偏态分布。虽然整体上中国具有相对竞争力,但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指标很少。

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

我国在全球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不多,总共只有6个,近几年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出口规模高速增长,国外市场规模指数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竞争力最强的指标,按照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国外市场规模指数仍可能维持全球第一。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我国的国内市场规模指数全球竞争力列第二,也显示出绝对的竞争优势,不过,这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结果,如果按照名义汇率换算,排名应该是第四。我国交通运输在规模上的变化使拥有的座位公里数竞争力也高举全球第二。

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

与具有全球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很少一样,我国具有全球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也不多,总共只有8个。我国具有全球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比较分散,来源于不同的领域,说明我国还有另外的指标有可能成为具有全球绝对竞争优势的指标。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显著,所以工资和雇员刚性的优势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

零竞争优势的指标

这类指标没有什么全球竞争优势,也没有明显的竞争劣势,对综合竞争力贡献不大,也没有太拖综合竞争力的后腿。我国的这类指标较多,共有16个。

仔细分析这类指标,大多集中在初等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等领域,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部门全球竞争力缺乏的问题会有所改善,但要将它们培育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指标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类指标中有一部分来自制度层面,需要健全的法制和节约的政府。

具有相对竞争劣势的指标

在所有类型的指标中,我国具有相对竞争劣势的指标最多,共有25项。这类指标的特点是比较容易分化,尽管目前已经对我国的整体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但处理得好它们可以被改造成零竞争优势甚至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指标,不过,如果处理不好,它们很容易转化成具有绝对竞争劣势的指标。

这类指标首先集中在基础设施方面。由于过去的投入太少,我国的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虽然近几年有显著的改善,但主要解决的是数量扩张的问题,质量不佳,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很远,还需要花费更大的投入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将它们培育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指标。我国的医疗保健尽管有很大的进步,但流行病和传染病的发病率仍然偏高,也影响了全球竞争力的形成。法制不健全,对犯罪的惩治力度不够,犯罪的成本低,也影响了我国的全球竞争力。

具有绝对竞争劣势的指标

我国还有部分指标排名在全球第100以后,明显具有全球竞争劣势,这类指标共有8个。

这8个指标初看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中至少有3个与上市公司有关。如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董事会效率全球最低,对小股东的保护全球最差,公司的审计和会计报告可信度全球最低,都是当代我国的上市公司确实存在的问题,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我国教育支出的低全球竞争力不在规模而在比率,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率,由于税收制度的差异,我国的总税收应该没有世界经济论坛评估的那么高。

此外,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低债务、低通货膨胀率和高储蓄率也都是中国的竞争力强项。世界经济论坛战略分析部门负责人保亚指出,中国需要设法解决其竞争力的弱项所在,包括金融市场、高等教育和培训以及公共和私营机构的质量,才可进一步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标签:;  ;  ;  ;  ;  

论中国的全球竞争力--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解读_世界经济论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