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 将9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A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B组)。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大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治疗ACS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急性冠脉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2-0167-02
1 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9月我科收治的93例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3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48例和对照组45例(B组)。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吸氧、口服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大连辉瑞制药公司)20mg1次/d睡前服,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法国赛诺菲公司生产)75mg1次/d,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齐征,齐鲁制药厂生产)5000U每12h皮下注射一次,连用5-7天。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时持续时间,心电图ST-T改变;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并记录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①显效:胸闷、胸痛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用药前减少>80%,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t明显改善;② 有效:胸闷、胸痛缓解,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st段压低减少>0.1 mv;③无效:心绞痛仍反复发作,静息心电图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出现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无死亡,总有效率 93.8% ;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mmol/L)
注:两组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ACS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痉挛致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闭塞的结果,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的聚集起了关键作用[1]。氯吡格雷可以减弱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并减少血小板—单核巨噬细胞及血小板—白细胞的交联发生。主要抗白血栓。低分子肝素抗因子Ⅹa的作用是普通肝素的2-4倍,抗Ⅱa的作用弱于后者由于它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对血小板功能影响减小。减少了血小板引起的出血。故常规剂量无需监测[2]。阿托伐他汀通过减少LDL水平,缩小斑块内脂核,减少斑块表面张力,增加内皮细胞,加固斑块纤维帽;恢复内皮功能,抗炎,减弱单核细胞的趋化作用,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数目;抑制巨噬细胞分泌酶的能力,终于使斑块趋于稳定,防止斑块破裂。有“钝化”不稳定和易碎斑块的强大作用[3]。因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在抗血小板、抗凝、稳定斑块,防止破裂、防止痉挛、改善内皮功能有协同作用,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吴立梅,王晓凤.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32(23):3298-3299.
[2].许俊堂,胡大一主编.心血管血栓的溶栓和抗栓疗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5-27
[3].Schwartz GGOlsson AG Ezekowitz Ezekowitz MD et al. JAMA 2001285:1711-8.
论文作者:郭仁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肝素论文; 血小板论文; 格雷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统计学论文; 有效率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