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取向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取向_国企论文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企业改革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刁永祚教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二是关于宏观经济运行与总体改革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自著、主编合作出版专著、教材15部,公开发表《论国家所有制改革的形式选择》、《论企业改革的内在约束机制》、《论90年代经济改革方式的战略转换》、《试析90年代经济改革承受能力》等学术论文80余篇,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校级奖励。

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有经济的发展,是现实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带有战略性的全局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仅涉及到具体企业的微观改革,而且还需要在更广的宏观意义上进行重新定位。

一、对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作用的重新定位

近年来,在如何认识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看法是全盘否定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将国有企业看得一无是处,认为只有实行国有经济的私有化才有出路;另一种看法是过分夸大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地位与作用,对国有企业的发展盲目乐观,甚至将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这一经济问题政治化。这两种认识显然都是不合适的。

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走向问题,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这一问题。不可否认,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无论在哪个国家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效率问题。但并不能由此而认为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1、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战略地位必须肯定。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在许多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都起着或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公有制企业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的作者阿尤布·赫格斯特德对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典、以色列、巴西、葡萄牙、加纳、巴基斯坦、突尼斯、赞比亚和印度等12个国家一些工业部门中公有化情况的研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在战略性行业或是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一些行业中,公有制企业所占的相对份额都很大。在这12个国家中,通讯服务业的公有化程度几乎达100%,钢铁工业和氮肥业的公有化程度都在75%以上,金矿业的公有化程度在50%以上。同时,纺织业、电子业、石油化工业、水泥业和汽车业的公有化程度也相当高。

在中国,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更是占据主导地位。1994年,从我国的工业部门看,尽管国有工业企业数只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1.02%,但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部工业产值的34.07%,产品销售收入占52.10%,工业增加值占53.76%,职工平均人数占66.40%。

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表明,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处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必须给予肯定。

2、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作用不可替代。

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以下原因:一是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如法国政府接管在战争期间与纳粹曾有过合作的企业,奥地利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接管纳粹的企业;二是出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考虑。例如,为了维持一定的就业水平,为了挽救一些濒临倒闭的私人企业,由政府收购而成为国有企业;三是由政府出资兴办某些所需资本巨大、风险程度高、利益回报少的产业;四是政府为了增强自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对某些战略性产业进行控制,而由政府投资办企业;五是政府为了防止或打破垄断,创造竞争环境而创办企业,以推动竞争性行业的发展。此外,某些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产业,如铁路运输、有线通讯、供水、供电、航天工业等,在许多国家也由政府来经营。上述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客观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作用。诸如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推进某些社会目标的实现,保护合理竞争,发展高技术产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缓和劳资关系和经济运行的稳定等。

在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改造民族资本和政府投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具有特殊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必然性。国有企业的建立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按劳分配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同时也是我国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独立的物质基础。尽管我国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不能否定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现实已经表明,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经济形式所无法替代的。

3、国有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虽然私有化浪潮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是国有化的进程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私有化和国有化同时存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国有化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有着较大的发展,而且在西方国家也有充分的表现。在西欧、法国的企业国有化与英国的企业私有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法国的国有经济历史长、规模大,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在人民阵线政府时期(1936—1937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1945—1946年)和社会党执政以后(1982年开始),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而其中最大的一次国有化运动是1982年开始的。法国政府将五大工业集团、两大金融公司、36家存款在10亿法郎以上的银行的全部资本直接或间接地收归国有,并以参股和控股的形式收购外国公司,使企业实现国有化。这些举措,对法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显然,在当今世界上,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是不可能消亡的。

4、利润最大化不是检验国有企业的唯一标准。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内在要求。但对国有企业来说,却不能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唯一标准。对国有企业来说,其业绩的考核除了考察利润和经济指标之外,还应考察其对某些应该承担并也有能力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当然,这种评价应该建立在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基础之上。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从现实来看,国有企业经营实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企业自身。有时政府政策的失误或管理不当也会导致企业经营实绩的不理想。政府管理和政策方面的失误或不当,应由政府负责,而不应归咎于企业,更不能归咎于企业的所有制,其问题是可以通过管理体制的改革来解决的。由于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具有私有企业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就决定了其有必要也有可能不断地存在和发展下去。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定位

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和战略作用是必须肯定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好,国有经济的作用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在现实的发展中面临两个大问题:一是原有经济体制局限的束缚;二是市场经济的挑战。应该承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对于我们还是一个崭新的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熟的作法。正因如此,在强调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战略作用的同时,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也应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以使其适应市场,能动地驾驭市场经济的运行。

从现实状况看,由于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还相当薄弱,其改革与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因而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暴露出的问题也日显突出:

1、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市场运行空间萎缩。在原有体制下,国有经济运行具有绝对的优势,国有企业更是没有与其竞争的对手,虽然整体的市场竞争机制不活,但是国有企业却占踞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几乎是一统天下。改革以来,单一的公有制格局被从根本上打破,随着集体经济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开始相对下降,国有企业的运行空间也相对萎缩。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国资本的投入已经成为十分直接的事情,非国有企业对市场占有的份额不断地扩展。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和竞争,使市场份额和经济运行空间发生了新的组合与调整,再加上国有企业运行机制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国有企业运行空间明显萎缩。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短缺经济已成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经济的辉煌也逐渐失去了光泽。现在人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占比重较大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和活跃程度越低。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对国有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运行空间萎缩情况下,寻求有效的生存和发展,是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2、技术落后,市场竞争能力低。国有企业的技术状况也令人担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十分薄弱。就大多数国有企业看:一是技术设备陈旧老化,难以形成有竞争的生产能力。在国有企业中,超期服役的机器设备极其普遍,产品加工的技术手段落后,使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低。相当多的企业低水平地重复生产几十年不变的产品,不要说参与市场竞争,就连维持生存也十分困难;三是产品和技术开发没有后劲和保障。产品开发和技术开发预示着企业的未来,但是众多的国有企业面对现实只能发出“苦恼人的笑”,连生存都存在问题,何谈开发改造。目前的一些国有企业拥有一批规模不小的技术力量,但这些力量或是由于资金短缺,或是由于体制的因素,再加上原有知识的落后,技术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

3、资本短缺,运营效率低下。企业资金不足是困扰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极为复杂的,而企业资本运营效率低下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产生企业间的债务拖欠和银行不良债务的出现,使银行运营面临危机。目前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已达70%以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达80%以上,不良资产随处可见。同时企业的负债,特别是应收未收款是一个难以说清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债务和财政税收的“黑洞”,而且孕育着腐败。资本短缺和运营效率低下,将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一个长期问题。

4、企业社会负担沉重。突出表现在:一是税负比其他企业重:1995年国有企业上缴所得税290.4亿元,占盈利企业利润总额的22.2%,高于非国有工业企业8个百分点,高于外资企业14.2个百分点;二是企业独资成本大,负债率高:从1983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逐步减少了流动资金贷款。由于国家注入国有企业的资本金减少,相当数量的新建国有企业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而贷款利率的提高又增加了企业还本付息的负担,使企业的收益转化为独资成本。1995年国有企业全年利息支出为1265亿元,比10年前增长16倍;三是社会负担重:1995年国有企业应付福利费相当于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而近年来用于支付保险、住房等方面的开支呈迅速增长之势;四是离退休人员负担重:1995年国有企业离退休职工达1000余万人,当年支付离退休金及福利费达600多亿元,相当于国有企业总利润的90%以上。近年来,国有企业的各种税费负担不断加重,1995年仅有帐可查的基金收入达1260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国有企业。社会负担过重严重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发展。

5、制度缺陷,束缚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搞了十几年,历尽艰难,步履维艰。时至今日仍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个深层次根本性的原因,就是制度缺陷引发的后果。管理体制长期得不到理顺,政企分开还只具有理论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命题,在实际中难以操作和落实;企业机制转换也是“雷声大,雨点稀”;企业内部改革远不到位,等等。制度缺陷引发的后果和滞后效应将是极其深远的。这一问题不解决,搞活国有企业就是一句空话。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改革的一个直接目的是让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者。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应当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能动地参与市场运行,带动和调节其他经济形式共同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这应该是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最基本的市场定位。

三、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并不否定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无论有多少客观原因,许多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效益低下总是事实,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国有不等于国营,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也不一定非要100%的国有资产不可。对于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来说,国家没有必要持有100%的股份。也就是说,传统的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组织形式需要进行改革,我国的主导企业组织形式也应该作重新的选择,企业的产权组织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国有经济将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逐渐地成为一个宏观的概念。从国民经济的总量来看,国有经济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起着主导的作用;从企业的层次看,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再表现为国家独资的企业形态,而是国有产权与其他所有制性质的产权相结合,而且可以通过产权的流动达到存量结构调整的目的。

按照这样的战略思路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对国有企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突出和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国有经济在一些命脉产业、自然垄断性产业、以及一些基础产业中具有相对的优势。国民经济应该对存量资产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逐步地从一般的竞争性产业中退出来,收回资金集中投向命脉产业、自然性垄断产业、基础产业、以及一些特殊产业(如烟草业、黄金开采业、印钞业等)。

目前,国有经济在产业分布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导致国有经济运营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国有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对国有经济产业结构分布进行调整,是当前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对国有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优化国有资产的配置,将有助于活化原有的闲置和低效的国有资产的效能,同时有效地扶持和提高重点产业国有资产的效能,真正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国的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应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产业领域:

1、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这类产业一般带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包括邮电、通讯、铁路、航空、电力、金融与保险等产业,这些产业基本上都是属于经营型的,对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也要进行企业经营化的改革,使其成为真正的经营实体;第二种类型包括港口、城市交通、煤气、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它们都属于社会公益型,承担社会服务职能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目标。

2、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工业,它们带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但这类企业也应当鼓励它们彼此间开展竞争;二是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它们的竞争性较强,但这种竞争应当是在一定经济规模的水平上展开的,应当在这些行业中限制中小企业的发展;三是矿山、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等,在这些行业中的各大企业之间,也应建立起正常的竞争机制。

3、对国民经济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主要是指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建筑业等,它们都属于竞争性很强的行业。在这些行业中现在已经存在着大量的企业,但由于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达不到规模经济的水平,技术构成偏低,产品档次也不高,以及经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进行较大的调整。

4、对加强国防,增强国力有重大意义的先导产业。这类产业主要是指军事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这些产业一般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国家要加大资本投入,对其发展给予充分的重视。但这些产业不仅需要巨额的投资,而且存在着极大的风险性;它们当中的军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只能由国有经济介入,因此,应当以国有经济的力量来加以充实。

5、主要从事民用消费品生产的一般性加工工业。这类产业主要包括:轻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它们都属于竞争性极强的产业;其中,除卷烟、酿酒等行业由于利润水平较高,受国有经济的控制以外,其他行业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非国有经济介入。这类产业中,中小规模的企业居绝大多数,不少行业中的国有企业效益还比较差。在行业调整中,可以选择其中一些过度竞争的或处于衰退之中的行业,使国有经济的力量逐步转移出来,以充实其他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

可见,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发展首先要选择行业定位,在相关的行业中寻求规模、寻求效应。正因如此,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是单纯的微观调整,而是一个更为广泛的宏观选择。只有明确地把握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战略走向和行业结构分布,才能更好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的发展具有明确的战略定位。

标签:;  ;  ;  ;  ;  ;  ;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取向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