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国学中的孝道文化论文_洪仁波

浅析国学中的孝道文化论文_洪仁波

望奎惠七小学 洪仁波

所谓的孝道文化,就是关于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形成的基础,亦是传统美德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传统 孝道 文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的经典语句。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国学乃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孝”贯穿于各个经典之中《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二十四孝》等等。在国学经典中的著作里,关于孝顺父母的篇章不计其数。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弟子规》与《三字经》是最为常见的经典文章。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孝,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听着这朗朗上口的诵读声,为人子,为人父的我,更加能体会到“孝”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孝道文化已经传承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认为,想要社会秩序稳定,首先要稳定家庭,只有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家庭才能稳定,从而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因而孔子提倡“孝”。而孔子所提倡的“孝”要建立在“敬”之上。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单单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要注意“敬”,让父母的人格得到尊重。精神得到慰籍,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论语》中的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从这里便可看出,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孔老夫子还认为应该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醒我符合礼,以礼表达出孝道的精神本质敬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不论父母的生前与死后,都要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以此称之为孝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不但有文化理念,还有制度礼仪。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爱,而其物质基础就是要供养老人,生则养,儒家思想就是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强调年迈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

孝道文化的核心——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强调幼敬长,下敬业,要求晚辈尊敬长辈,子女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使他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乌鸦尚有反哺之孝,羊糕亦知有跪乳之恩。更何况人类呢?试想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数十年如一日的淳淳教诲,为人子女者,怎可无以回馈呢?

论语里仁中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方面应该为父母的高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要有所恐惧,因为父母的年龄越来越大,随时都有生病的可能,也同样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因此,为人子女者更应该关心父母,使父母在暮年的时光中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欢乐时光。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人生中的第一要素。在弟子规中将孝在开篇的位置,而这也正是首孝悌的应有之义,孝——为人之本,对父母的孝道要落实在实在的生活当中,从细节做起,在一言一行之中,尽孝不但要关注父母的身体状况,照顾好父母的身体,还要关注父母的内心变化,让他们的内心深处感到安宁,不为子女担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会犯错误,但子女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号该随,大无忧,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生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任何事物都不可抗拒,作为子女最担心父母生病,现如今的生活,每个人都忙事业,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是没时间照顾出钱请人照顾,这在弟子规中是不被准许的,弟子规中要求子女父母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这种照料可减轻父母因疾病所受的痛苦,减轻精神上的折磨,让父母在病中,亦是弥留之际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满足。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孝的文化,孝是中华文化的首要精神,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现象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老下子老与子合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孝顺父母不需要年龄的限制,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就是九岁的黄香在母亲去世后与父亲二人相依为命,安葬母亲后,在母亲的坟前盖了一间草庐,白天帮助父亲劳作,夜晚就一边守墓一边挑灯夜读,一守就是三年,失去了母亲的黄香把全部孝都倾注在父亲身上,三伏盛夏,黄香担心父亲因天气太热睡不好觉,黄香便拿着扇子在床边扇枕席,直到凉了,才请父亲入睡,整个夏天黄香都这样,隆冬时节,屋里冻的向冰窖一般,每天天一黑。黄香就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把被子焐的暖暖的,再让父亲去睡觉,担心父亲受凉,九岁的黄香都知道用心去孝顺自己的父亲,何况年长的人们呢?

<<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一个叫做亲尝汤药,讲的是汉文帝的母亲,因病在床,汉文帝亲自为母亲熬药,并日夜守候在床前。毎次煎药完都要亲自去尝一尝,汤药苦不苦,烫不烫 ,自己感觉差不多了,才肯让母亲服药。汉文帝刘恒的“亲尝汤药”的故事也是《弟子规》中所教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儿女生病时就应该尽服待。让父母病痛中能得到亲情的慰藉。

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说凡是对父母孝敬的人,大都是忠孝爱国之人,大都是遵纪守法的人。这样 就不难看出,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在统治时期的繁荣昌盛称之为“文景之治”的原因了。

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自婚嫁制度的建立历时千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不断发扬光大。人人都要做父母,人人都会有儿孙,正是这一代接一代的繁衍生息,才构筑了人类历史的长河,从而有了社会,财富,文明,“孝”是炎黄子孙人性文明的起点,是天下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作好华夏儿女,我们都应该争作孝贤楷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尽忠,行孝,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2006(5);

[3]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王恩来,人性的寻找:孔子思想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6]李晶,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洪仁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7

标签:;  ;  ;  ;  ;  ;  ;  ;  

浅析国学中的孝道文化论文_洪仁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