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_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_经济学论文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理论论文,经济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system and content ofinformation economics. Information economics is a cross-science of informatics and economics. But it is differentfrom informatics or economics. As information value isasymmetrical,the circulation, consumption and distributionof information appear in different characters. Informationindustry is a guide industry.Information will Play a more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modern society.

KeywordInformation economicsInformation valueInformation process Information industry

乌家培教授曾在1991年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一书中对信息经济学的定义与范围、发生与发展、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作过精辟的阐述。这为我国信息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此,我们从另一种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谈点看法。我们认为,信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5个不同层次的基本理论问题, 即:信息价值理论;信息过程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产业发展理论;以及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

以下就这5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说明。

1 关于信息价值的理论

对信息价值的研究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即它要回答信息价值是什么和是多少的问题。

1.1 信息价值的定性问题

一般地,信息价值有两种含义:一是信息商品的劳动价值;一是信息的效用价值。通常在没有特别说明情况下,信息价值是指信息的效用价值。

信息商品的劳动价值与一般商品的劳动价值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在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前者更为复杂、不确定因素更多而已;而信息的效用价值则有其特殊性,主要是不对称性。信息不象物质不灭、能量守衡,信息是不对称的,它可以消亡,可以创造,还可以复制。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信息价值也具有不对称性。信息的价值也可以创造、消亡和复制。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以信息价值为研究对象的信息经济学既独立于信息学又独立于经济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新的学科。信息经济学有自己所独有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命题,不能简单套用一般的信息学或经济学概念和学说[1]。

1.2 信息价值的定量问题

首先, 信息量的计量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1948 年, 维纳(N.Wiener)和申农(C.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认为信息是系统中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并提出了简单的信息量计算公式[2]。后来, 有人将信息概念深化,并分解为语义信息、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3种层次。

目前,有关信息量的计量理论仍在不断发展中,尚没有成熟的学说问世。特别是语用信息,它实际上就是信息价值,从信息论角度并没有完全解决它的计量问题[3]。

其次,信息价值的计量理论也处于发展中。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J.Arrow )在他的著述《信息经济学》中,从需求角度研究过信息价值的计量问题。阿罗认为,信息价值是有信息与没有信息所产生的经济决策后果的比较。经过理论推导,阿罗得出以下结论:在一个经济系统实现福利最大和效用函数为对数形式的条件下,信息价值(效用价值)等于信息量[4]。

目前,关于信息价值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化中。我们认为,理论上信息价值是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信息的价值量也是唯一确定的。我们相信,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关于信息价值的计量问题会有一个圆满的解决。

信息价值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信息价值是判别信息资源与否和是否值得开发利用的唯一尺度。只有是具有价值的信息,我们才能称之为信息资源;只有是价值较大的信息资源才值得开发利用。其次,信息价值是信息商品价格的基础。随着信息商品化进程,信息商品的定价问题要以信息价值为基础解决。再次,信息价值理论是对从事信息活动、建设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没有信息价值的计量,就无法真正判断一项信息活动、一个信息网络或系统经济效益的优劣。

2 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信息过程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信息的发生、收集、处理、传输、提供、吸收等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产品的生产、消费、流通和分配过程[5]。 伴随着上述信息过程的信息流,信息价值也在流动。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价值在信息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由于信息价值具有不对称性,信息价值在信息过程中除自然增值和转移外,它还伴随着创造、复制和消亡等过程。这一点是信息有别于非信息的其它产品的最大差别。信息经济学就是研究信息价值的创造、增值、复制、转移和消亡过程。因此,也不能在研究信息过程中简单套用一般非信息产品生产、消费、流通和分配理论。

与一般非信息的物质和能量过程相异,信息过程有如下特点:

2.1 信息的生产过程

信息的生产过程包含信息创造,创造新的信息就创造了新的信息价值(当然也包括部分信息或信息价值的消亡)。如在信息发生过程中,除自然发生外,创造信息也是一种信息发生方式;还有如信息提炼,除原有信息转移外,浓缩了的信息参合进新的信息,也损失了部分旧有信息。新的信息无论量还是价值都有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时,新的信息除自然升值外,创造的信息价值在升值部分中比重会更大。

2.2 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

在信息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除用户简单接收信息外,通常消费者或用户需要对信息进行再处理和再创造。不同用户,由于他(她)的文化修养不同和需要不同,对同样的信息消费的结果会大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只能影响用户或消费者,而不能取代其必须再处理、再创造的地位。不同消费者或用户对信息再处理、再创造程度不同,信息价值实现的量会大相径庭。

2.3 信息的流通过程

信息的流通的过程就是通信。从形式上,通信有简单的、单向的、直线的传输,也有复杂的、双向和网络的、非直线传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及信息价值有能够自我复制的特点。信息的流通过程远比非信息的物质产品的流通过程要复杂得多。

3 关于信息市场的理论

信息市场是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和管理部门所共同组成的。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化的结果,它与生产资料、消费品、房地产、科技、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一起,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与非信息的其它要素市场有着显著的区别。

信息市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内容:

3.1 研究信息需求问题

信息用途分为两种:一种也是主要的一种,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另一种是单纯满足人们的求知欲。如经济行为主体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管理者3大类,从而经济决策也主要有3种决策,即生产决策、生活决策和管理决策。在我国,企业是生产决策者、个人是消费决策者、政府是管理决策者。因此,信息的用户也主要是企业、个人和政府3种。

从“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这一科学观念出发,无论是所谓“拍脑袋”的经验(实际上有过去信息积累)决策,还是用科学的决策程序的决策,信息对决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决策结果的水平。

在决策问题的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假说:一是不计信息成本的“期望”决策法;一是计信息成本的优化决策理论。1961年斯蒂格勒(G.I.Stigler)首次提出信息经济学(Economics of Information)概念时,他研究了计算搜寻成本的消费决策优化问题。他的研究被后人扩展,成为名噪一时的所谓“交易信息理论”[6]。

3.2 研究信息供给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供给机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信息机构;另一类是民营信息机构。提供的信息有3种:保密信息、 商用信息及公用信息。其中,国家信息机构兼有提供保密信息、商用信息和公用信息的业务;民营信息机构只能经营商用信息。并且,只有商用信息才能是市场上的信息。

3.3 研究信息市场的均衡问题

商用信息在市场上供给与需求相等,信息市场就达到均衡。因此,研究信息市场均衡首先要研究市场上需要什么信息与需要多少信息以及能提供什么信息与提供多少信息等问题;其次看信息市场是否均衡以及不均衡向均衡的调整过程。

鉴于我国信息商品化刚刚起步,信息市场处于萌芽状态,信息市场均衡远远谈不上。但研究工作超前一些总还是正常的。

施蒂格力兹(J.E.Stiglitz)将信息变量从外生变为内生,把不完全信息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他认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生产、消费决策能够实现最优: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生产、消费决策不能实现最优,只能实现“合理”的次优。在不计信息成本条件下,一般均衡和社会福利最优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但由于信息是有价值的,完全信息意味着无穷大成本,这是不可能的,不完全信息才是现实的;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同时考虑到信息成本,一般均衡和社会福利最优是不能实现的[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正在不断发育和发展中。信息作为一种要素或作为经济决策的基础,将会逐步对资源配置起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对信息市场的研究,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4 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理论

目前关于信息产业有两种概念:一种是范围较小的,认为信息产业只包括信息本身,如信息收集、处理、传输、利用等,即通常意义的信息服务业;另一种是范围较广的,不仅包括信息本身,还包括信息技术制造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我们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信息产业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4.1 信息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

信息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即信息产业从出现、发展,到成熟过程。信息活动从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游离出来,社会中出现专门从事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使用部门,同时为这些部门提供技术手段的信息技术制造部门同步甚至超前出现;这些部门从数量上增长,开始形成一定的体系的规模,产生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4.2 中外信息产业发展比较

通过对不同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比较,探求信息产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特别是通过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比较,看到我国的差距,探讨信息产业发展的捷径,少走弯路,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多。

4.3 信息产业的特点

信息产业是高技术、高智力、资金密集型、省资源省能源、高效益高效率的产业[8]。

4.4 信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信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一,信息产业促动因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激发;二是需求拉动。如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先技术激发而后需求拉动。其二,信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软硬比例适度。例如,根据国外经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在投资和在规模上大约为三分天下、各得其一。

信息产业发展理论能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5 关于信息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

研究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5.1 探索信息化道路

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信息产业超前发展论,是1989年由葛伟民同志提出的[9]。第二种是1993年乌家培教授提出的。乌家培教授认为,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先工业化,而后信息化;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应采用工业化与信息化并举方针,用工业化促信息化,用信息化带工业化。

5.2 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信息是一种生产要素,是国民经济增长的源泉。信息作为一种“软”社会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生机活力的学科。这门学科的许多理论问题还没有研究透彻,研究的范围和内容还未完全定型。但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发展,经过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一个较为成熟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将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标签:;  ;  ;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