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科学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人类又一次站在世纪更迭的临界点上,无论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人们开始倒计时地准备迎接那百年一遇的时刻,热切盼望自己有幸参与这次跨世纪的壮举。20世纪与业已载入史册的任何一个世纪相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评估,都是不同凡响的世纪。它包含了一个又一个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伟大事件;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举世哀叹、万民饮恨的重大灾变。历史在20世纪身上打下了一系列永不磨灭的印记,使它在史册上居于独特位置。其中,最引人注目、催人警醒的问题,就是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20世纪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社会主义的世纪,现今各种各样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在进行理论概括时,都要承认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现实。它的数度辉煌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又以多次蒙难提供了非常沉痛的教训。

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超势仍未改变

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大趋势,说到底就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关系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而首先又涉及到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这一问题。恩格斯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上所显露出来的辩证的发展,就是经过一切迂回、曲折和暂时退步而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运动。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产生,都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都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并交织着曲折、反复的斗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宁在阐明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这一原理时,还指出垄断经济存在着停滞腐朽与迅速发展并存的两种趋势。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加之资产阶级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剥削花样的翻新,统治方式添加的“温和”色彩,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能容纳较大的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生产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制度带病延年,出现了一些人所说的“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现象。

国家垄断的高度发展,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虽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但经济危机时有发生,从战后至70年代中期的28年里,美国处于经济上升的时间约为15年,经济下降和经济恢复则各为6年多一点。进入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滞胀困境中运行,1973-1988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从五六十年代的5.3%下降为2.9%,1992年欧共体年平均增长率为1%,美国1991年出现了0.5%的负增长。经济危机的反复发作,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一步加深,垄断资本主义的停滞腐朽与迅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得都比较明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今天已经不是先进的,但它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只要它能暂时或局部地适应社会化生产所提出的要求,它所固有的矛盾尚未出现新的激化状态,就不会轻易让位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斗争的局面,将长期持续下去。其间,资本主义无法吃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不可能很快消灭资本主义。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变化,只能促使自己为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化准备条件,并是一个起伏变化的漫长过程,直接结果只是不断趋向灭亡。

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19世纪是准备时期,20世纪是发展时期。纵观科学社会主义运动150年的历史,它自19世纪40年代以后,大致经历了以下发展阶段:一是组建社会主义团体和开展社会主义运动的阶段。社会主义思潮在传播中集合了队伍,一些思想一致、志同道合的社会主义者开始组织团体,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和三个国际,并在许多国家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他们制定了斗争纲领、路线和政策,并带领群众开展广泛的社会主义运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斗争。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段。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20年代以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改造,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从思潮、运动发展为制度,并从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曾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社会主义史上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飞跃。三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进行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先后在原苏联、东欧各国以及中国等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出现了性质不同的两种改革走向和结果。目前,各国共产党人正在总结经验教训,复兴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为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全面振兴带来了光明的前景。

回顾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深刻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有其客观必然性。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新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都会出现难以避免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这是因为:

首先,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在改革中走向成熟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虽然在公有制、国家宏观调控、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众多优越性,但由于脱胎于半殖民地或是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的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上,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它们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完善、成熟,需要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

其次,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存在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和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崭新的制度,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但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而是在少数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痕迹,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循。无产阶级不可完全预知和把握这个新社会的内在发展规律,只能在建设过程中逐步摸索、积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挫折和失误在所难免,可能使社会主义的发展走曲折道路。加之帝国主义的围攻、颠覆和和平演变的活动,更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使社会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各种形式的斗争。所以说,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任重而道远,要在长期的共处中竞争。

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符合历史辩证法

为加深对资本主义发展变化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理解,把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在当代条件下的各种表现形式,须认真回顾社会主义特别是作为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瞻望其在21世纪的前景。马克思主义者从不把历史看作直线运动,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来,从理论的传播到运动的开展,再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150年间经历了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第一次高潮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1872年至1904年,是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年代,也是工人运动沉寂的年代,出现了第一次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第二次高潮从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到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但是,历史规律又一次深刻教训了人们,胜利和挫折往往相伴而行。社会主义运动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顺利发展,从60年代开始,包括中苏论战在内,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出现了第二次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进入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并逐渐停滞,加上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左”倾指导思想的危害,使社会主义发展陷入困境。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社会主义运动跌入谷底,直到目前仍未走出低谷。

纵观科学社会主义150年的历史,可以看到:社会主义运动不是“平坦的涅瓦大街”,而是在曲折的斗争中发展的。1989-1991年间的苏东剧变,被西方资产阶级视为资本主义战胜共产主义的标志,而社会民主党人则认为它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是,在剧变后原苏东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人民失望,西方支持在东欧掌权的右翼政党在选举中纷纷落马,资本主义在东欧站立不稳;社会民主党在西欧的衰败,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在东方地平线上的崛起和腾飞,清楚地说明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出现的这个严重曲折,并没有改变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反倒使人们经受锻炼,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虽然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由15个减少到5个,陆地面积由占全球的24%缩小为7%,人口由占世界总数32%的16亿减少为占23%的12.6亿,各国共产党的数量由180多个缩小到130多个,党员人数由9300万减少到6500万,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衰退到十月革命前的状况。社会主义运动正在积蓄力量,以图重新崛起。而且,社会主义每经历一次挫折,就受到了一次锻炼和考验。而每一次挫折后的社会主义运动的重新高涨,都使社会主义运动的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自从在本世纪初变为现实后,曾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改变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寝食不安。可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相继丧失了政权。这股冲击波遍及世界各地,尤其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冲击很大,有的党因经不住打击而自动解散;有的党迫于压力或其它原因而改名易帜。对此,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拍手称快,他们断言:在20世纪崛起的共产主义也在20世纪内灭亡,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就要“破产”了。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西方国家“不要高兴得太早”,“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住”。后来他又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挫折作了会析,深刻地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对于苏东剧变后的形势,他认为也要辩证地看:“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的这些论述拨开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为社会主义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认为:

第一,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失败,仅仅是一种落后于时代的、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绝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从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看,这个模式也是人类在历史上对社会主义的一次大规模和长时间的试验。这个模式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虽然最后失败了,它留下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将从中学习和借鉴,将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将来取得新的成功开辟道路。

第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将成为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前进的强大力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党,只要认真地、深入地总结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与现时代的实际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理论与政策,社会主义事业就能蓬勃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带有中国的特点,同时也包含了若干对世界社会主义有着普遍意义的东西,这些都将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宝贵财富。

第三,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的转折,展示出世界社会主义从过去到未来的曲折前进的历史轨迹。社会主义虽然在一些国家中遭到挫折和失败,但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时的现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兴起,标志着社会主义新发展的希望。总结历史上挫折失败的教训,借鉴社会主义成功的经验,可以期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过反思和自我教育,必将以更强大的力量走上复兴和胜利的道路。

三、现实社会主义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人类即将告别20世纪,迈入21世纪之际,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格局随之改变。自近代以来,世界格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1648年威斯特伐尼亚格局持续了150年,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形成的格局维持了10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雅尔塔会议确立的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经历了45年。当今国际形势的特征是: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更加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由于其自身衰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促”;日本、德国的经济实力大增,加速了从经济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过渡;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突出,美国、日本、西欧共同体之间的经济战、贸易战愈演愈烈,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在第三世界中,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坚持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制裁,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已成为“一枝独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仍不失为一个大国,在世界事务中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影响。总之,旧的世界格局已被打破,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国际形势发展的趋势是,双极已不存在,单级也不可能,多极是发展趋势,世界局势有所缓和,社会矛盾复杂多变。

由于战略格局多极化,世界矛盾复杂化,经济竞争尖锐化,武装冲突局部化,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两种社会制度已由冷战、对峙、对抗开始转向共处、竞争、斗争,经济联系和合作的加强,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出现了在某些方面互相依存的状况。虽缓和对话逐步取代了对抗,但彼此的社会性质、根本制度是对立的,各自发展的目的和手段也不同,两种制度之间仍存在尖锐斗争。国际形势在总体上趋向缓和的同时,世界并不太平,西方大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争夺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由此引起的局部紧张依然存在。西方国家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实行改革开放的时机,展开了和平演变的全面攻势。今后两种社会制度还会长期并存,但不是永远并存,更不会“趋同”,在谁战胜谁的问题上还有反复较量。在这种背景下,对社会主义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还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两种制度的比较要经过长期竞赛才能显示出来。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暂时遭受了挫折,但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分化也已加剧,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大多数穷苦人民仍有巨大的吸引力。从科技革命的本质作用来看,科学技术并不是资本主义的护法神,它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甚至引起整个上层建筑发生革命。我们可以预见,新的科技革命必将为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我们还可以说,20世纪不是社会主义的“大失败”,而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走向成熟。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是一场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要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已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成为团结一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基本力量,为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平等、民主、自由提供了根本保障。近些年来虽然一些国家发生了演变,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已经显示出来。这些成就相对于资本主义发展了300多年的历史来说,是在短暂的几十年里取得的,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初期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的情况下取得的,说明社会主义存在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其次,苏东剧变并不能抹杀前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晚的落后国家,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了一二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到30年代末,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主要指标都有巨大增长,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同样,东欧8国在革命胜利前大多是落后的农业国,1948年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道路,经济发展进入前所未有时期。剧变之前,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已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再次,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正在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向新世纪胜利迈进。旧中国是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经济非常落后。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正是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己的力量,保证了12亿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979-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为9%,大大高于同期资本主义国家3%的年平均增长速度。1992-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了55.1%,年均增长率为11.6%。经济总规模迅速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已由1992年的26638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67795亿元,折合8070亿美元,综合国力居世界的位次超过了加拿大、巴西和西班牙,从1990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发展速度则居世界首位,分别比同期世界各国2.6%、发达国家2%和发展中国家5.7%的平均增长速度高9、9.6和5.9个百分点。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74772亿元,经济出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外汇储备由194亿美元增至1399亿美元,抵御了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1997年的钢产量达1.02亿吨,粮食产量接近5亿吨,均居世界第一位。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截流、香港顺利回归等,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海内外华人引以自豪的辉煌成就。回顾49年来的历程,我国已经找到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四、本国特色将是未来社会主义发展的主流

20世纪上半期,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走向胜利,下半期却遭受严重挫折。社会主义的低潮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衰落,相反,它符合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所提供的逻辑,预示着一个低潮后的新发展,使社会主义运动步入了重新分化、组合、调整、完善的时期。苏东蜕变几年之后,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初步成功,前苏东国家“左派”力量重新振起,西方发达国家出现马克思主义研究热潮,社会主义运动在其他一些国家也稳住了阵脚,并初露复兴端倪,社会主义依然充满希望。从目前来看,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在数量上是减少了,但社会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加成熟,成熟的标志是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已经找到了一条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

本世纪的社会主义有许多经验和教训,也面临着两大课题:一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怎样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对此尚未交出答卷。二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怎样夺取政权、建成社会主义的问题,经过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即夺取政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后半部分,即如何建立起成熟、巩固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这一方面表现在不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没有能够坚持这一制度,另一方面表现在仍然坚持这一制度的国家尚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自身发展规律,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更好发展的问题。

对第一个历史性课题,在当今的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应从新形势的需要和可能出发,联合更多的劳动大众,改变传统的罢工、游行示威、同资方和政府谈判、签订劳工立法等工人运动的方式,将社会主义运动和已经广泛兴起的其他社会运动结合起来,互相支持和配合。只要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采取暴力或和平的方式,都能引导人民推翻资本主义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对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在苏东剧变后正引起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深深思索。科学社会主义只是指出,应当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以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应当在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等。但某一个国家具体应当采取什么步骤建立这些制度,要靠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依据本国的国情,进行探索、试验、总结和完善。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存在多样性,而不存在可供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共同样板和模式。各国人民只能从各自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表明,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以其实践为基础的。从纵向看:自共产主义者同盟诞生至今一个半世纪,大体经历了四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第一次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推动和总结19世纪中后期欧美工人运动的经验中,创立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第二次是列宁和各国革命左派,在推动和总结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欧美工人运动和俄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第三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遵循马列主义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实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解决了中国这个落后的东方大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并与其他国家一道推动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大发展。第四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领导和总结本世纪后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它必将在促进今后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横向看,从世界历史进程的规律性现象分析,走向现代化的国家是一片一片实现的,即从西欧和北美到中欧和东欧,再到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亚。最早预见太平洋时代到来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在1850年1月发表的《国际述评》中写道:“太平洋两岸很快就会像现在从波士顿到新奥尔良的海岸地区那样人口密集、贸易方便、工业发达。这样,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交通航线的作用;大西洋的作用将会降低,而像现在的地中海一样成为内海。”这个预言正在成为现实,1991年,亚洲地区的贸易额有51%是在区内完成的。特别是东亚的崛起,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地缘经济的有利因素,而且还有一层血缘关系的有利因素(这里有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5000万中国血统的人)。正当东亚崛起给我们提供大发展的机遇时,恰好国内已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不仅物质基础比过去雄厚,而且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智力资源,各类技术人员达2551万。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再加上我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已大大提高,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政治的稳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可以持续到下世纪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目前,当20世纪的历史即将结束,21世纪的篇章即将展开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所显示的空前的勃勃生机越来越令世人瞩目。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旺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根源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源于进行大胆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这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创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和发展。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纯民族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特定世界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主义。它解决了苏联和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普遍遇到,但始终没有解决,并导致这些国家失败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它拥有马克思和列宁所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更深层本质,即社会主义是一种开放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必须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才能发展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它预示着世界资本主义的最终走向,给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奠定了社会主义复兴的基础。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上个世纪之交,布尔什维克和各国革命左派勇敢面对挑战,抓住机遇,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列宁主义阶段,夺取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随后又迎来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令人振奋的是,在20世纪的帷幕降临之际,中国共产党和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勇敢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努力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预示着世纪之交科学社会主义的大突破和大飞跃的曙光来临。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回顾与展望:世纪之交的科学社会主义_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