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海洋资源潜力与相关产业发展_海洋资源论文

东海海洋资源潜力与相关产业发展_海洋资源论文

东海海洋资源潜力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海论文,潜力论文,产业论文,海洋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7853(2000)03-0001-03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东海是一个比较开阔的浅海,位于中国大陆和琉球群岛之间,自东北向西南长约700n mile,东西宽约400n mile,总面积约77万多km[2]。东海的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目前面临着人口超载,粮食不足、资源枯竭、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发挥东海海洋资源的潜力,发展相关的海洋产业。

1 东海海洋资源潜力

东海海洋资源系统由水体资源、空间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五大子系统构成,为了更好地说明东海海洋资源所具有的产业发展潜力,本文按照不同的产业类型对海洋资源进行了如下归类。

1.1 第一产业资源潜力

(1)土地资源 东海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岸带地区,共72099km[2],由潮上、潮间和潮下3个地貌单元组成,表现为陆地、滩涂和浅海3部分。潮上带由陆地表层的各种土壤和岸石为基底,组成了滨海平原、台地、丘陵、低地等土地资源,占38.2%,共27541km[2],是开发滩涂和海洋资源的前沿基地。潮间带主要由江河搬运陆上泥沙物质入海,在沿岸沉积成不同质地的滩涂,与岩礁组成滩涂资源,是涨潮淹没、退潮出露,海洋生物资源分布丰富的地带,占7.7%,有5551.62km[2]。潮下带底土以上为厚达15m的海水水体所覆盖,形成浅海资源地带,是海洋生物的集聚地,占54.1%,共39005km[2]。

(2)海洋生物资源 东海水体温暖,沿岸又有长江、钱塘江、闽江等江河流入,带入大量营养物质,成为高生产力区。特别是在东海的沿岸水与黑潮水、台湾暖流水交汇的锋区,及大陆边缘上升流区生物生产力更高,开发前景看好。目前,在东海发现鱼类700多种,暖水性和暖温性种占大多数,加上虾、蟹和头足类,渔业资源可达8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有40~50种,产量在1万t以上的有25种,5万~10万t的有5种,10万~20万t的2种,50万t以上的1种。

1.2 第二产业资源潜力

主要是海洋矿产资源和海盐资源。这类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供利用和开采的资源量呈增长趋势。东海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及海岸带石英砂等。

(1)石油、天然气 从东海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看,陆架坳陷带内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带滨海相、河流相、浅海相地层,成油地层发育。石油与天然气在陆架南部的台湾海峡已开采多年。北部陆架经初步勘查,也发现多个成油构造,自北而南有福江坳陷、浙江东坳陷、台北坳陷和台西坳陷等。其中不但有产生油、气的母岩,而且有很好的储聚环境,是具有重大潜在远景的石油、天然气地区。在东海的高产油气井中,平潮四井获日产天然气148万m[3],油1892t,是目前我国海上单井产量最高的探井。新发现了武云亭油气田和孔雀亭、春晓两个油气构造,形成了3个可发展成亿t级油气田的开发目标带。

(2)多金属硫化矿资源 近年在冲绳海槽的轴部,发现有海穴量处,有130℃的热液喷出,形成含有铅、锌、铁、金、银等的多金属固体矿藏。

(3)海滨砂矿资源 海滨砂矿主要分布在福建和台湾两省。其特点是矿种多、分布广、规模大。主要有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砂金和石英砂。该区有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16处、小型矿41处、矿点5个。福建省东山有特大型玻璃石英砂矿,储量达4亿多t。台湾省海滨砂矿分布广、规模大,已探明大型独居石矿床2个,此外还有磁铁矿和钛铁矿。

(4)煤资源 在陆架的南部,始新世地层均有煤层,在台湾已有大规模开采。

(5)海盐资源 1997东海盐田总面积为2.75万hm[2],生产面积2.21万hm[2],原盐生产能力156万t,产值8809万元(以上数值未包括台湾省)。

1.3 第三产业资源潜力

(1)港址资源 东海海岸线极其曲折,港湾、岛屿密布,入海河流众多,宜港深水岸线之长居全国首位,港口资源极其丰富。适合建设万t级以上泊位的港址有18个,10[3]~10[4]t泊位的港址21个。本海域共划出港口区117个,主要有上海港、宁波港、舟山港、大麦港、乍浦港、温州港、福州港、厦门港、三都澳和东山港,其中上海港、宁波港均属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列,上海港居首。

(2)旅游资源 东海沿海大部分地带地处亚热带临近热带,兼有“阳光、沙滩、海水、空气、绿色”等旅游资源的基本要素,加之该地区开发历史悠久,保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东海区目前共划出旅游区30个,其中杭州西湖、舟山普陀山、温州雁荡山、福建福鼎、太老山、厦门鼓浪屿为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杭州、绍兴、宁波、福州、泉州、漳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10个省级风景名胜和最佳风景区。

从资源开发角度来综合考察目前东海的海洋资源,可以归纳出以下3个特点:

(1)资源的潜在量大,而开发利用量小。我国东海沿岸滩涂资源现仅开发一小部分,15m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利用更少,浅海的种养业单产和品质大有潜力可挖。大陆架石油资源量有40亿~60亿t,但开发量还很低,海洋潮汐能蕴藏量可达2000万kW,而实际只有几个中小型实验站,基本上尚未开发利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可利用资源总量的1/3。海洋生物资源有上千种以上,而开发利用的不足一半。可以说东海海洋资源利用潜力极大。

(2)资源的价值量大,而经济效益低。东海海洋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从而有极大的价值量,但海洋资源开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高技术的投入,受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制约,东海的资源效益极低,潜在的资源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挥。海洋种植业大部分还沿用较原始的方法和手段,而新的栽培方法尚未大规模推广应用,影响了海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同时由于后续产业跟不上,海洋种植业基本上是投入大收益小的基础产业。另外,东海的海洋油气开发起步比较晚,即便在国内也远远落后与其他海区。

(3)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损失巨大。我国整个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造成资源损失量过高,其中东海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问题较严重。另外,改革开放以后,沿岸工业化与城市化齐头并进,造成十分严重的近海环境污染,加之频繁的海洋灾害,更提高了东海海洋资源的损失数量。

2 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

我国东海沿岸现已形成海洋渔业、海洋(滩涂及浅水域)种养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其化工工业、海洋油气业、滨海砂矿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服务业八大行业。下面就产值占海洋产业总值90%以上的五大行业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

(1)海洋渔业 海洋水产品产量从1990的239.36万t猛增到1997的730.7万t。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海洋渔业捕捞能力的提高,海水养殖及远洋渔业的发展。但是,渔业迅速增长的背后潜伏着巨大隐患,表现在优质渔业品种数量的直线下降。

(2)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交通运输量从1990的5121万t增到1997的6946万t,占全国海洋货运量的15.18%。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得益于改革开放,使本地区由国防前哨变为经济发展的前沿与对外联系的窗口。这一时期,对大型老港(如上海)进行了深度开发,扩大了吞吐能力,同时开发了一些深水港如北仑、舟山等港口。但港口布局有过于集中的趋势,尤其在福建问题更突出,直接影响了港口经济效益的发挥。这里面既有港口布局问题也有港口的科学管理问题。

(3)滨海旅游业 东海沿岸气候温和,背山面海,岛屿众多,风景宜人;沿海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东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一方面对老的海洋景观进行改造与扩建,另一方面通过科学考察、调查、规划、设计,开发出一批新的旅游景区。1997东海沿岸旅游区共接待海外游客339.43万人次,创汇21.78亿美元。

(4)海盐业 东海的海盐生产主要集中在浙江和福建两省。1990,1997盐田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2.98万hm[2]和120.4万t,2.75万hm[2]和68.9万t,原盐生产呈逐年递减趋势。但工业产值却不断提高,由1990的6573万元提高到1997的8809万元。这些年来,海盐生产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以达到净化卤水,抑制菌藻类生长的效果,对提高海盐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5)海洋油气业 80年代以来随着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入,合作勘探开发油气资源范围扩大,才开始东海的油气开发,目前其勘探程度在我国几个海区中仍然是最低的,主要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海公司进行全海域的研究。“八五”期间,地矿部在东海完成油气钻井9口,钻探成功率为66.7%。目前,东海海洋油气的开发规模不大,仅在上海有一定规模,1997实现工业总产值4471万元,工业增加值528亿元。

1997东海沿岸海洋总产值为959.29亿元(未包括台湾省),占GDP7.6%。但在海洋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应该看到,东海海洋产业的发展基本建立在对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消耗和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上。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强度过大,破坏了海洋生物自然繁衍结构,导致资源总量迅速衰减。同时一些海域使用不合理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影响了东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997东海沿岸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0.27:1,可以看出,目前该地区海洋第二产业发展很慢,原因是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低。第一产业依赖海洋自然资源,第三产业依赖社会资源,而连接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海洋科技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东海海洋产业结构的"V"形结构特征。

3 东海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产业发展的方向及途径

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海洋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有限的,只有坚持海陆经济一体化开发,才能提高海洋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所谓海陆经济一体化,就是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临海区位优势和海洋的开放性,发展临海产业,形成资金、技术、资源由陆域向海域,由海域向陆域的双向互动。

3.1 建立东海临海产业

临海产业是依托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就区域而言一般指以海岸带为发展基地,在海岸开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具体包括:港口工业,是利用海运原料和产品的工业;造船业、海洋设备制造业和筑港工程,是利用海域空间的产业;海盐化工业、港口电站和滨海核电站,是大量利用海水的产业。东海临海工业的发展要发挥本地区资源、技术及投资环境的优势,特别是抓住浦东开发及两岸关系改善的有利时机,引进资金和技术促使陆域资源及产业向沿海集中并进一步向海洋延伸,同时使海洋资源优势向陆域发展和扩散来最终实现海陆经济一体化。

3.2 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点是指沿海的港口城市与区域的海陆产业;轴是指海岸线和海洋与陆上交通线。通过陆上轴可以把海洋的资源优势向陆传递,通过海上轴可以使陆域的经济技术优势向海延伸。东海沿岸港口城市发达,交通便捷,沿岸城市带已初具规模,以点轴扩散模式促使区域产业的海陆经济一体化是较现实的途径。一级轴线如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及北起浙江的三门,经椒江、温州、福州、厦门直到漳州的铁路线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轴线;二级轴线如浙赣线和鹰厦线,尽管目前发展水平不高,但沿线的矿产、森林、土地、水力资源丰富。

3.3 环境生态的保护

据1996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统计,东海沿岸的两省一市共有排污口11个,每年排入海洋的废水达12亿t以上,过量的陆源污染已经对东海的海洋生态,海水养殖等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要实现海洋与陆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进行环境生态保护。

(1999-04-14收稿)

标签:;  ;  

东海海洋资源潜力与相关产业发展_海洋资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