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国文》与人教版《语文》相同选文编者设计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文论文,国文论文,台湾论文,与人论文,编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检视旧作《台湾国民中学〈国文〉教科书评述》(1994年),又翻出民八十年(1991年)台湾国中《国文》教材(民七十五年初版、民八十年改编本三版,台湾“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文科教科书用书编审委员会审定,以下简称《国文》)。发现国中《国文》第一册所选文章中,有四篇也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2001年6月第一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以下简称《语文》)选目。这四篇文章是:
沈复的《童趣》(《国文》篇名为《儿时记趣》)、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上两文,《语文》编为《短文两篇》)、刘义庆的《陈太丘与友期》(《国文》篇名为《陈元方答客问》)(这四篇文章,非大陆教材过去的常选文本,为首次入选《语文》)。
台湾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异的价值取向,两岸的编者遴选相同的文章作为教材,使我们有了站在母语教育的角度,从人文传统的视野反观两岸的语文教育,分析两岸语文教材相同选文在编辑上的异同的可能与必要。我想,这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至少,可为我们的教材编写、教学教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台湾国中《国文》教材单篇编排,每文后,安排有【题解】【作者】【注释】【问题与讨论】等项。关于这四项的设计,编者强调“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每篇范文后所附的‘题解’与‘作者’,尽量求简要,作用仅在便于研读课文的参考,不必死记”,“各册范文的注释,都采用语体,并且力求简明。有若干词语,留给学生自己查考,希望借此加强学生运用字典、辞典的能力,同时培养自动自发地解决问题的习惯”,“‘问题与讨论’,用意在促使学生对于问题的深思熟虑,触类旁通;并且在讨论中,彼此切磋,互相批评,有助于思辨和发表能力的培养。至于问题的数量,可由教师视实际情况酌予增减”。
下面列举四篇文章的编者设计:
沈复的《儿时记趣》(《语文》篇名为《童趣》):
【题解】这一篇文章是从《浮生六记》中节选出来的。记叙作者小时候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一些平凡无奇的事物当中,得到生活的乐趣。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卒年约在仁宗嘉庆十二年(西元一八零七年)以后。著有《浮生六记》。
【注释】(略)在注释中,另有“请查出下列引号内词语的意义来”的要求,所列词语:
“张”目对日、“藐小”、土“砾”、“神游”、“庞然”、“癞蛤蟆”
【问题与讨论】一、通常人们对蚊子、高低不平的泥土碎石,以及杂乱的草丛,有什么感觉?这些感觉和作者当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同?
二、当作者蹲在花台边,神游其中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除了文章里所说的以外,你想还可能有些什么景象?
三、事实上癞蛤蟆不能算是“庞然大物”,也不可能“拔山倒树”,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五、在本课中,作者所体会到的“物外之趣”有哪些?请指出来。
张晓风的《行道树》:
【题解】这一篇文章是从《愁乡石》中节选出来的,用拟人化的自述说出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它们所忧愁的是,空气被污染得越来越严重;快乐的是,它们能在污染的环境中,制造鲜洁的空气,使人们享受到清新。
【作者】张晓风,江苏省铜山县人。民国三十年出生。现代文学作家,现任阳明医学院教授。著有《地毯的那一端》《哭墙》《愁乡石》《武陵人》等书。
【注释】(略)“请查出下列引号内词语的意义来”:
“飞尘”、“无疑”、“堕落”、“点缀”、“自豪”
【问题与讨论】一、行道树原来应该生长在什么地方?它们为什么愿意选择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二、本文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人教版教材为“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三、行道树最感到自豪的是在什么时候?
四、读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五、本文是采用哪一种写法?你认为用这种写法好不好?
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题解】这一篇文章是从《无言歌》中节选出来的。描述作者的一些第一次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第一次经验的可贵;并且鼓励我们多去接触各种事物,使我们的第一次经验愈来愈多,以充实我们的生命。
【作者】周素珊,笔名毕璞。广东省中山县人。民国十一年出生。现代文学作家,历任各报社主编。著有《十六岁》《再见秋水》《心灵漫步》等书。
【注释】(略)“请查出下列引号内词语的意义来”:
“丰硕”、不可“磨灭”、“稀疏”、“回味无穷”、“珍重”
【问题与讨论】一、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第一经验有哪些?给她的感觉是怎样?
二、作者在本文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三、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经验是什么?为什么?
四、你是否能分析出本文的结构?
五、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经验都是好的?请举出实例辨别说明。
刘义庆的《陈元方答客问》(《语文》篇名为《陈太丘与友期》):
【题解】这一篇文章是从《世说新语》中选录出来的。记述陈元方小时候的聪颖机敏,也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
【作者】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人。生于晋安帝元兴元年(西元四零三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西元四四四年),年四十二岁。他是刘宋的皇族,封为临川王,性情恬淡,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招集文士合编而成的。
【注释】(略)“请查出下列引号内词语的意义来”:
“舍”去、友人“惭”
【问题与讨论】一、“去后乃至”这句话,是说“谁”去后,“谁”乃至呢?请指出来。
二、这个故事中,真正犯错的人是谁?他先后犯了什么错?
三、从陈元方的应对中,你能联想出他平日所受的家庭教育吗?
四、请将本课故事用戏剧形态表演出来。
下面列出《语文》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供比较:
沈复的《童趣》(《国文》篇名为《儿时记趣》):
一、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哪个“庞然大物”的经过。为什么作者说这两件事都有“物外之趣”?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二、解释词语。
1.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试选用一种方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 (2)果如鹤唳云端 (3)以丛草为林 (4)兴正浓 (5)方出神 (6)驱之别院
2.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解释时不妨采用讲述大意的办法。示例: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1)明察秋毫(2)怡然自得
(3)庞然大物(4)夏蚊成雷
三、背诵全文。
《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与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
一、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2.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使人回味无穷”?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
2.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
3.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
《陈太丘与友期》(《国文》篇名为《陈元方答客问》):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教材选文、编者设计,是教材选编者教育思想、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的集中体现。四篇文章。前后相距十余年(1986年《国文》在选,2001年《语文》再选),又有台海阻隔,而两岸编者却“不约而同”将它们选入课本,作为教材。这里,我们看到了两岸教育在理念上的趋近(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国际视野,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基本理念都有许多“不谋而合”,我国台湾地区的课改,也进入到了我们关注的范畴);而从课文的解读及教学的设计中,我们也看到了各自的追求,其中,并不乏共性。新一轮课改所弘扬的新课程、新教材、新教法,集中反映出来的教材选文及编者设计,其价值不可低估。
首先,关注人文情怀。如《童趣》,引导学生体察“物外之趣”,以及对一个共同的话题(两岸都设计了的一个问题:“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的探讨。这里,怕并非简单地认同沈复的“情趣”。重要的是,我们自己如何变得“富有情趣”起来。亦即我们在研讨这篇课文时曾探讨过的,怎样让自己具有“情趣意识”?关键是充满对人生、对生活的关注与热爱。在童年阶段滋生出来的这种情趣,将会与你整个的人生旅程相伴随,成为生活与人生的精神财富。《国文》编者的设计则表现得更为细腻。五个问题之中,都深具人文的关怀,处处充溢着人生、人情、人性的情愫。又如《散文两篇》,《语文》的问题一(“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恰好可以在《国文》“题解”中找到答案。这种人忧我忧、人乐我乐的情怀,一下子就从问题和题解中获得认同。同样,两岸编者在这里还给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度给予我们。”你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我认可《国文》课文取“深度”一词。《语文》课文所取“深沉”,有多个义项(如玩深沉、装深沉、暮色深沉等),都不能与“神圣的事业”“痛苦”等量齐观。唯“深度”,它一下子就把神圣的事业又痛苦的程度宣示给了我们。引领学生,不避痛苦追求神圣的事业,在追求事业的痛苦中,享受深度!又如《陈元方答客问》(这个文题较《语文》的《陈太丘与友期》更好),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真正犯错的人是谁?他先后犯了什么错?”等。这些都是把学生真正当作一个人来给予关注,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人的教育的回归。
其次,注重母语习得。两岸教材编者,都十分注重母语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渗透了听、说、读、写等学习语文的要素与法则。尤其强调语文学习的习得、感悟与积累。比如。让学生每人讲述自己的“第一次”(《语文》:《第一次真好》);让学生体会《行道树》是采用哪一种写法,并让学生谈出用这种写法好不好(《国文》);让学生将《陈元方答客问》的故事用戏剧形态表演出来(《国文》),以及说说对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的看法(《语文》)等等。这种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正是母语学习的圭臬。再如《国文》独具一格的“注释”设计。通常的“注释”,都由编者完成,学生只有读注释、用注释的份。而《国文》,则设计了由学生自己完成的“请查出下列引号内词语的意义来”的注释任务,请学生也当一次“编者”,促成了“自动自发地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的培养。虽然在性质上似乎类同于对加点字词解释的“练习”;但由于编写体例上反映出来的编辑思想,是以促进“自动、自发”为目标,因而对学生充当学习主人的学习心理诱导,其积极意义不能低估。《语文》的“研讨与练习”,引导释词的方法(用加字和换字的办法解释文言词的意思),注重对关键字词的阐释(解释加点的字),尤其《童趣》一文,对文中成语的积累(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宠然大物、夏蚊成雷),都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的。此外,注重诵读、注重背诵,也都是母语学习的不二法门。
第三,强调情感体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最终要走进社会、走向生活。我们的课程及其教材,只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及生活,并使之有机的成为社会和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其作为课程和教材的本质功能。而让学生了解社会及生活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儿时记趣》,“通常人们对蚊子、高低不平的泥土碎石,以及杂乱的草丛,有什么感觉?”“当作者蹲在花台边,神游其中的时候,他所看到的,除了文章里所说的以外,你想还可能有些什么景象?”所问的虽然都是些细微小事,但所透出来的却是对社会、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如《行道树》,“读了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感想?”直视学生自己对行道树奉献“神圣的事业”的真实感受。还有,《陈元方答客问》:“从陈元方的应对中,你能联想出他平日所受的家庭教育吗?”这无疑会联系到学生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其对所受家庭教育的感受。《第一次真好》,两岸编者都给出了很好的话题:“你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次经验是什么?为什么?”“是不是所有的第一次经验都是好的?请举出实例辨别说明。”“每人讲述一件自己的‘第一次’,看谁讲的‘第一次’最感人、最精彩。”“为什么有的‘第一次’不能尝试?”等。这是一种学生与文本(还有作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交流,是与生活对话、与生命对话;是学生对生活、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学生中该有多少个真实的“第一次”、富有情感的“第一次”、真切体验的“第一次”?让学生自己体验,让学生自我尝试,让学生自我领悟,在切身的体验、尝试和领悟中,他们得到了成长与发展。
另外,台湾国中《国文》,每一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这对于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文图配合,相得益彰,面目显得亲和,理所当然地拉近了学生与教科书的距离。人教版的《语文》,仅《童趣》一文有一幅小图,相比之下,稍显单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