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的新变化和新挑战——《2000—2001年国际金融报告》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新变化论文,简介论文,金融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跟踪2000年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变化,更好地应对21世纪的新挑战,继2000年出版《1999—2000年国际金融报告》之后,经济科学出版社于近日出版发行了《2000—2001年国际金融报告》。《报告》由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刘明康担任主编,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办,邀请国内国际金融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编写,内容包括2000年国际金融回顾和2001年国际金融预测,涵盖了国际金融体系、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收支与国际储备、国际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热点与中国的对策及国际金融统计等。
正如本书主编所指出的,过去的2000年给新千年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美国经济基本保持了增长,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回升,亚洲经济复苏等都使全球经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乐观的态势。但也应该看到,全球经济还存在一些隐忧:欧元诞生之后持续疲软,欧洲经济因此而蒙上了一层阴影;石油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股市泡沫破灭的阴影,尤其是美国经济“硬着路”的可能性增大等使美国2001年的经济前景变得不甚乐观。 展望新世纪, 人们还应看到:于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揭示出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国际金融体系仍存在着深层次矛盾。另外,人们尚无法把握信息革命和互联网对经济金融生活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
从宏观层面上看,一方面是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以全球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金融市场为依托的,商品、资本、劳动力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并进而使各国金融风险互相联系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不可避免、发展迅速;另一方面是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对金融全球化缺乏充分、有效的应对之策,这一矛盾在危机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如果说,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对金融全球化看到的更多的是“利”,如促进贸易和投资,增加就业等;那么,被称为“全球化的首次危机”的亚洲金融危机则凸显了金融全球化的“弊”,汇率频繁波动扭曲了价格信号,大规模短期资金的无序流动不断冲击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企业破产、失业增加等。据世界银行估计,在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5个国家,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贫困人口增加了1000万人。在此形势下,对全球化进行深刻反思,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应对,切实改革现行国际金融体系就成为2000年国际金融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虽然由于理论上的准备尚且不足、以及各国利益的差别、改革复杂性等原因,改革还只是处于讨论阶段,并无多少实质性进展,但其意义却是积极的,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正在酝酿之中。
从构成全球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各种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来看,在金融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其生存和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银行将面临多重压力:一是由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输更快捷,进入的成本更低,企业融资更多地转向资本市场,而银行的存款则转向了共同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银行的利差收入缩小,传统业务收缩;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银行潜在的竞争对手增加,网点和人员不再是优势,高科技公司等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金融服务、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银行的传统经营理念、业务内容、组织运行方式都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进行信息时代的银行再造,其根本思想是彻底摈弃大工业时代的模式,重新塑造与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相适应的企业模式,在人员、产品、组织方面进行资源重组。银行也已经开始在外部和内部进行调整和重组。
总之,新世纪中,国际金融的未来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对政府部门、学者和实务工作者而言都尚有很多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领域,编撰跨年度的国际金融年度发展报告的意义就在于深化对国际金融新变化的认识,并把握未来发展趋势,共同发展我国的金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