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杨启光[1]2002年在《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科技正推动着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必须加快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知识观的迅速崛起,大学凭借其高深知识的应用服务社会以创造价值,已经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进整个社会的中心。大学已成为我国知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因此,如何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之很快地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课题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当前面对国内外经济科技深刻变化和激烈竞争的背景,重庆市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依然严重,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教育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为了把重庆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科技强市,必须依靠在渝高校这支重要的科技生力军的作用,加快重庆市高校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服务于重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重庆市高校自身不断壮大。据此,论文探讨了重庆市22所高校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现状,详细分析其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重庆高校为个案,分析了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与微观制约因素,在这些基础上,提出加快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策略。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论,对论文研究的论题作出简要分析。首先从新知识观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新发展的角度出发,指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等教育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其次探讨了加快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部分:分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的含义,指出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叁部分:以科技投入与产出的方法全面分析了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转化的叁大特点和存在的六大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以重庆市高校为例,剖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社会体制和政策等社会环境宏观影响因素以及直接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相关的微观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理性的分析,即:正确处理大学基础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学教学科研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学学术自由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借鉴国外院校和其他省市兄弟院校的经验,针对重庆实际,提出了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建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地方经济特色;加强科研基地重点学科建设;建立重庆高校科技协作信息网络体系;重点建设重庆大学科枝园区;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业。

李惠[2]2009年在《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实力决定经济实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将隐性的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变为显性的生产力的过程,是高校凭借其科技优势实现为社会服务职能的本质表现。本文以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该领域的统计数据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分析,明确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揭示所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天津市科技与经济蓬勃发展。本次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官方统计数据和研究所做问卷分析一致展示了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天津市科技发展较快,但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于研究开发能力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与同样是直辖市的北京、上海和重庆相比中,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远远落后。为了解决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落后的问题,本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一步分析,从高校内部和高校外部两方面入手,穷本溯源寻找制约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高校内障碍因素包括科研人员对成果转化感兴趣却不够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人员投入不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欠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等方面,高校外部障碍因素包括科技中介技术水平不够高,没有起到良好的连接高校和企业的桥梁作用;企业对科技创新和长期科技投入重视不够,与高校沟通不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不健全,风险保证机制不健全是社会政策环境方面的欠缺因素。根据总结的障碍因素,本文有理有据地提出了解决办法。通过建立面向市场的课题系统、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立公正科学的科技成果的评价体制、完善多渠道的激励机制和多渠道引进资金等完善高校内科技成果转化系统。通过推动科技中介行业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建立政府性风险投资机构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高企业科技水平,清理高校外部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

敬培胜[3]2008年在《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中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也就成为了当今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我国不仅关系到13亿人民群众的健康,而且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重庆市直辖十年以来取得的省部级奖励以上的医药科技成果212项,但转化率不足20%。因此建立一套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指标体系并通过该体系对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实证研究,对促进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在文献复习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采用文献调研法对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发现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周期长、成本高、法规严、要求高等特点;运用目标分解与归类合并法,通过专家咨询,拟定了包括资金因素、政策因素、成果因素、人才因素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一致性检验,保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研究证明资金因素是成果转化中的最重要因素,其中风险投资、转化资金是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重中之重;运用该指标体系对重庆市两所医科大学采取普查和部分医药企事业单位抽样调查,对已转化成果从课题来源、经费投入、成果水平、转让方式、转化渠道、转化程度、成果流向、科技奖励评价等八个方面以及未转化成果从政策因素、资金因素、人才因素、成果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存在着风险投资缺乏、中介能力薄弱、科技管理体制不顺、政策导向力弱,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应用spearman方法对所建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权重与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未转化原因权重进行分析,结果趋于一致;最后针对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就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融资体系,提高成果的成熟度,培养复合人才,加强中介服务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本研究围绕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策因素、资金因素、成果因素、人才因素等关键问题建立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用建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证明:该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符合当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导向作用,同时对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药科技产业化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陈红兵, 刘洪彪, 李光明, 武雨南川[4]2004年在《加入WTO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的影响(二)——重庆市高校科技的重新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加入WTO对重庆市高校科技产生巨大影响。重庆市高校在高校科技活动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科技服务等方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为应对加入WTO的新形势,重庆市高校应采取符合实际的种种应对策略。

施湘锟[5]2015年在《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发展“海洋经济” (俗称“蓝色经济”)作为国家战略,并在“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区域发展新的增长点。由于沿海省市把海水养殖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我国已跃居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在高新技术引领的今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提高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兴渔、结构调整和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如何根据海水养殖产业化和从业主体科技需求多元化,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体系,提高其转化水平与效益,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噬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论文在紧密结合海水养殖行业特性,瞄准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方向和规律的基础上,对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出绩效提升的对策建议。论文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首先,综述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理论基础。一是厘清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研究背景、意义,评述学者的相关研究;二是梳理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及特征、转化过程;叁是阐述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理论的发展脉络、把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前沿。四是阐明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其对论文的启发,明晰论文切入点。其次,分析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现状及问题。一方面,从科技课题、论文、专着、专利、成果来源五个方面介绍了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海水养殖领域、海水养殖病害领域、海水养殖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成效。另一方面,从科技成果本身、成果供给主体、金融机构、从业主体四个方面分析了海水养殖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科技成果在传播过程中所存在的其它问题。再次,构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指标体系。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和原则,通过咨询专家、参考相关研究初步设计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素集,然后运用专家咨询法、隶属度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鉴别力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并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最终确定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基础、科技成果转化潜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叁个项目层,20个指标层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实证分析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状况及找寻各省份存在绩效差异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运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出基于2007~2013年数据的沿海省份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值。根据置信期间对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聚类分组和对比分析,指出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排序及存在绩效差异主要制约因素。结果显示:位于第一组的山东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最好,但仍然存在水技人员经费投入不足等制约因素。福建省、江苏省、广东省、辽宁省位于第二组,这几个省份绩效值处于波动状态,各自所呈现的优劣势也有所不同。广西省和浙江省位于第叁组,广西省虽然在渔民收入方面有较大提升,然而在其它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人均经费最多,然而存在科研经费不足,技术人员比例偏低等问题限制了浙江省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本文各省份的绩效评价结果及存在问题和学术界研究及实际情况吻合度较高。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文研究,本文总结出我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有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和质量、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支撑能力、海水养殖从业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吸收能力。最后,提出促进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一是从加强建设海水养殖业科技研发平台和推广示范基地、推进应用导向性基础研究、培育海水养殖业创新人才、完善海水养殖业科研人员绩效评价体系方面探索提升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质量;二是从依托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产业支撑体系、完善海水养殖业推广体系、健全技术创新联盟、落实政策资金方面提升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叁是从培育龙头、聚集人才、科学管理、协同创新方面提升海水养殖业从业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一是系统性的通过专家咨询法、隶属度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鉴别力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层层筛选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构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具有较强的参照性和说服力。二是首次对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分析,找出各省份存在绩效差距的关键制约因素,进一步总结我国海水养殖业绩效变动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出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提升提供对策思路。

杨蕾蕾[6]2017年在《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在带动经济增长、改变生活水平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国家间的竞争也日趋加剧,各国竞相加大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也是目前国家比较重视的问题之一。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是世界各国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主要是企业、高校、以及企业与高校间的合作。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校的科研也日益趋向市场化,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也有科技成果转化必要的科研、软硬件设备、人才等条件,是科技成果的集聚地。然而高校的成果质量不高、转化效率低,科技成果基本以论文发表、成果鉴定得奖为主。在将理论性的科技成果转变为应用性的生产力的这一阶段,并不理想,原因在于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投资体系不完善、科研模式不灵活、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转化过程碎片化、法律政策不健全等问题,这些也是导致目前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普遍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障碍。介于以上提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本文将研究出一套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系。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日益成为企业间或国家间的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化的过程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存在着交叉以及紧密的联系,本文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价值链,通过对价值链相关概念的比较,对知识产权价值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且重点研究了知识产权价值链整个链条的各个重要环节点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过程,以及知识产权价值链各环节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最终将其形成一系列的机制流程,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最后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提出一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建议和对策。

陈国顺[7]2006年在《湖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知识有机结合越来越凸显,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校作为知识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已步入社会轴心机构的大学再不能仅仅关注科技成果的生产,而忽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了。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国家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途径,是高校面对时代要求所做出的必然抉择,也是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科技成果转化实质上是技术转移的实践活动,具有转化主体多样性、高风险性、长期性和商品交换性等特征。高校的科技成果因其特有的形成条件,表现出高技术、技术成熟度不高、潜在效益高和部分技术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特点。社会需求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动力,直接转让和产业化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两条主要途径,同时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成果自身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国内外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比较全面和深入,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作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湖北省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教育优势和地理优势,但湖北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高校的教师、科技工作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的调查显示,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结合调查的结果分析,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做法,加强湖北省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政府、高校、企业和资金等四方面入手。政府要创新管理,健全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发挥监管职能,优化转化环境,完善转化体系,转变服务职能,加强课题管理,强化企业作用;高校要转变“重纵向争取、轻横向联合”、“重科技合作、轻技术服务”、“重理论研究、轻成果推广”、“重闭门研究、轻市场调查”、“重成果数量、轻应用价值”以及“重研究过程、轻成果宣传”等观念,完善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企业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承担转化责任,克服短期行为,强化中试环节,加强自主研发,避免盲目引进;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挥政府的投资主体作用,稳步发展风险投资业,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符俏[8]2016年在《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是重要的知识富集区、人才聚集区和自主创新高地,每年产生的大量专利技术被“闲置”,处于“沉睡”状态,呈现出有专利无转移、有转移无转化、有转化无效益的相对静止状态。如何把高校这个聚宝盆中的专利进行转化运用,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辨析了专利转化与相关概念的差异,厘清了高校专利转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梳理总结我国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发现有直接转化模式、自办企业模式、校设机构模式、校企合作模式、校政合作模式、隐形转化模式等六大类22种模式,并对比研究了美、日、英高校专利转化的典型代表模式,探寻出国内外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的共性特征。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重庆高校专利转化模式,找准制约重庆高校专利转化的关键症结,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高校专利转化模式,即是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根据高校自身特点、不同发展阶段、学科优势、发展规划等实际情况,通过高校和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五位一体方式,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专利转化形式,促进高校跨越式发展。并结合重庆探索和实践,深入探讨了模式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构建模式的保障措施。

葛章志[9]2016年在《权利流动视角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困难重重,我国当前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实现由大国到强国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仍面临巨大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它不仅需要国家的整体布局,更需要个体的积极参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纵向深入也引导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变革,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出台指引着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开展。鉴于职务科技成果占据我国科技成果总量的绝大部分,促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这就需要发挥单位和科技人员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共同作用,而相应权利的配置和流动对调动双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理顺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有助于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运用,实现科技创新活动一体化;有助于打破科技人员和单位的不均衡态势,拓展“双创”的实践;有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适当约束双方的行为:有助于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完善政府介入方式。本文探索了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在人权、知识产权、所有权叁个系统的权利支撑,阐述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平衡机制和协同保障机制,全面总结单位优先转化机制的不足,进行改进方向的总体构思,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说明科技成果转化的互动协调机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展示地方政策新动态、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以及府际间的协同作用: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权重的测算:运用叁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不同单位和不同区域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进行评价,指出对全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进行评价的困难性。本文研究中发现,现有研究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及其规则的关注度不高,既有的少量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科技政策、创新管理的角度剖析相应问题,理论支撑较为单薄;提出的对策建议也只是针对某一具体方面,未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进行整体设计。本论文致力于丰富和完善这一主题的研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提升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叁点:第一,突破先前单纯从知识产权角度对职务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范式,引入所有权、基本人权等重新建构科技成果的权利体系,作为指导和规范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权利决定论”可有效指导权利主体的市场行为并排除他方干涉,但也存在权利行使上限制,以保护他人利益、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也对应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协同保障机制以及互动协调机制。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权的分配及其实现需要下位转化机制设计上的具体补充,同时,转化机制的设计也可对上位转化权进行相应的约束。第二,整合先前分散的研究视角,构建基于行为导向的、整体性的系统,强调职务科技成果创造与运用的统一,强调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的分离。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本是相应主体的市场化行为,但随着中介机构的加入、政府的介入变得复杂,严格的单位与科技人员的内部关系应予固定,即便是“政、产、学、研、介”的协同模式也不应模糊内部关系的边界。本论文从法律权利的视角切入,进行管理机制上的分析,进而落脚于政策改进,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分析并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的难题。第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政府保障政策进行研究,运用叁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转化绩效进行研究。通过合理的政策关键词选取以及有效的共词矩阵构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图形化界面能较好展示了政策内容及府际关系,利于分析并实现政策工具平衡和公共资源投入平衡。叁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虽然较一阶段、二阶段复杂,但是对不确定因素的排除使得回归计算结果更加准确,通过选取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运用叁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获得的绩效数据可有效反映各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果。

程丽明[10]2008年在《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地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而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高校的发展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作重点。同时,高校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就成了重中之重。河北省是一个教育大省,当前河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无论从河北省高校对河北省区域创新系统和整个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性而言,还是从河北省高校与国内以及国际其他高校的竞争力而言,对河北省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科技创新的理论与政策为出发点,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主编的《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为基础,以“九五”与“十五”(1996——2005年)期间的科技数据为依据,运用了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的方法,从高校科技创新投入能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和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叁个方面,对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据此,得出河北省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并且结合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发展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本文共分叁章。绪论部分介绍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结构。第一章介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及政策分析,其中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包括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与创新型国家理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分析,包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中央政府与河北省地方政府颁布的主要高校科技创新政策内容及特点。第二章介绍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包括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纵向比较、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横向比较、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问题综合结果分析。第叁章从高校外部的社会因素、高校自身两个角度提出提升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D]. 杨启光. 西南师范大学. 2002

[2]. 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对策[D]. 李惠. 天津大学. 2009

[3]. 重庆市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 敬培胜. 第叁军医大学. 2008

[4]. 加入WTO对重庆市高等教育的影响(二)——重庆市高校科技的重新审视[J]. 陈红兵, 刘洪彪, 李光明, 武雨南川.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5]. 海水养殖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研究[D]. 施湘锟.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6]. 基于知识产权价值链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杨蕾蕾. 重庆理工大学. 2017

[7]. 湖北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陈国顺. 华中农业大学. 2006

[8]. 高校专利转化模式研究[D]. 符俏. 重庆理工大学. 2016

[9]. 权利流动视角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D]. 葛章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

[10]. 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D]. 程丽明.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重庆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与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