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贸易伙伴关系’96回眸(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伙伴关系论文,贸易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扭转对日逆差 出现新增长点
中国与亚洲国家经贸关系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双边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年中国与25个亚洲国家间的双边贸易总额达到998.39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5.5%。今年以来,在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出现大幅度减缓的情况下,中国与亚洲25个国家的双边贸易仍保持了较快的增长。1996年1—10月,中国与25个亚洲国家的双边贸易额为837.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仍高于全国外贸同期增幅的4.5个百分点。其中,日本仍保持了做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1—10月中日贸易总额已达467亿美元,预计全年有可能突破600亿美元大关。中韩贸易近来发展很快,今年1—10月中韩贸易总额达157亿美元,预计全年将达到200亿美元左右。东盟一直是中国重要贸易伙伴,今年在中国出口出现滑坡现象的情况下,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额仍保持了一定的增长,1—10月,双边贸易额达到15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其中,新加坡58亿美元,马来西亚28.6亿美元,印度尼西亚28.5亿美元,泰国为24.4亿美元,菲律宾为10.4亿美元。此外,南亚的印度也超过10亿美元。
近年来,亚洲国家对华投资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据统计,1995年,该地区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217.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38%,实际投入金额为68.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73%。项目数为7143个,比上年减少6.2%。在近年我外资引进政策调整,外商未完全适应,以及亚洲其它国家加强吸引外资力度,外资流向出现分流,西方国家对华投资减缓的情况下,今年1—9月上述亚洲国家来华投资仍保持强劲势头,协议金额达到137.6亿美元,实际投入54.7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65%、23.3%,项目数为4036个,比去年同期减少12.2%。
1995年,日本对华投资协议金额75.8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0.8%,实际投入31.0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8%。在中国吸引外资的国别地区统计中,日本已结束长期徘徊于第四位的局面,按实际投入计算已跃居第二位。1996年1—9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协议金额为37.45亿美元,实际投入为25.35亿美元。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发展迅速,1995年协议金额近30亿美元,实际投入10亿多美元,中国已成为韩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对象国。1996年1—9月,韩国对华投资又有较大增长,协议金额达42.94亿美元,实际投入9.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29.1%和28.3%。东盟也是对华投资的重点地区,据外经贸部统计,在中国吸收的外资中,东盟7国中有4个分别排在第五、十、十一和十八位。今年1—9月东盟对华投资协议金额为56.5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19.8亿美元。
亚洲还是中国对外开展承包劳务合作的重要地区。199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同中,有2/3在亚洲,15个国家新签合同超过1亿美元,上述25国中有5个国家榜上有名。南亚是中国对外承包劳务工程的传统重点市场。1995年,中国同南亚国家共签订承包工程合同5亿美元。目前,中国在这些国家的承包项目涉及领域为核电站、大型发电机组及电站、公路、水泥厂、立交桥、地铁、浮法玻璃、金矿等。中国在该地区的承包工程及劳务合作极大地带动了中国机电产品和大型成套设备及技术出口。1995年中国技术贸易出口额为25.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排在前十二位的国家里南亚就占了3个。值得注意的是,对外劳务合同近年来出现东移的趋势,除南亚外,中国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劳务合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亚洲地区,中国主要的资金合作对象国是日本。日本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1979—1994年,中国已接受日政府代款16809亿日元,用于64个项目的建设。日政府承诺的贷款约占外国政府向中国承诺贷款额的40%。第四批日元贷款计划于1996—2004年5年间实施,前3年的金额与项目已于1994年12月进行了最终磋商,日方决定对40个项目提供5800亿日元贷款。1996年是第四批日元贷款的第一个实施年度,日方曾一再借故拖延,后在中国严正交涉下,决定于12月签署政府换文和贷款协议。除日本以外,韩国等国也成为中国资金合作的重要对象国。韩国共向中国提供了三批政府贷款,金额为2.37亿美元。
1996年,中国与25个亚洲国家经贸合作有以下特点:
1.与部分国家的贸易逆差问题有所扭转。例如在对日贸易中,中国连续多年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95年中方长期逆差的局面开始有所改变。2.双边贸易中出现新的增长点。如韩国与中国开展双边贸易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基本走出磨合期。今年在中国外贸面临困难的情况下仍保持高速增长,增幅达20%以上,已超过台湾省,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此外,中蒙贸易也得到了较大发展。3.商品结构进一步改善。中国对亚洲国家贸易中,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资源性、原料性商品比重不断下降。在投资企业产品返销的有力带动下,中国机电产品对日出口迅速增加,化工、金融制品、轻工杂货制品出口比重逐渐上升。4.在外资引进中,出现项目数减少,金属增大,大项目的比重迅速增加的趋势。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日本、韩国、东盟等国的大企业、大财团越来越看好中国市场,大项目对华投资不断涌现,外资流入量迅速增加,还使越来越多的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投资到中国。
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在即将过去的1996年取得了持续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磨擦有扩大趋势。二是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与南亚、印支和西亚国家的合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当前,东亚地区仍处于世界经济的增长热点。据专家预测,今后5—10年这一地区仍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国与印支各国的经济合作与存在着巨大的潜力。不久前,江泽民主席被誉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南亚之行,进一步改善了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为中国与该地区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条件。可以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与亚洲地区经贸关系在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欧盟以支持企业家开拓中国市场为政策核心
中欧经贸合作步入新阶段
1996年是中国和欧洲联盟(以下称欧盟)国家关系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的一年,也是双方经济贸易关系发展史上极为重要和繁忙的一年。
一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愈加明显,贸易自由化增强,首次亚欧会议顺利召开;中国的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经贸十分活跃,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欧盟一体化建设继续深入,经济货币联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数居高不下,经济的增长寄托于区外出口和投资;中欧经贸合作就是在上述背景及环境下进行的。
回顾即将逝去的一年,我们高兴地看到中欧经贸关系总体上保持了上升的势头。随着高层往来的恢复,中国和欧盟的经贸合作也得到加强。
1996年是欧盟实施中欧关系长期政策的第一年。发展中欧合作及支持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是其政策的核心。本着这一政策,旨在促进双方企业间的合作,欧盟国家或政府领导人携大批工商界人士接踵而至,成为今年中欧经贸关系的显著特点。
中国一向高度重视同欧盟国家发展关系,对欧盟的对华政策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并为推动双方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率团访问了欧盟国家。李鹏总理访问法国时促成了包括购买空中客车、小麦和合作生产100座级飞机等一批合同、协议或意向书;中国和英国今春成功举行了中英经贸联委会第一次会议,建立了双方经贸合作高级会晤机制;中国与德国的关系在连续3年保持发展势头之后虽经历了波折,但经过双方的努力,所遇到的困难得到了克服、经贸合作也随之正常;中国方面还组团赴法国、意大利举办了投资研讨、洽谈会。双方高层交往,众多人员的频繁接触、磋商,增进了彼此的了解,表明了双方存在进一步扩大合作的良好愿望,为今后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欧盟国家在中国技术引进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1981年至1996年9月,经批准的中国从欧盟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合同金额达268.9亿美元,占中国引进总额的48.8%。
在投资方面,截止1996年9月,欧盟企业来华实际直接投资79.1亿美元。虽然欧盟投资在中国吸收外资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近年却非常活跃。1993、1994、1995三年欧盟企业投资协议金额分别为31亿美元、55亿美元和74亿美元。今年1—9月达52.2亿美元。
为促进企业同中国合作并增强竞争力,欧盟国家继续向中国提供政府优惠贷款,截止1996年9月底已达119.5亿美元,占中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总额的44%。
由于种种因素所致,今年的中欧贸易额没有保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与去年持平。据中国海关统计,1996年1—11月中欧贸易达355.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9%,其中中国出口174.1亿美元,增长4.7%;中国进口161.8亿美元,下降了6.3%。
此外,中国和欧盟在人力资源开发、科技、环保、发展合作等领域继续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欧在上海合作开办的工商管理学院首届学员已经毕业;接受过欧盟同声传译培训的学员在中欧双边会晤中承担了重要的翻译任务;10月份在北京召开的能源合作研讨大会为今后扩大合作打下了基础;签署了“高等教育”、“知识产权”、“奶类开发二期”、“水牛开发”四个项目的合作协议及航空合作备忘录;就科技、环保、工业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安排。
回顾已取得的成绩,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感到高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可以预见到:
一、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市场潜力巨大。而欧盟经济则难以找到新的增长点,内部市场饱和,寄希望于区外投资和出口,以此带动经济,故中欧合作是建立在互利的基础上,还有不断扩大的余地。
二、中欧合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正是欧盟国家的优势所在,另一方面,欧盟国家正在完成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品多依赖进口或去区外生产,加上经济不景气,消费者对前景缺乏信心,失业人口多,故中低档产品的需求很大,这为有出口能力的中国拓展欧洲市场提供了机会。
三、今后一个时期内中国政府将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那里的合作潜力很大。迄今为止,中西部地区对欧盟国家来讲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凭着技术上的优势及转让技术的传统,欧盟的企业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四、中小企业的作用有待发挥。到目前为止,欧盟国家来华合作的基本以大集团、跨国公司为主,更多的中小企业则限于种种条件尚无足够的力量来华拓展。然而,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从技术优势上看,中小企业都是欧盟经济的重要力量。目前欧盟各国都已充分意识到发挥中小企业作用的重要性,且已采取了措施。可以说,欧盟中小企业作用的发挥之日,就是中欧经贸合作出现质的飞跃之时。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欧经贸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欧盟虽然承认中国改革开放十几年来取得的成绩,但仍认为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以此为由对中国产品进行不公正的反倾销调查和歧视性数量限制;欧盟虽坚决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也提出了很高的市场准入要求,超过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承受能力。我们希望欧盟能从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及经济发展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采取措施调整有关政策及修订要价,为今后中欧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中俄经贸关系走向国际规范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即与俄罗斯建立了国家间经贸关系,签订了中俄政府间经济贸易协定,为保持和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国有关部门为鼓励发展与原苏东地区的经贸联系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从而使中俄双边贸易不仅未因苏联解体受到影响,反而逐年迅速增长。1993年中俄贸易额达77亿美元,创造了中国与原苏联及中俄贸易史上的最高纪录。1994年因两国经济及贸易体制发生较大改变及国内外市场供求的变化,中俄贸易曾一度滑坡。
1995年6月李鹏总理正式访问俄罗斯,其间提出了发展中俄经贸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即:鼓励两国有实力、信誉好的大型企业开展直接联系,发挥贸易主渠道作用;进一步扩大现汇贸易,使双边贸易向国际规范化方向发展;双方应按国际贸易惯例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在两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国企业界人士的积极努力,1995年中俄贸易停止下滑并开始回升,全年贸易额达5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6%。今年双边贸易取得了更为显著的增长,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达6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
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中俄领导人就两国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议伙伴关系”达成了协议,提出在本世纪末将两国贸易额提高到200亿美元的目标。今年12月中旬,中俄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就在新的形势和历史条件下全面促进中俄经贸及科技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其中包括:
1.商签两国长期贸易框架协定,鼓励两国企业积极开展符合国际贸易惯例的贸易合作,两国政府部门将为上述合作提供所需便利。同时,商定1997年中俄双边贸易的发展目标;2.为加强两国大型工业企业间的直接联系与合作,提高合作的规模和水平,拟建立两国企业间工商联合会;3.为进一步促进边境和地方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探讨成立两国毗邻地区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协调委员会;4.探讨在俄罗斯境内双方企业间开展较大规模的经济、贸易、科技、生产和投资合作的新方式;5.进一步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完善运输、银行、保险等贸易服务机制。
中俄两国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和较强的经济互补性及人文优势,双方共同开展生产、投资及高科技开发等领域合作,有可能成为双边最有前途的合作方式。
本月下旬,李鹏总理将对俄罗斯进行工作访问,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共同启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这一机制将对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能源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起到重要的协调和推动作用。相信在中俄两国政府的关心、支持和企业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俄经贸关系在新的一年将取得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本文由外经贸部欧洲司供稿)
贸易规模扩大 投资良性发展
面向21世纪构筑中日经贸关系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总的来看发展顺利,日本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也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同时,日本也是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重要对象国。1996年,中日经贸合作又有了新的进展。
一、中日贸易持续快速均衡增长
据中国海关统计,继1993年和1994年中日贸易快速增长后,1995年中日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亿美元,达到574.6亿美元(约占我对外贸易额的1/5),且中方长期逆差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
近年来中日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出口增长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结构继续优化,从1995年度统计看,中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20.5%,日本连续3年保持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今年以来,中日贸易继续稳步发展。可以预计,1996年中日贸易将超过600亿美元,再创历史最高纪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日本仍将为我最大贸易伙伴,中日贸易将继续占我对外贸易的20%—25%。在本世纪内,中日贸易可望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二、日本企业来华直接投资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经过较长时间的观望和摸索之后,现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按1995年统计,日对华投资已摆脱了长期徘徊于第四位的局面,实际投入金额和协议金额分别跃居我利用外资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目前,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现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从过去中小企业的投资为主转为大中小企业同时踊跃投资,9大综合商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头和牵线搭桥的作用,许多制造业大公司改变了过去的谨慎态度,积极参与投资。其次,投资的项目和区域进一步扩大。投资项目由过去的轻纺、食品等劳动密集型项目发展到石化、机械、电子、建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行业的大型项目。投资区域由过去的以沿海地区为主发展到面向除西北地区个别省、自治区以外的所有地区。目前,许多日本企业开始看好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另外,投资增加带动贸易发展。过去日本企业仅把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对象,一个大的出口市场。现在则越来越重视对华投资,把投资作为进入中国市场和从中国进口的重要手段,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投资发展带动贸易增长的良性循环。再有,近几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增长幅度一直较高,项目平均规模不断扩大,出资到位率在各国、地区对华投资中居首位,对制造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80%,在华日资企业成功率高,经营情况良好(95%的企业认为盈利或将盈利)。可以预料,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投资环境会越来越好,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可望有一个更大发展。
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尽管还存在着一些影响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的问题或不利因素,但双边经贸关系总的来讲发展主流是健康的。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潜力是巨大的。明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进一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是在新形势下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趋国际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大潮中,地处亚太地区的中日两国也应加强互利合作,中方愿与日本各界朋友一道,共同努力构筑面向21世纪的中日经贸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