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要力量的转型与多极转型模式的出现_中国崛起论文

世界主要力量的转型与多极转型模式的出现_中国崛起论文

全球重大力量转变与转型多极格局的出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力量论文,多极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头十年里发生了一些历史性转变,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这一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给现代国际体系和平转型创造了契机,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球力量结构。法里德·扎卡里亚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对比。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19世纪末的第二次转变是美国的崛起,现在是第三次力量转变: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①尼尔·弗格森是“中美国”一词的创造者之一,他认为过去的十年是“世界向东方倾斜的十年”。2009年国际战略态势快速转换,世界主要力量加速排列组合。全球力量对比一旦发生重大转变,必然导致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一、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转变

目前,在国际舞台中心存在着六大力量: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新兴大国群体,它们都能在全球层次上发挥重大作用。这六大力量分属两大群体:前三大力量属于传统大国群体,后三者属于新兴力量群体。六大力量的基本走势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位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在全球力量对比中颇感“郁闷”,中国与其他新兴大国则继续顺势上扬,在全球迅速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从总体上看,美欧史无前例地不得不依赖新兴国家来克服危机表明了一种走势,美国化的时代已告终结,美国相对衰落,欧日在全球事务中被“稀释”,西方失势,从绝对优势转化为相对优势,但它们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控制力,不会轻易放弃支配地位。新兴大国受危机冲击小,恢复快,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收益大,属于得势群体。两大群体都努力变革求新,相互较量。全球力量对比向均衡化方向演进,权力扩散与分享,已是大趋势,即便如此,短期内两大群体的力量对比仍然难以达到平衡。

以下对六大力量在十年左右期间内的发展趋势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美国已从小布什时代美国力量的巅峰跌落。美国国内出现“新衰落主义”情绪。美国在力量对比意义上的相对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了一半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金融影响力下滑,美元疲软不堪,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未来十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高达约9.05万亿美元,而当前国债规模已达12万亿美元;战略上过度扩张,近期内着力摆脱战略困境,要完成战略收缩和调整有相当难度,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问题依然严重而棘手,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把奥巴马拽回反恐,也门成为美国新的恐怖梦魇甚至“第三战场”;“全球化的直接结果是深化了相互依存。美国的繁荣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否采取行动。但是,美国对外政策依然没有把握这一简单的事实。”②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美国已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谋得解决;价值、模式、文化、道义等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减弱,尤其是海外“道德”形象急速下滑,合法性不足;国内变革牵涉大量精力,耗费大量资源。历史经验证明,霸权周期大约1-2个世纪,目前,美国霸权巅峰已过,正处于国家及战略地位最低点,原因在于经济管理失控、伊拉克及阿富汗战争、其他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权力在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全新挑战方面不是很有效。但美国和平地从相对衰落到绝对衰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的相对衰落主要是新兴力量迅速上升造成的。美国的绝对实力、综合国力并无太大的变化,目前以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依然是最强大的力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中国、日本、德国之和还多1.4万亿美元。

美国强大的根源在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向新经济全面转型,超越工业文明,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文明转型的优势;新经济力量又率先转化为新军事力量,能打一场全面的信息化战争,世上独一无二,军费占全世界的40%;具有领导世界的愿望和能力,会利用全球化、国际机制化之机遇,握有体系权力、国际议程及议题创制权和行动力。

在和平条件下,美国霸权的终结是逐渐下滑的结果,起码是未来半个世纪的事。远期发展态势将取决于美国是否成功转型,以符合历史大趋势。近期发展态势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复苏的速度;二是能否尽早摆脱两场战争。总的来看取决于奥巴马政府内外变革是否奏效,巧实力战略是否成功。从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似乎陷入了变革“悖论”:变革必须妥协,妥协背离变革,腹背受敌。“奥巴马热”降温是一个信号。国内政治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愿景制造了障碍,奥巴马的外交元年困难重重,无重大突破,关键是看挺过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缓过劲来,开始重新擘画战略版图,是否会故态复萌。就美国全球战略而言,是以“多伙伴”取代“多极化”,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伙伴世界”,其主要策略是一手抓美、欧、日同盟和准同盟、临时联盟或使命联盟,一手抓美中伙伴关系。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在2009年7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说“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美中组合似乎正成为美国掌控世界经济秩序乃至实施全球战略管理的最新外交政策选择。

(二)“中国潮”是伴随着新世纪汹涌而来的。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扎卡里亚把中国崛起视为21世纪头十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在2009年6月举行的首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总统说,这世界没有什么事是美中两国可以单独解决的;但也没有什么事是离开了美中两国就可以解决的。奥巴马说明了一个事实,无论是全球气候问题,还是世界金融问题,离开了中国的有效参与,是难以解决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是一个有目共睹的证明。“G2”进入国际话语系统,也反映出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国际格局甚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国以其发展模式、综合实力和东方文化背景,展示了全方位的崛起,成为改变原有国际格局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开始将历史天平拉回到东西方平衡状态之中。她在前十年中将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倍半,已跃居全球最大出口国;后十年将稳居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仍处于经济增长期之中,绿色经济占有先行之利,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快速上升。中国未来十年实力上升的幅度会大大超过美国,会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在经济质量、科技、教育、军力、文化、社会发展及国际领导力诸方面仍会保持较大差距。一些西方国家对华仍抱有冷战思维,对中国快速崛起很不适应,心态明显失衡,形成阻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消化了崛起之欧日与“四小龙”,却消化不了中国,中国发展快,且更不相同。与此同时,中国在开放状态下的崛起,必然导致巨大的外在压力。当各国把中国作为其经济、外交和战略问题时,中国就会面临从前任何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从未面临的空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压力就会遽然增加。只有对崛起中所必然面临的诸多麻烦有足够的认识,才能以有效的国际战略避免外在压力困扰中国的崛起。

中国开始强大,但要改变“国富民弱”,尚待时日。未来十年是中国解决国内体制问题、经济与社会转型以及贫富差距问题的关键时期,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时期,国内问题将极大地牵制中国的精力。中国只有把重点放在内部,真正解决了内部问题,才能真正崛起,才能全力以赴于国际事务,作出更大国际贡献。总之,中国的战略机遇期在延长,应对风险挑战的国家能力在快速增强,并努力化挑战为机遇,总体上继续呈迅速崛起之势,对能源、资源、市场、影响力的追求,主要不依靠强制力,而是靠软战略和软硬实力的综合运用,着力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但不要去追求霸权,也不要去承担不堪重负的责任。

(三)以巴西、南非、印度、中国“基础四国”为核心的新兴大国群体,以及中等新兴强国群体,保持了经济增速和发展势头,扩大了国际事务的决策权和话语权,它以“77国集团”为后盾,逐步形成极的力量。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对于世界最深刻的含义之一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的组织框架出现了,其影响将远远超越气候变化谈判。富有启迪意义的是,在新兴国家中,被美国视为四个最大、最重要的“民主国家”巴西、南非、印度和土耳其,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却不愿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上,反而更愿意与中国站在一起。它们常常觉得与中国的共同点比与美国的多。这就是说,它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远比“民主国家”的身份重要。

亚洲新兴国家崛起是新兴国家全球崛起的主要标志。亚洲的成功将有助于建立一个均衡的国际格局和稳定的世界秩序。在没有美国的参与下,亚洲国家创建了一系列地区机制、机构和组织,加快了地区战略整合速度,加速了“10+3”合作进程。作为亚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地位上升的象征,中国与东盟于今年1月1日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全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国民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它将在价值总额方面与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相匹敌。这足以全面改写世界经贸地图。

但是,新兴国家本身有许多内部问题和缺陷,它们之间存在着种种分歧甚至对立,彼此间缺乏沟通协作的有效机制,这往往极大地影响了新兴国家的整体合力及其有效发挥。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之中,新兴国家尤其是新兴大国与其他日益被边缘化的国家群体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如何协调两者利益和诉求,寻求新的合作理念和基础,是一个新的难题。

(四)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已跌出世界前三强,陷入金融危机,实力下降,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所后移,面临在世界权力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威胁。面对新兴国家的崛起,它们怀有一种恐惧和愤恨的情绪,担忧“地球的心脏不在基督教的西方跳动”。欧洲人“搞砸”了哥本哈根会议,欧洲领导人坐在一个房间里,等待奥巴马告诉他们与“基础四国”领袖商定的结果。未来,在美国的主导下,欧洲人在大型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占据的超额席位将被转给新兴大国。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条约》,选出了弱势的“总统”和“外长”,欧洲领导人自信可以扮演全球治理的领导角色。同时,欧洲领导人过于自信其相对优势在于价值观的力量,力图维持道德优越感,继续充当人权法官。实际上,十年内欧盟将把很大精力用于解决内部一体化问题,进行新一轮政治博弈,继续表现为一条争吵不息的“九头蛇”。这场金融危机就凸现欧洲结构的裂缝和一体化的局限性,其国际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把它掌握的绿色技术及资金转化为世界经济优势和全球事务领导力,同时,中美之间的互动,也将决定欧洲的角色定位。

(五)日本难以摆脱经济衰退,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有目标无对策,也难以摆脱国内乱局。日本未来将注重国内变革,执政联盟的内部分歧必须加以协调,“不流血的平成维新”前景难料,对外主要是调整与美国关系,重新定位日美关系,力图构筑对等而紧密的日美关系,同时提升日中关系,聚焦东亚事务,力推东亚共同体,但国际事务影响力会有所下降。

(六)俄罗斯强国地位不牢固,原地踏步,不可持续。对俄罗斯人来说,被人看作强大甚至比真正强大还重要。俄罗斯主要依靠普京个人威望和能源、资源,波动大,极易跌出第二层次大国行列,其发展模式也不具世界意义,除战略核力量外,总体上不具有全球气势。

未来十年大国关系走向:美日、美欧关系有所调整,走势向下;中美、中日、中国与其他新兴大国关系向上调整;中欧关系向下倾斜;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关系走向相对平衡、协调竞争、合作共治。

二、转型多极格局及其特点

现代国际体系结构展现在全球层次上,是世界主要大国、国家集团或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心结构和战略态势。当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必然催生转型多极格局,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欧洲均衡多极格局,两者是不同历史时期文明转型的产物。

转型多极格局的转型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出现开始,它一直由西方掌控,现在这一传统将被打破。未来国际格局将由西方主导型向东西方或新老大国共同主导方向转移。国际金融危机见证了世界经济治理以至整个全球治理从“G7时代”向“G20时代”迈进,人们从中可以窥探世界的新秩序,即未来的世界事务将日益由它们来主导。“G20”无疑正在扮演最重要角色,它的运作是2009年全球治理的最大亮点。哥本哈根会议最后关头事态的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由于美国和“基础四国”的共同努力,会议终于达成了《哥本哈根协议》。虽然协议不可能获得全体一致“通过”,但被“承认”并成为未来谈判的基础和路线图。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这个世界正处于“过渡期”。这一过渡充满竞争与冲突,但主流将会是在各种问题上的选择性合作与妥协以及有限的伙伴,不会到处充斥着战争血腥。因此,转型多极格局具有内在的转型性,但这更多地体现在其发展进程中,最终成型尚需时日。

(二)这一新的格局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中美的权重超过其他力量。权力意味着责任,中国的责任加大。未来国际格局发展变化的主要看点是,中美的实力差距会持续缩小,双方之间的对称性和平等性日趋明显,两国已把相互关系提升到全球层次,把相互关系定位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中美双方将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协调好彼此核心国家利益,在各种各样全球治理问题上全面合作。但是,权力转移具有不确定性,敏感且危险。如果美国违背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根本原则的承诺,在售台武器、西藏问题以及经贸问题上践踏中国的核心利益,再加上随着美国走出危机,对中国的战略需求相对减少,中美关系出现风险的前景是可以预见的。2010年新年伊始美国政府宣布售台武器,并与谷歌联手“叫板”中国,不是一个好兆头。今日之美国已非昔日之美国,今日之中国也非昔日之中国。即使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进展迅速,已具有“打卫星、打航母、打导弹”的防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基本上丧失了对中国进行军事讹诈的能力。在新的国际格局中,美国已经无法像以往那样单边塑造中美关系的走向。中国开始对核心利益的界限重新定位,不会像从前那样吞下苦果。为了避免中美关系大起大落,打破旧有的框架,解决结构性矛盾,制定全新游戏规则迫在眉睫。

此外,这一格局不同于历史上的欧洲均衡多极格局,它能汇集各大中小“极”力量,尤其是中小力量也能以群体形式在全球事务上发挥原先只有大国才能发挥的作用。“G20”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危机的主角和机制。而且,格局角色从单一的国家走向二元的国家与非国家角色。

(三)未来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仍然建立在世界力量对比基础之上,但价值、理念、规范、制度的创新等软实力的对比和分布,日益重要。

(四)未来国际格局涉及的议题继续转向全球问题,但在全球治理中,美国已力不从心,无法单独解决任何一个世界问题,这有利于增强格局中的合作性,共商共定世界规划,全球共治,其中,中美是否能合作共治,是全球共治成功与否的重心所在。真正的风险在于,西方有可能从世界主要问题的解决者变成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

(五)原先的欧洲均衡多极格局具有同质性,其构成体均为传统大国列强。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则具有异质性,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诸方面截然相反。而转型多极格局是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结合,既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同,又有相互间的异。此外,同盟、准同盟、意愿联盟、临时联盟与伙伴关系共存,围绕具体议题会形成关系的多样性。

(六)转型多极格局与历史上的格局还有一点不同,即世界权力中心的不同。世界权力中心从历来的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从西方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成为国际关系的重心是近四百年来国际体系最大的变化之一。这直接决定了极的力量发挥及其重要性,中、美、日及一些新兴国家比欧、俄处于相对有利的战略位置。

(七)转型多极格局的根本意义在于变革,传统的模式、机制既不能满足新兴国家的利益,也解决不了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这必然导致包括国际格局在内的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及国家层次的变革,如中、美、日、俄等国。这两个层面的变革,若重人类、重民生、重民主、重公平,则有利于推动国际格局良性发展。

三、结语

2009年无论对于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是标志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际格局到了拐点,加速重组,“G型组织”变异,不断适应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从“G8+5”到“G20”充分说明,新兴力量并非要摆脱现存秩序及其治理机制,而要主动参与其中,加以改革和完善,使之公正、合理、透明并具有合法性。人们从中看到了新崛起的力量开始重绘国际格局的版图,国际机制在危机和治理中发生嬗变。美国依然是一个超强国家,但不再具有全球支配力。多元力量中心已经出现,并改变着全球力量的分配。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出人意料的巨大变化,为未来的世界潮流定下了方向。

郑永年指出,随着冷战后美国单边主义的失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崛起于世界经济舞台,国际权力重组变得不可避免。重组的主要体现形式就是国际势力的重新集团化或者称“G化”。再集团化可以说是2009年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轴。不管怎样的“GX”,似乎都离不开中国。他把这归之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力趋于一致,开始扮演实际的领导角色,以及确立国际话语权取得突破。中国作为新型大国的出现,为旧秩序的转型提供了条件,并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尽管还是低调地)国际合作的发展。③一些西方媒体也开始摘掉有色眼镜,重新打量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东方大国。

中国在迅速的大国成长过程中,首次走上世界舞台中心,有喜悦也有烦恼,亟须保持正常而平和的心态,正确定位自己的崛起中的新兴大国的发展中国家的身份,这既是正视自己的过程,也是世界适应它的过程。

注释:

①参见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5月12日。

②[美]布鲁斯·琼斯、卡洛斯·帕斯夸尔、斯蒂芬·约翰·斯特德曼著:《权力与责任》,秦亚青、朱立群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前言,第10页。

③参见《参考消息》,2009年12月31日。

标签:;  ;  ;  ;  ;  

世界主要力量的转型与多极转型模式的出现_中国崛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