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同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同志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理论依据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包括战略地位、根本目标、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含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以及组织领导等,构成了完整、系统、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并成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邓小平同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的论述作些分析和阐述。

一、从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高度上,揭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要吃苦头,受惩罚。人们只要认识和掌握了这种规律,就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都是有规律的。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把精神文明提到社会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高度来强调。只有这样,我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才算真正到了位,行动才会更自觉。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形态一样,都是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统一体。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又总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和保证,思想文化则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就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的统一体,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就要求我们坚持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全面建设,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达到经济发达,而且要达到民主完备,科技昌明、思想先进、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这一规律,要求我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确立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这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

我们对于上述规律的正确认识,不是一次达到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反复才完成的。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客观上已使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主观上也开始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八大和八大前后,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了在经济、民主法制和思想文化方面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确认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在经济建设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在科学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但全党对于这一点思想准备不足,从总体上说,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无论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都是如此。当然,就精神文明而言,在某些时候,如在困难时期,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党风和社会风气是非常好的。随着“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发展,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从“全面建设”走到“全面破坏”,包括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破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破坏了科技和教育,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萌生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现在,‘四人帮’确实把我们的风气搞坏了”,好多优良传统丢掉了。他提出要整顿作风,恢复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他还深刻指出:“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当邓小平同志刚刚恢复工作,他就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工作,他指出:“教育方面有好多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出人才、出成果。”“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并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其他有关发展科技教育的重要思想和重要论断。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很早就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个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而搞清楚这个问题,不仅与注重发展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紧密相联,同时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联。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里,邓小平同志已经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目标提了出来。接着他又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根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在发展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邓小平同志在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讲到党的八大“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但“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因此八大的正确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又讲到现在与八大的时候比较,“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得多了”,进而提出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高度,把精神文明放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正是这次代表大会,在提出经济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同时,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在这里,邓小平同志高屋建瓴立足于客观规律必然要求的高度,来阐述精神文明建设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可有可无的,决不能削弱,更不能牺牲,而只能加强。以后他又指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长期落后、经济长期停滞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文化贫乏、愚昧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思想腐朽、道德沦丧、生活堕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内的全面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只求某一方面的单项“突进”,而忽视其他方面,社会主义发展只能是畸形的、不健全的。只有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民主三方面的统一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才能比较全面和准确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离开精神文明,就不能正确认识和全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上,阐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上,首先,邓小平同志强调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并最终起决定性作用。他用苏南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的事例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我们对刑事犯罪活动的打击是必要的,今后还要继续打击下去,但是只靠打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翻两番,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真正治本的途径。

他还以深圳为例说:“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关系上,邓小平同志还强调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和保证作用,包括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舆论环境。

关于智力支持,邓小平同志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我们社会里,广大劳动者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他们自觉地刻苦钻研,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从而必将在生产中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大大发展我们的生产力,就不能不大力发展科学研究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大力发扬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革命积极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等等。

关于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他说,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建国以后,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但我们解决了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我们今天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也是靠理想和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没有理想和信念,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他还说,过去革命能够成功,今天建设能够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

关于思想保证,邓小平同志几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他认为,我们搞的现代化,不是别的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绝不能抛弃社会主义,绝不能搞全盘西化。这就有一个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问题。如何确保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靠四项基本原则,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还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社会主义也会走上畸形发展和变质的邪路。

关于舆论环境,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是需要稳定;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只有稳定,才能发展;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努力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思想保证,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强调:“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这些方面的工作搞好了,可以在保障、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方面起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出了大的偏差,也可以助长不安定因素的发展。”“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同时,通过舆论工具,揭露犯罪活动,鞭挞丑恶现象,也有助于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从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鲜经验中,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感

邓小平同志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势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既深切地感受到,这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于广大群众解放思想、开阔眼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焕发自强不息、奋力拚搏的精神,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和巨大的作用,又敏锐地觉察到,这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层次、全方位地探讨和研究了有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结论。

早在1979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一次谈话中,既主张对外开放,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成果,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又指明这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既强调我们实行多种经济成分,外资在中国占有它的地位,又强调外资所占份额有限,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既提出要加强民主,又要求加强法制,反对无政府主义;毁提倡解放思想,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强调要实现安定团结,加强教育,恢复我们长期已有的好的风尚,守纪律、顾大局,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当中,放在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当中。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跟一个美国代表团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这个问题时,对方提出中国现在搞经济改革,教育人民致富,出现了少数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中国准备采取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同志胸有成竹,掷地有声,提出了解决这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大思路——“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他说,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进行一系列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吸收资本主义中一些有用的方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他还指出:“我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目前社会上那些消极的现象也必然会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后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接见外宾时又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我们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既提醒人们有风险,又引导大家探新路,这条法律和教育之路是成功的,然而又是漫长的。

正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制定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手抓”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改革和建设的经验得出的一个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必须把它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总的来说,改革开放16年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绝大多数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目前正在向小康迈进,同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这是成绩和主流。但必须看到,除了经济生活中的某些矛盾和问题外,社会治安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在一段时间,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贯彻执行不力。1985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就全国来看,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这几年生产是上去了,但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流毒还没有减少到可能的最低限度,甚至解放后绝迹已久的一些坏事也在复活。”在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前后,邓小平同志至少四次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他还说,八十年代初就提出两手抓,但回过头来看,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和努力纠正“一手比较软”的失误,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出现了转机。特别是十四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上了一个台阶,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形势很好,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抬头,一些地方社会治安情况不好,一些腐败、丑恶现象又重新滋长蔓延。”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的十年的最大失误,到江泽民同志近年来一再指出的精神文明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都给全党敲起了警钟,更增添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紧迫感。

四、从站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上,阐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邓小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要求“全党同志,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经常记住这一点,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这就是人民利益标准,这是一个最高标准。正是坚持这个最高标准,始终站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出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为我们党制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远利益。凡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则和要求的,都是符合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的,凡是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原则和要求的,都是背离人民的愿望和利益的。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3月的一次谈话中, 在阐述“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这一战略方针时指出:“对贪污、行贿、盗窃以及其他乌七八糟的东西,人民是非常反感的,我们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定能够逐步加以克服。”

各种腐败和严重犯罪活动,严重地侵犯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和冲击,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邓小平同志从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出发,制定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和打击严重犯罪活动“两手抓”的战略方针。

在邓小平同志看来,在党风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从根本上脱离了人民群众,违背人民群众的意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正因为这样,对于种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一直引起邓小平同志的警觉,他总是站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上,从党的生死存亡、国家是否改变面貌、经济是否变质、改革开放是否走向邪路等高度,在党的高层的一些重要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一再向全党敲起警钟,不但指出党风问题的严重性,端正党风的必要性,惩治腐败的紧迫性,而且规定端正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和惩治腐败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措施。他批评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特殊化”,指出,人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必须坚决改正。他明确指出:“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对照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加明朗,更能获得人心。”在这里,邓小平同志从“获得人心”的高度,鲜明地提出了“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反复强调必须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分子。

1980年到1982年,依照《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全国开展了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但斗争一开始在一些地方就出现打击不力、心慈手软。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的邓小平同志立即觉察到这种现象的严重性,并作了严肃的批评,就在1980年初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他指出:“对违法犯罪分子手软,只能危害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危害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同年底,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又指出:严厉打击各种严重犯罪分子,“以便维护社会安定,是完全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从1983年8月到1987年初,全国开展了持续三年、 分三个战役的集中打击的“严打”斗争。持续三年的严打斗争,在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得到邓小平同志的有力支持,使斗争持续深入地发展。在第一战役开始不久,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发表讲话,对这一斗争给予坚决支持。他说,“最近,在全国范围内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依法实行从重从快的集中打击,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非常得人心。群众只担心将来处理太宽,放虎归山,罪犯又来报仇。群众还认为早就应当从严打击,批评我们搞晚了。这些反映和批评值得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站在人民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再一次阐述了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的方针。他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彻邓小平同志制定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定能够遏制消极腐败现象,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必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邓小平同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