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研究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十六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阶段划分
1、以20世纪50年代为起点的三个阶段划分。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和准备阶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最初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最初的制度基础,并成为其思想渊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提出和形成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发展阶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1]
也有学者认为,从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讲话到196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大召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创和在曲折中探索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显轮廓。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展开、重点突破和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并形成体系。从党的十五大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展开和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执政理论和政治、社会建设等方面获得了突破性的重大进展。[2]
2、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起点的六阶段划分。有的学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56年到1976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20年的艰辛探索,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做了理论准备。第二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这一阶段在实践方面的主要任务是拨乱反正和改革的起步,这个阶段积淀的理论成果主要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三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繁荣发展的重大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几乎所有内容在这一时期都开始提出。第四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主要凝结在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中。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九个方面作了系统的概括,这九个方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第五阶段: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第六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新的战略思想。这些新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3]
3、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的三阶段划分。有的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是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既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起始标志,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孕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于80年代中期。初步表述是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系统阐发是1992年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报告。具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阐发时期。[4]
4、以十二大为起点的五个阶段划分。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二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命题,并以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为主线,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轮廓基本形成。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从九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这一理论体系的正式构成。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5]。
5、以20世纪80年代为起点的三阶段划分。有的学者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当今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与战略部署,从而形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纲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纲领,第一次全面、系统、科学地回答了当今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做出了重大深化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再次实现新的飞跃,并开拓了一个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6]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观点之一:理论体系由主题和主线、哲学基础和基本理论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为主题和主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主线。第二个层次为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江泽民同志依据新的实践经验,特别强调与时俱进,并把它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补充。第三个层次为基本理论。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军队现代化和国防建设论;“一国两制”与和平统一祖国论;执政党建设论;等等。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如: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计划和市场;公平和效率;民主和法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东部和西部,等等。[7]
观点之二: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基础、实践基础、理论主题和基本理论四个部分。(1)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吸收人类社会优秀的思想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3)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其基本原理都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主要由15个方面基本理论组成,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矛盾论、初级阶段论、市场经济论、改革开放论、现代化论、物质文明论、社会文明论、政治文明论、精神文明论、生态文明论、国防和军队建设论、外交关系论、执政党建设论。[8]
观点之三:理论体系围绕三大主题展开。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制度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论;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论;社会主义建设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论;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方法论。二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党的指导思想论;思想路线论;党的领导和执政规律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论;党的先锋队性质论;党的思想建设论;组织建设论;作风建设论;制度建设论;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论;党内民主论;党际关系论;党政关系论等。三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围绕这一主题,形成了国家性质论;国家结构论;国家制度论;国家权力论;国家任务论;国际关系论;以及富强国家论;民主国家论;法治国家论;文明国家论;统一国家论;独立国家论;和平国家论;现代化国家论等。[9]
观点之四:理论轮廓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五根支柱、十一个要点。一个核心:发展是硬道理,或者说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实质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是加快中国发展的路线和纲领。五根支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现代化发展战略论。十一个要点:时代主题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论;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论;社会协调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论。[10]
观点之五:理论体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一是要围绕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或者说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展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所在;二是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展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所在;三是要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四是要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展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所在,也是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仰和信心所系。[11]
观点之六: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由十三个基本内容构成。一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学说;二是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三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关系的学说;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学说;五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学说;六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学说;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说;八是改革也是革命,是发展生产力的学说;九是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学说;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步骤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学说;十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学说;十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学说;十三是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的执政党建设的学说。[12]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其特点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独特的历史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首先在于它是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独特的道路,是史无前例的。二是独特的所有制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还在于它有区别于以往任何社会主义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这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三是独特的经济运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还表现在经济运行体制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点。四是独特的人文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还在于中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条件,人口多、底子薄,就是在人文条件方面一个最突出的特点。[13]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资本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1)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4)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5)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的监督。[14]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坚持、创新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形态。“中国特色”表征其特殊性;“社会主义”则是同质社会的共同本质,是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社会主义。它始终坚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坚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既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就不是纯粹、完全和典型的社会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因素占主体、并充分利用非社会主义因素的社会主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它成功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关系,使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生机和活力。(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逐步全面改革和逐步推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主义。它放眼世界,克服了自然经济和小生产的狭隘眼界,自觉地、逐步稳妥地进行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改革,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15]
第四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道路,是一种事业、使命和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社会主义;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与发展和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仍然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漫长过程,必然还会有新的经验、新的变动、新的创造,我们对它的认识不仅需要继续深化,而且还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有新的积累和突破,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揭示和描述也会不断地发展。[16]
第五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中国的具体体现。中国实际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有机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通过制度、运作机制、政治主张等方式展现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的显著特色,就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上的特色,体现为独特的所有制结构,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上的特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发展先进文化中弘扬民族精神,保持自己的特色。(4)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社会文明结构中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7]
第六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二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分配体制;三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五个特点:一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三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是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四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方向,充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五是创造人民大众的、健康积极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将是一种现代社会结构,即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提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可以简洁地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发展生产力+以生产资料社会占有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共同富裕+社会公正+政治文明。[18]
第七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道路的必然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社会主义;是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反对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是构建、推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19]
第八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我们过去搞的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从历史起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从经济模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从政治体制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从意识形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从发展道路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从“两制关系”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最终胜过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20]
第九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国情的个性,体现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1)独特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2)独特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基本特征。(3)独特的政治制度。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基本特征。(4)独特的思想文化原则。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文化发展多样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基本特征。(5)独特的发展道路。对内和谐、对外和平,这两者的联系和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6)独特的目标体系。坚持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奋斗目标的体系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21]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所有制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