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校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自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以来,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及国内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这些挑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当今世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主义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加紧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十分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占据明显的优势,“西强东弱”、“南强北弱”、“资强社弱”的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南方发展中国家。面对正在不断发展、日益富强的中国,西方敌对势力必然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施行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以企达到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他们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利用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宗教、民族等问题,与国内极少数人相互勾结,遥相呼应,制造事端,妄图同我们党和政府进行政治上的较量,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他们搞和平演变,“把希望寄托在以后几代人身上”。

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西化和分化,即搞全盘西化和分裂主义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一是“淡化”策略,即在全球范围内借用冷战的结束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政治,淡化共产主义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我们国内一些人,受到西方这种思想的影响,也在极力散布“淡化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论调。散布这种论调,不管主观愿望如何,实际上适应了西方淡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图谋;二是“腐化”策略,即利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我国给外资的优惠政策,钻中国法规的空隙,赚中国人的钱,腐蚀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企图搞垮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而搞垮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三是“丑化”策略,即利用少数共产党员的工作失误和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甚至无中生有,造谣中伤党的领袖人物和领导骨干,使其在民众中威信下降,进而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四是“溶化”策略,即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通过鼓吹“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毛泽东有错误”、“邓小平没有理论”等,企图用反马克思主义和反社会主义的思想占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阵地,搞乱人们的思想。他们还与流亡在国外的所谓“民运分子”和我国境内的敌对分子相勾结,企图联手行动。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新策略,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达到人们对共产党信任的丧失和对社会主义信心的丧失。

可以预见,在新世纪,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的攻势会加强,我们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在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分裂与反分裂、演变与反演变上的斗争会更复杂,在高校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任务将更艰巨。面对西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和措施,加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他们抵制“西化”、“分化”的能力。

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由15个国家减少到5个,陆地面积由占全球的24%缩小为占7%,共产党数量和共产党员人数大量减少,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和影响明显减弱,社会主义遭受了震惊世界的严重挫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遇到了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其内部必然会出现“低潮时期综合症”,出现多种不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良情绪:有的人会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党的领导丧失信心,对于一些错误思潮和当代资本主义错综复杂的新变化,不识其害,不得其解;有的人会出现“消极颓废情绪”,即厌倦政治而崇拜金钱、权力、美色和享乐,因而造成腐败现象滋长泛滥;还有的人会出现“背叛情绪”,轻者背叛自己入党时的誓言,不愿再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斗,重者则叛党叛国,公开投向资产阶级怀抱,为资产阶级出谋划策,分化瓦解党的队伍。

这种“低潮时期综合症”,在当前我国思想理论界、在我们共产党内部,在当代大学生里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首先,我们必须看到,苏东剧变后,我们有些人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忧虑,在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也不程度地产生了“信仰危机”,有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了”、“马克思主义不灵了”、“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等论调不时出现,有的甚至还动摇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这种情况的存在,对于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十分不利,对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们党员和干部中,的确有一些人出现了消极颓废情绪,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最后,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思想领域里,也不时出现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比如,有的鼓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否定我们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有的鼓吹西方的民主和自由,公开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实行“全盘西化”;有的主张淡化意识形态,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有的主张私有化,否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有的无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主流,抓住我们前进中发生的问题和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否定党的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

高校历来是各种不同的理论学术观点、思想政治观点交汇、融合、争斗的阵地。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中国社会未来的前途命运。在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大学生头脑,这是我们党的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建设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信息网络化、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21世纪无疑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世纪。随着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络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辟舆论斗争的新舞台。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讲,互联网既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第一,网络文化的多样性易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网络信息是一种开放的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公用信息,由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都力图在网络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文化的传播和碰撞在网上更加激烈。同时,网络信息又是一种多元快变的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一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不可能。由于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的观点更多,当代大学生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同时,在理解信息方面他们也更加主动,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这样一来,教育者在学生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了,学生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世界各国,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不容易。

第二,文化的西方强势地位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属于美国籍的因特网,在其操纵下将其创制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向全世界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商业理念、外交政策和社会文化,疯狂“入侵”世界各个角落,使西方得以利用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快捷性倾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对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产生覆盖、销蚀作用。随着我国网络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冲突将呈现范围扩大、形式多样和发生频繁等特点。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性强、求知欲旺、接受新鲜事物快,容易受到这种“西化”的影响,受其蒙蔽,甚至迷失方向。我们对于其他媒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研究与实践经验较为丰富,但对于在互联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的研究和实践却相当薄弱,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第三,互联网上的信息垃圾及“染毒”信息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因特网的发明者宣称: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正因为如此,各种社会思潮,不同国家、民族、政党的意见往往在网上激烈交锋,甚至一些下流庸俗的信息和反动的言论也会在网上畅行无阻,造成严重信息污染。网上充斥的色情、暴力以及种族主义宣传、宗教仇恨、法西斯思想、民族歧视和低级下流语言等文化垃圾,对于那些辨别力还不高,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学生们的思想影响极其有害。

第四,网络的虚拟化特征,易导致青年人际交往的障碍。因特网技术将地球浓缩在一张无形的网络之中,“一网打天下”的网络弥补了其他联络方式的不足。在网络中,行为主体的人际交往大都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下进行的,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不知道对方性别、年龄、种族等)。这种交往方式的形成,消解了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一些缺陷,人们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极大化和他人对自己的热情关怀。但是,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此外,由于时常可在网上碰到诸如发布虚假信息、网上恶作剧、网上欺骗、网上偷窃、传播病毒、侵犯知识产权等网络犯罪和不道德行为,也会使人觉得交往安全感下降,真实可信的人际关系难以存在,因而容易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产生更多心理疾病。

总之,信息传播业正面临着一场革命,互联网的应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显著增长和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环境、接受教育的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向新世纪的“两课”教育将越来越多地受到这种文化环境的影响。怎样加强对信息网络的监控与管理,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怎样加强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构筑坚固的“精神防线”,替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当代大学生系上“安全带”,将是新世纪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四、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极其深刻伟大的变革,正处在两大历史变革的阵痛之中。从社会经济形态看,我国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从社会技术形态看,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这双重转型,从根本上引起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从而给社会转型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新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社会的急剧变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程来看,一个国家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往往会出现人们价值失落、道德错位、行为失范,社会出现混乱和无序。目前,我国不仅处在现代化最激烈的阶段,而且处在两大历史变革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必然引起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动,而体制、法律、政策、管理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采取的渐进改革,既符合中国国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成就,也造成了双重体制长期并存的局面。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有效运转,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极不完善。市场的整合作用还很有限,政府的宏观整合手段又尚不完备,造成人们收入差距和社会差别的扩大,带来了群体间心理的冲突和人们的行为失范;双重体制造成的空隙,助长了腐败的蔓延,影响了人们对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而且还将进一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思想观念会相互碰撞,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社会成员包括当代大学生可能出现思想困惑或混乱;各式各样的生活观念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很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社会影响。所有这些,将给整个社会的理想教育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极大困难。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然会引起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对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影响会更大,一方面会引起他们树立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新的德行等;另一方面,市场本身也直接存在消极的方面,其突出的表现在:用金钱来衡量一切的市场价值,会越出市场的范围而造就拜金主义。这种消极作用并不会因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全部消失。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沉渣泛起,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逐利思想的滋长,不可避免地会给某些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陷入困惑之中,甚至导致他们的价值观产生混乱,从而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及社会上的坏风气,会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灵。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观念正在深入人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喜欢用他们的好奇、探求的心理和不成熟的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审视社会。虽然他们的视野较为开阔了,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必然使青年学生单一的思想、思维结构以及价值体系产生裂痕,带来困惑,使青年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失去平衡。那些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对青年思想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腐蚀着青年学生,使部分学生迷茫、困惑,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使他们不加批判地接受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从而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面向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

的头脑,一定要从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用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标签:;  ;  ;  ;  ;  ;  ;  

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