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与不断向好的宏观实体经济逆向运行的原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实体论文,对策论文,股市论文,原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均是一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如克林顿总统执政8年中,美国宏观经济增长8年;美国股市指数(无论是道琼斯工业指数,还是纳斯达克指数)都随之大涨8年: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多点涨到5000多点。世界各成熟的股票市场均是如此。
但是,令人惊愕的是在宏观实体经济欣欣向荣,已成为公认的世界经济新的火车头之一的中国,其股票市场近年来却一反常态,与宏观经济逆势运行,成为全世界经济学家、政治家的不解之谜。直到本文发稿时,这种背道而驰的趋势还在恶性运行之中,中国股市逆宏观实体经济,于2005年1月20日创下了1188点的五年来新低点。
一、中国股市与宏观实体经济呈背离状
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仍保持高速度发展,令世界咂舌:GDP从1995年的5.85万亿上升到2004年的12.4万亿左右,10年间翻了一番;国家财政收入从1995年的6242亿上升到2004年11月底的24430亿,增长了近4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然而,从2001年6月份起,中国深沪股票市场却大起大落,且总的趋势是在不断大幅向下运行。如上证指数从2245点跌到2005年1月20日的1199点(深综合指数类同),跌去1045多点,跌幅达47%;同样,上证B股从241点跌到76点,跌去165点,跌幅达68.5%,完全呈大熊市状。且据调查,深沪A股、B股市场中,几千万投资者85~90%处于高损及严重高损状态。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究竟其中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不可抗因素,也有人为的管理失当因素。
二、中国股市逆势下行有其不可抗因素
中国股市逆势下行有一些是由正常的不可抗因素所致:
1.全国性的宏观调控仍在严厉实施之中
2001年6月以来,中国对宏观经济曾多次进行紧缩性调控,无论是财政征策还是货币政策,其力度都相当大。
如从2003年4月起,央行的货币政策日渐趋紧:2003年4月,央行采用多种方式回收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货币;2003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相关文件,对房地产信贷和按揭贷款进行了风险提示,进一步规范房地产信贷的发展;2003年8月,央行提高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2004年1月,央行决定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在较大程度上赋予商业银行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的自主权;2004年3月,央行决定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2004年3月,央行决定提高再贷款利率0.62个百分点、再贴现0.27个百分点;2004年4,央行在去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2004年12月,央行提高存款利率27个基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25%。此外,200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宏观调控会议,决定立即对全国过快的固定资产增长,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相关行业进行宏观调控。这次力度之大,时间之长,都是近年来罕见的。直到2005年元旦,央行再一次提出今年的M1、M2的两个货币供应增量都将控制在15%之下,较之前年的17%下降了2个百分点。同时,央行2005年1月提出发行长期票据(1年、3年)将是一种常态(注意,这是中国央行的创新,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上的资金经常是紧的,而这对中国股市有着釜底抽薪的严厉作用。
2.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呈狂热状,对股市资金分流甚大
杭州、上海、宁波、温州、南京、青岛、大连、哈尔滨、重庆、成都、西宁、宜昌、武汉等大多数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持续走高,呈越来越热状,吸引、分流走了大量资金。如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市近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100%以上,到2004年第三季度上海中心城区商品房单价,静安区达每平方米12322元,黄埔区达每平方米12833元,卢湾区达每平方米14494元,比上一年同期都有6000元以上涨幅。甚至不少赌人民币升值的外企外商人士及其他海外华人都踊跃购买中国内地大城市商品房(因为这也是人民币资产)。
相当多的股民下狠心将股市资金抽出投入房地产市场。有的大中户动辄就买10~20套住房。据有关专家估算,到2005年初,全国约有1万多亿游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对股市分流影响极大。
规模日大的房地产实业市场在中国几大商业银行的关照下,已经成为典型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对股市资金分流极大。
3.清理券商委托理财对股市也形成巨大压力
我国证券市场券商以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非法的手段,以双方协商的或挪用客户国债、保证金等手法进行“委托理财”业务已是一个公开秘密。2004年9月以来,各地证监局要求券商自查资产管理业务。2004年10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券商在自查的基础上对委托理财进行专项清理。这就使得多年的隐患被迅速捅了出来。
在股市不断下跌中,凡是搞委托理财的,大都亏损累累。在此严峻情况下,2004年10月,中国政府拿出几百亿巨款对此事进行挽救性“休克疗法”处理。《有关部门就收购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公告作出解释》是以新华社通稿形式出现的,《解释》中说明: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将由央行再贷款全额偿付;10万元以下的个人债务由央行再贷款全额偿付;超过10万元的个人债务则偿付90%;机构债务(包括个人以公司名义开设账户的)政府不予偿付,而由机构客户参与清算,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在国际规则眼光下,这种相当宽松的处理方式(在世界各国,个人与机构同样均将会按市场化方式解决,任何人不得照顾),仍然对股市的资金抽逃压力很大,很多券商为了偿还委托理财资金,不顾一切地抛售股票、基金、债券,而这又进一步导致股市大跌,市场迅速萎缩又迫使他们更是不顾价格如何低廉,加速抛售,形成恶性循环。
应该说,从长远看,这是正确的监管举措,但在具体时间具体做法上则是可以检点的。
三、导致中国股市逆势下行的调控失当因素
应该说,在宏观实体经济越走越好的情况下,中国股市逆势大跌,也有管理层调控监管失当的因素。主要原因如下:
1.鲁莽地过急地开出“二板市场”
关于中国开设高科技创业板的提议,其实已有五年多历史了。但鉴于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从5000多点向1200点大跌2年,德国“新市场”的被迫关闭,澳大利亚二板市场的三开三关,台湾、香港的二板市场大跌90%,这都导致我国证券市场在几年之内不敢开设二板市场。然而,2004年6月25日,深圳二板市场则被鲁莽地批准开启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法律法规完全一样(仅要求上市总股本为3000万元以下),也不是以全流通高科技公司为主。实际上,它只是深圳恢复发新股的别称。由于几年未发新股,因此,这个新兴的“二板市场”开启后竟以每个交易日上一家的速度狠发新股,从6月25日同时发行上市8家,到9月20日停发,短短的38个交易日中,发行上市32只新股,成为世界证券史上一大奇观,对股市形成巨大压力。
表1.近年来委托理财变化情况(注:摘自中国证券报,“中国上市公司委托理财面临增势”,2004年8月31日)(单位:亿元)
类别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6月底
委托理财余额 240 50 35 34.8
计提股标跌价准备 5.439.665.494
计提债券跌价准备 0.871.451.972.13
2.重融资轻回收,中国股市过度扩容,投资饥渴症闩以严重
1998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上海证交所,当时我国上市公司为814家,开设股市8年,而美国从开设到800家用了100年。有识之士也深深地为这种IPO扩容“大跃进”担忧;然而到2004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数目已达到1377家,为6年前的169%。在近几年中,无论宏观经济处于扩张期还是收缩期,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及老股增发、配股速度从来没有放慢过。在2004年1月至7月中,A股新上市公司达到90家,与前一年同期相比增长91%;而H股上市公司数达20家,同比增长186%。2004年4、5、6月股票市场通过新发、配发方式等筹资总额每月同比增长达105%、613%和305%。
这种深圳、上海你追我赶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式”的大发新股热潮,使人们闻新而逃,到2004年9月,股市跌到1420余点的紧要关头,管理层终于决定以试运行询价制为山暂时停发新股。但前一段时间的过度扩容已深深地埋下了股市大跌的隐患。
但是在“发新股发出个大熊市”的批评声中,管理层仍对2004年前九个月发行新股98家,募资353亿给予正面肯定。这就使得很多投资者依然畏新如虎。在“休渔期”3个月后,2005年新股即将恢复发行之前,人们仍然在恐慌地抛股出逃,这是可以理解的。
3.一试再试地固执重开“新股询价制”
中国股市在大多数时期,在新股(IPO)发行中采用了固定价格方式,即参照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的市盈率,以12~18倍市盈率发新股,这一制度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即当股市大涨时,不至于使企业融资过度,当股市低迷时,则可少发或暂发新股,使股市恢复元气。
但是2000年1月至2001年10月的22个月中,在梁定邦任顾问时,中国曾硬行试点市场化定价,称之为“总额一定,不确定发行量,价格只设底价,不设上限”。前后共试验发行196只新股,结果在当时的大牛市中竟然试出了个88倍市盈率的闽东电力,比正常情况下多从股市募集资金520亿左右。后来在学者及投资者们的反对声中停止了这一试验。然而,2004年8月31日,有关部门又一次固执决定进行新股(IPO)市场询价制试点。这一通知一出,市场立即闻新丧胆。因为在牛市中,市场化询价发行将会像过去那样不断推高股价,诱使投资饥渴症恶性发作。而在熊市中将会不断拉低股价,追低发行,使二级市场更加低迷。如2005年1月发行的新股华电国际,询价竞为2.3~2.52元区间,已与香港H股股价接轨,这种追低发行致使电力板块及“A+H”股大跌一场,大盘蓝筹股长江电力等均被拖累,导致股市跌破1200点。
显然,中国股市盲目照搬海外发达市场的询价制是不合理不合适的。因为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本身就是处于非完全均衡市场经济中的。只有30%的流通股的情况下,新股询价的基础只是片面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定会大大扰乱股市秩序,导致投资者的严重损失。人们实在不明白,何以在已试验了20个月之后,已发现严重问题情况下,还要固执地进行“询价”试验。
4.主动加速对外开放,已有30余家外企在A股上市,资金分流严重
中国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自由兑换,由于股权分置、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由于流通股股东权益在股市中极易向非流通股股东转移,因此,在现行条件下,在一定的时期内,决不能让外国企业到A股上市圈钱。但实际上,有关部门对此一直浑浑噩噩,不明不白,一再设想着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目前已有32家外资企业及中外合资企业在A股上市,这等于在资本项目下开了个大口子,有可能造成中国城乡居民存款等严重流失,极可能造成资金市场的重大损失,令人不安,令投资者对A股产生不安全感。
四、建议与对策:股市与宏观经济同步前提:实行制度变革与合理政策
综上所述,要使中国股市与蒸蒸日上的宏观实体经济同步,必须做到两条:
1.坚决执行“国九条”,对中国股市实行制度性变迁
中国股市的一切重大问题的根源于其存在着严重的先天制度缺陷。因此,必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决策、统一领导下,对中国股市实行彻底的制度变革,承认A股的二级市场老股东是含权的,即以国家股、法人股缩股,或对A股实行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革,逐步让非流通股在合理的政策导向下流向市场,使整个市场的市盈率降下来,达到公众投资者及国家、企业的多赢。
2.在未改制之前,实行符合国情的合理政策,选择性地对外开放
显然,我们不能期望在短期内迅速解决近3万亿庞大的国有股、法人股问题。在此现实情况下,一定要制定执行符合中国股市特殊国情的政策,废弃实行“休克疗法”模式,重新一一审视“国际化”、“市场化”的任何改革;执行诸如分类表决制,“独立董事的独立运动”,新股限价制,阶段性实行新股发行限量与额度制等合理政策。证券市场有选择地对外开放,即只能允许中国公司到美国、欧洲、日本、香港、新加坡上市,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允许外资企业到中国内地上市。
只有实行上述两条,中国股市才可能与蒸蒸日上的宏观实体经济同步,并最终迎来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大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