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自信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4)08-0006-05 自信是个体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个体发展的精神源泉,表现为对自己知识、能力、行为和判断等不怀疑、有信心。理论自信的主体是人,是理论的学习者、研究者和运用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既有理论的内容和原则,又有实践的过程和方法,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自信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具有坚定执著的信心信念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一、理论自信的逻辑基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情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被人们相信、信任以及产生信仰并孜孜以求,是因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性,满足了主体需要的价值性,渗透着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情感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能够使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指导思想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客观规律,达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强调实践的本体论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的高度统一;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1](P258)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一个结构庞大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包括专家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些理论汲取了人类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化功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形成了适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符合人的思想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人的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渗透,把思想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求得思想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价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存在基石,是人们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2](P1318)政治价值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权建设、国家治理、维护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政治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政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它主要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生产和传播价值,对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价值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的价值。经济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认识,树立劳动者的正确态度,培养劳动者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搞好生产、科研等工作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实现精神变物质的转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物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对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保证价值和环境营造价值。文化价值是“以文化人”,即以文化的形式,讴歌真善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人们在精神享受中受到启迪,在心灵震撼中获得教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根本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即对个人及其需要的适应和满足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在满足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需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导人们一定的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从而培养人们的社会角色,使其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成员;通过调控人的思想行为,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为人们的发展进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按照道德规范去行为;通过塑造人的个性,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具有健康的人格。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渗透着理论创造者的情感,而情感会带来特殊的效应,当教育者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教育时,就能形成有利于教育的积极情境,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具有感化人的功能。感化是指理论的情感性渗透在教育者的思想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时具有影响他人的作用。以教育者的情感来感染和激起他人相应的情感,以教育者的真挚情感来打动他人对个体言行的接受,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情感性具有选择功能。“激情、热情是人强烈地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3](P169)“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4](P117)作为主观能动性的人的情感,具有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去认识对象的功能。情感的目的性规定了主体对方向的选择,它从主体的主观态度上规定了主体的意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每一环节都浸透着人们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主要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道德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立者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评价客观事物和人时所产生的情感,它直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主体与评价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表现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情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情感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道德感。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好奇心等相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智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立主体的认识和实践的逐步深入而得到发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了认识与探求真理的需要,对一定的事物总是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理智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的好奇和探究,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维护和热爱,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鄙视和痛恨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智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美感是科学美的范畴,正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存在着美,因此,对美的追求必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动力之一。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的。正如艺术家在美的感召和激励下从事艺术创作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家也同样会因为美而激发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造的冲动。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高美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对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庸俗观的彻底否定和批判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美感表现。 二、理论自信的逻辑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理和创新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系统来看,理论自信表现为主体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坚持与运用,也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丰富和发展,在此过程中,主体逐渐把理论精华内化为心灵营养,转化为精神智慧。 (一)马克思原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思想意识发展变化的规律,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信的方式方法体系等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对象是人,其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研究人的本质、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把人的研究作为重要的理论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揭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的来源在于人的社会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的表述,揭示了人与其他物种的根本区别,说明了人的需要是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根本因素;而关于“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的结论,则揭示了交往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人们在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从而人的本质才得到生成和显现。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中通过彼此的交往生成的。《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论断,则揭示了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它表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素质的发展和人的本质的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和发展、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揭示了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1-742)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精辟概括。中国共产党人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的实际,创新并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是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依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原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理论。毛泽东以其“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等理论观点和中国人民独立和解放的历史事实有力地诠释和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立场。邓小平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要把教育的思想性与尊重人、关心人结合起来”。江泽民以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密联系群众,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群众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胡锦涛以其“群众利益无小事”观点,要求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多办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进一步把思想政治教育奠基在人民群众主体利益的基础上;习近平以其“在社会主义中国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作为实践的根本,就是要以人作为价值的根本”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人本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原理,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逐步递进,逐步发展,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一系列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观点,这既是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具体体现,也为人的发展学说注入了新的内容。毛泽东“德智体几方面得到发展”的理论、邓小平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理论、江泽民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论断,胡锦涛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习近平的“实现中国梦,让中国人民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家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是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循的理论内容。如陈秉公教授依据人的本质原理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张耀灿等教授依据人的需要原理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任平教授依据人的交往原理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等。这些理论或着眼于主体现代理想人格的培育,或着眼于主体接受教育的过程,或着眼于主体间关系的衡量,多侧面多角度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着人们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强调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但理论的视角是有差别的。“人格动力学理论”关注“人格需要力量”与“人格判断力量”,他们共同作用产生人格动机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关注理论的内化和外化,从而实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进而达到受教育者主体的真正自律。 三、理论自信的逻辑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 当代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推进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时代。“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5](P1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所以能够被人们信任,其自身的科学性价值性情感性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其契合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学习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理论自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增强主体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主体自身素质。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6](P285)通过学习和宣传,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理论造诣、高尚的思想品格。首先,学习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来源和依据。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利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个性,捍卫人的尊严和权利,尊重人的利益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和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次,学习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合乎逻辑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袖们,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素养,激发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活力。最后,学习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来确定的。学习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助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性、价值性和情感性的统一。 (二)坚持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只有把坚持和发展统一起来、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首先,坚持就是要做到坚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阵地和指导地位,这些基本的东西不能变,也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7](P282)其次,发展就是要做到实践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8](P296)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贯彻落实,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最后,发展要做到理论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应当自觉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坚定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理论自信更多地要表现为思想和行为的坚定性,表现为行动和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必须坚持理论回归实践、指导实践,并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首先,要具有坚定性。“在政治上要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但是光有这个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够的,过了三年五年,就把它丢了,那还不是枉然?所以,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9](P191)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主体要相信并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价值性和情感性,无论何时何地,不因任何困难挫折而放弃或改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信仰和追求。其次,要扎根实践。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汲取中国和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成果,坚持根本,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与时俱进。最后,要服务人民。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服务人民是增强理论自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实现理论自信,归根到底取决于理论的群众性和服务性。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服务人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坚定地维护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待人,尊重主体的人格和权利,理解主体的具体处境和个性,以诚待人,以理服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给人以心灵深处的启迪,提高主体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念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信念_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