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论文_毛凤霞,王莹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论文_毛凤霞,王莹

西安邮电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1

摘要:教师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从社会大环境层面、学校管理层面、教师个体层面进行了深层次探索,对民办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社会对教育、教师所持的期望值过高,学校对民办教师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教师缺乏主人翁意识等都是使民办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1]。教师这个职业工作时间长,任务繁杂,工作压力大,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

1社会层面

1.1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如今,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更加关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积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教师的权益有了一些保障,也规定民办高校的教师在晋升、职称等方面享有和公办院校教师同等的权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办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应切实落实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有必要督促民办学校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收入水平。例如,让民办高校教师享有和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经济报酬、培训机会以及社会保险,着力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可喜的是,有些省市在这方面已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做法。如浙江省规定,民办高校的教师在社会保障方面,虽然没有事业单位的编制,但参照事业单位的标准。

1.2社会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民办高校教师,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社会的舆论也会影响教师的行为。尊师重教是我国的传统,相对于其他职业,公众对于教师的社会期望过高,从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到品德发展,从能力培养到学生日常生活,多种角色和任务赋予在教师身上,迫使教师们向着“完人”的方向努力,从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特别是民办高校,主要靠收学费来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学费一般都比较高,家长花了很多钱送孩子上学,就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找一个好工作,但是在现实社会,一方面就业形势严峻,理想的工作不好找;另一方面很多单位对民办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就业歧视。这就使得家长有时候对民办高校不满意,而他们往往把这种不满意转化到民办高校的教师身上,无形之中带给民办高校教师更大的压力。因此,社会民众要理性地看待学校教育和教师,不能把某些教育的失败都不加区分地归因于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及其教师。

1.3从观念上、体制上改善对民办高校的歧视,实现教育公平、公正。在观念上、体制上各方面应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视同仁,营造一个公办与民办高校平等竞争的环境,在招生制度、就业、师生待遇、基建用地、校办企业等方面给予同等对待。在有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眼里,公办学校是自己的,民办学校不是自己的,有些事情不好插手,而且不好管,容易惹麻烦,所以对民办高校的一些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使得很多民办高校的教师觉得自己虽然干着教师的工作,但好像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编外人士,所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想消除公众对民办高校的歧视,消除民办高校教师心中的自卑感,本身应该从观念上对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一视同仁,该肯定的肯定,该批评的批评,不能一味地表扬,也不能一味地批评。

2学校层面

2.1建立以人为本、科学民主的管理体制,营造和谐的校园组织氛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民办高校如果缺乏足够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生。因此,民办高校必须牢固树立“教师为本,人才第一”的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坚持尊重教师的意愿,了解教师的需求,激发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自觉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来。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激励只能消除人们一时的不满,而不能起到长远地激励人的积极性的作用。要想激励教师,就必须强调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本身的价值、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因此,管理者可让普通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以此激发教师们的主人翁精神,亦可满足教师被尊重、信任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另外,民办高校要想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时,应该从尊重人、信任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为广大教师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正如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福家所说,创建一流大学必须有“大爱”,方能“营造一个有利于产生学术大师的良好的研究环境”。

2.2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物质待遇。物质利益是经济方面的保障,是人的安全、自尊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学校在管理中要特别注意教师的物质鼓励,教师的物质利益未得到满足时,要注重物质利益的保证,即使教师的物质利益得到了满足,也要考虑到物质利益的不断提高。为此,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不断完善相应的福利制度。在调查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收入不太满意,希望能提高工资待遇,有教师无奈地说到:国家每调整一次工资,自己就受打击一次,因为民办高校不在其中,久而久之,期望就变成了失望。所以,学校要想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也应该参照事业单位的涨工资标准,每次适当增加一些,以免挫伤教师们的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满意程度取决于他在工作上的投入(如时间、经验、金钱、教育、资格、技术、努力等)与报酬(如地位、薪水、升迁、荣誉、福利等)之间的平衡感受,这种感受特别强调与他人的比较,个人感到与他人相比较而言,其工作投入所获得的待遇及报酬是公平合理的,则满意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既要能达到绩效考核的各项目的,又能为被考评教师普遍接受。在遵循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绩效考核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因为教师既有显性的科研成果,也有隐性的繁重教学,所以要结合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因素对教师进行全面完整的考核。

2.3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倡导人性化职业生涯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学生问题、专业问题以及自身成长问题等,特别是自身的成长问题,在访谈中,一些教师表示:自己可以接受工资低一些,工作繁重一些,但是不能容忍的是发展空间太小,特别是自身专业的发展,因为外出交流的机会很少,科研水平很难得到提高,所以容易出现知识枯竭的现象。因此,学校应该在这方面加强重视,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进行交流与协作,如经常性地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经验交流会,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和班级管理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尤其对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教师,缺少教学经验,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观摩的机会,促进教师间积极的交流;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讲学,开阔教师视野,提高科研意识,激发其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同时,为教师创造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进修与深造,以提高教学技巧与技能,增强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自信,这些都有利于降低和缓解教师的工作倦怠。

3个体层面

教师自身的调节也是克服倦怠心理的关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克服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教师的心脏,消熬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压力无处不在,教师要勇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态度,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3.1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职业倦怠是由持续的工作应激引起的,而产生应激的实质是个人无法应对工作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倦怠并非来自业务方面的压力和困难,而是来自知识枯竭,由于民办高校的招生主要是本科三批和专科二批,学生基础相对较弱,学风也不浓厚,使得教师不由自主地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加上很多民办高校并不重视科研,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得一些新引进的年轻教师,刚开始觉得很轻松、舒服,但是工作时间一长,和周围的同学朋友一比较,就会觉得这份工作没有前途,进而产生倦怠。俗话说,“教师要使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必须做好随时更新知识的准备。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时时更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新的科学知识,把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才能让自己拥有成就感。所以,对于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一定要寻找一切机会参加进修培训或者自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有效地防止职业倦怠的产生。

3.2正视职业倦怠,积极应对压力。任何一种职业,都是既有高潮也有低谷,教师这个职业也不例外,特别是处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更加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产生倦怠甚至停滞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职业倦怠应被视为教师生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对倦怠要有一个合理的认知,要认识到不良情绪的产生是由特定事件导致的还是特定事件背后的不合理的认知导致的。应该学会使用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转变观念,主动参与竞争,不断提高自己。

3.3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应对压力。如夫妻、父母、朋友等都是社会支持力量,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付压力的有效手段。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其恢复信心。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同时学会人际交往技巧,提高处理各种事件的应对能力,避免产生倦怠时束手无策。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辩证的管理和激励方法对这一现状的对策进行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对教学和科研都是有益处的。随着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知识积累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教师肩负着对知识与信息的传递与创造的使命,将继续面临严峻的工作挑战。所以我们应用发展的眼光,随时关注高等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从多方面对其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并从这些研究中寻找出适当且有效的方法来为高校教师“减压”、“减负”,今后这必将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

对高等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研究中,管理策略大多针对普遍的现象加以应对,然而更多的教师压力是由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组织因素造成的,而这方面研究却涉及甚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倦怠发生机制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长江,解晓龙,莫世亮.哪类高校教师易患职业倦怠:10年研究的元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5,(01):79-87.

[2]傅端香.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5,(03):119-122.

论文作者:毛凤霞,王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8

标签:;  ;  ;  ;  ;  ;  ;  ;  

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论文_毛凤霞,王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