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青年人口教育状况分析_大学论文

现阶段我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现阶段论文,受教育论文,人口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人口在各方面的现实状态将影响到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知识经济悄然来临,对青年人口来说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中国青年人口追求教育和进行教育投资的热情在增长,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资和改革加大了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机会。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拟对现阶段中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以期对中国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我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现状

1.基础教育的普及率逐步提高

到1995年底,我国有1025个县(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覆盖全国36%的人口地区。1996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8.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2.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48.8%(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而到1997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初中在校生达到5248.7万人,占适龄人口(13~15岁)的80%,整个中等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7188.9万人,占适龄人口(13~18岁)的57.4%(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推算。)。从中我们可以推算,在当今青少年人口中,完成中等教育的比例已相当高。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青少年人口中完成基础教育的人数将逐步增加。据国家统计局1993年调查,中国青少年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29年(注:陆学艺、李培林主编:《中国新时期社会发展报告1991 ~ 1995》,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393页。)。从1993年到1998 年间,各级教育事业又有了相应的发展,笔者估计,当今青少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初级中等水平。

2.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

自1978年全国高等院校恢复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以来,我国青年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逐年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78年至1996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总计达945.7万人(注: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04页数据计算得出。),且呈逐年增长趋势。详见图1。

图1 1978~1996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曲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和《中国教育年鉴》(1988)数据整理所得。

从图1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1996 年我国青年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多,特别是92、93年,两年的高校招生人数分别比上一年高出21.61%和22.55%(注: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04 页数据计算得出。),以后才以平稳的速度增长。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在今后的几年,我国青年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将越来越多。

以上笔者简要介绍近年来我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这些数字看起来是令人鼓舞的,但实际上把这些数字放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中,笔者不能不为目前我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状况担忧。到1995年中国每百万人口中有大学生仅为24人(注:《人民日报》1998年12月8日。),这对于一个亟待发展的落后国家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阻碍经济的发展不说,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存在问题,中国青年人口的受教育水平确实有待进一步提高。

青年人口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教育的入学率高,但未接受完义务教育的人口绝对数字大

根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1995年全国6~14岁儿童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义务教育,又未在校学习的儿童为1836万,占同龄人口总数的8.83%,虽然比1990年的18.6%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但在1836万未在校儿童中,初中辍学和肄业者48万,占全部未在校儿童的2.61%,具有小学毕业水平的277万,占15.06%,而从未上过学的儿童却有1304万,占71.12%,另外小学辍学和肄业者207万,占11.21 %(注: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 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第496页数据计算得出。)。这些从未上过学和小学缀学的1511万人如果不能尽快解决教育问题,可能马上就会沦为新一轮文盲。

2.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增加,但数量仍很有限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呈增多趋势,但能迈入大学校门的青年人数比例并不高,高等学校的大门只是对青年人口中的精英分子开放。根据历年来的教育统计年鉴推算,1984年至1997年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累计人数为878.5万人,占1997 年青年人口总数(注:据199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中国总人口约为12.37亿,其中15~34岁的约占35.11%,1997年的青年人口总数据其推测约为4.4亿。)的2.0%,即每100人中有2人是通过正规教育系统完成高等教育的; 累计研究生毕业人数为41.0万人,占1997年青年人口总数的 0.09%,即每10000人中有9人在正规教育系统中完成研究生学业,其中硕士研究生36.4万人,占青年总人口的0.08%,傅士研究生3.6万人,占0.008%。

3.在接受教育的青年人口中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据国家统计周统计,从1978年到1996年我国各级中校在校生性别比例失调,除小学文化程度的男女生比例较为接近外(也有一定差距),其它各种文化程度中,女生比例都低于男生(尽管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层次越高,女生比例越少。见表1。

表1各级学校女生数及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单位:万人

小学

职业中学 普通中学

女生数 比率 女生数 比率 女生数 比率

1978年6570.4 44.9%*2715.5 41.5%

1980年6517.4 44.6%14.832.6%2180.1 39.6%

1985年5986.2 44.8%95.441.6%1893.1 40.2%

1990年5655.5 46.2%133.7

45.3%1920.1 41.9%

1995年6241.1 47.3%218.2

48.7%2407.5 44.8%

1996年6467.7 47.5%229.4

48.5%2599.7 45.3%

中等专业学校

高等学校

女生数比率

女生数比率

1978年29.4 33.1% 20.7 24.2%

1980年39.2 31.5% 26.8 23.4%

1985年60.7 38.6% 51.1 30.0%

1990年102.0 45.4% 69.5 33.7%

1995年187.1 50.3% 102.9 35.4%

1996年217.0 51.3% 110.1 36.4%

*缺78年职业中学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47 页数据整理所得。

女生在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成功机会更少,这可以通过性别比的差异明显反映出来。1993年我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10.68万人, 其中女生2.75万人,性别比(男∶女)为2.88∶1;招生数4.21万人, 其中女生1.15万人,性别比2.66∶1;毕业学生2.82万人,女生0.70万人, 性别比3.03∶1。 1993 年我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17570 人, 其中女生2179人,性别比7.06∶1∶招生6150人,女生880人,性别比为5.99 ∶1;毕业学士2940人,其中女生319人,性别比为8.22∶1(注:《中固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3),人民教育出版社。)。这些可使我们看到:受教育层次越高,女生的受教育机会越少,学业成功的机会越小。

4.出国留学人数逐年增加,但学成回国人员少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1~1996年我国共累计送出留学生80539 人,可同时期回国人数仅有27448人,占总出国人数的34.08%(注:据《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41页数据计算得出。)。 虽然现在学成回国的人数与前些年相比增长相当快,但应该看到,每年回国人数与出国人数的比例的差距还在拉大,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情况。

1991—1996年我国派出留学生和归国人员人数比较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第641页。

青年人口受教育状况的现实思考

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发展的失衡,对基础教育来说更是如此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形式对教育的失衡影响很大。有关统计数字表明,一些落后地区和农村的教育普及率、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都比较低,相反缀学率很高,其重要原因在于农村或区域经济的落后。有人把缀学的原因归为以下九类(注:杨念鲁、韩民:《我国小学、初中缀学和留级问题研究》,《教育研究》91年第3期。):超龄、弱智、成绩不佳/学习困难、升学无望、父母影响、家庭困难、招工经商、学业负担重、其它。进行缀学和留级的调查结果表明: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在小学占25.7%,在初中占20.4%,成为仅次于成绩不佳的第二个影响因素。同样,经济发展的三类地区相比,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缀学率也存在严重差异,当然部分原因可能在于贫困地区的家长观念,但经济状况的制约是绝大多数学龄儿童未能接受完义务教育的重要原因。

2.高校招生人数限制使广大高中毕业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高校的数量和发展规模,到1996年全国有高校2170所(其中普通高校1032所,成人高校1138所),平均规模为2615人(注:《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考“独木桥”的竞争日趋激烈,显然近几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一再增多,但95年我国18~21岁的学龄人口入学率仅为6.5%(注:《中国教育年鉴》(1996), 人民教育出版社。)。另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使在社会经济得到极大发展时,高等教育也应当适度发展而不可盲目,毕竟高校的发展一方面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也要有相应合格的高校教师队伍。目前我国经济确实有很大发展,但与此相适应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而且我国底子薄、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考虑到全国的综合平衡发展,不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有一个时间上的过程,青年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相应地要逐步增加。

3.陈旧的观念导致男女在受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之间教育的差别,那么以落后观念形态出现的社会文化则是阻碍受教育机会上男女均等的主要原因。显然男女平等已成为宪法内容,女性的受教育权有了保障,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糟粕仍有很大市场,特别是在落后和边远山区,重男轻女思想表现得更加突出。处在同样的贫困地区,女性入学机会低于男性而辍学却高于男性就是这种思想观念支配的结果。其次,社会在用人制度上的性别歧视也对女性求学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近几年女性求职难已经成为社会问题(显然男性求职也存在类似问题,但女性更甚),这就使得部分女性在低学历毕业(如中专)就参加工作,不再追求更高学历。另外,女性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自身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不好找对象、家庭与工作的角色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紧张,使很多女性对更高层次的教育望而却步。

4.国外的科研和生活条件留住了大批留学人员

国内用人制度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科研、生活条件与国外的极大反差是我国大部分留学人员不愿回国的主要原因。1996年底,美国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在北京某名牌大学举办了一次题为“中国人才资源面临挑战”的特殊讲座,该公司人才资源部经理麦考尔先生曾用英语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是极具潜力的人才市场,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人的观念陈旧,不懂得如何去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才。而在美国,留住人才要付出高额的成本代价(注:杨晓升:《“断层”威胁共和国明天》,《新华文摘》98年第5期。)。 可以说麦考尔先生的话道出了中国留学人才流失的根本:中国在人才的问题上投资太少,不懂得用高薪吸引人才(这几年有一定转变,但与国外仍不能相比)。其次,国内科研经费太少、科研条件太差使一部分留学人员回国后不能继续在国外的学术研究,而国外无论是在科研条件上,还是在科研水平上都将为他们提供极大便利,如此反差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留学人员的回国积极性。另外,中国传统的用人制度论资排辈思想严重,对年轻人持一种蔑视态度,使很多留学国外的人望而却步,因为他们在国外能力本位的熏陶下形成的学术上畅所欲言的习惯,回国后要受到极大压抑。当然,近年来政府已有较大的运作,不过局面的彻底改变仍需时间。

标签:;  ;  

现阶段我国青年人口教育状况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