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因果,明事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事理论文,因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事物或现象都不会孤立存在于世界,都有引起它的事物或现象,这种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会分析因果关系极为重要,它构成了一个人理性思维能力的核心。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为许多错误埋下隐患。从孩子学习认识事物开始,父母就要引导孩子认识因果,明白事理。 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孩子走路不小心被台阶绊倒了,气得大哭,赖在地上不愿意起来。奶奶急忙跑过去,扶起了小孩,抬腿猛踢台阶,边踢边说:都怪你!把我们宝宝绊倒了,看你下次还敢吗?这时孩子慢慢地停止了哭泣,也学着奶奶的样子踢了台阶几脚才算罢休。 再举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事例。我妻子在一所大学从事管理工作,她非常头疼的事情是监考时学生的作弊行为。教师每次教育学生时往往还要教育他的家长,而且教育家长比教育学生更难。 一次一个女学生作弊被抓住了,被带到了办公室,但她死不承认,更不肯签字,坐在办公室一言不发。学校赶紧通知家长。女孩的母亲很快过来了,第一句话就是:“我女儿从来都不作弊的!肯定是你们抓错了!” 当老师把从她身上收到的作弊用的电子设备拿出来时,母亲先是一愣,但很快改口:“孩子毕竟是孩子,犯了点儿错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们是老师,是教育者,一定要给她机会改过,哪能一下子就要记录。这会影响她一生的!” 老师说这是教育部的规定,母亲马上换了一个语气嚷嚷道:“这能全怪她吗?如果你们在孩子进教室时注意检查,她不就带不进去了吗?!” 老师说:“我们不能搜身,这个仪器只有打开时,我们的仪器才能发现。孩子不愿意签字,请你代她签字,并多加教育。” 母亲听罢顿时火冒三丈:“这个社会还有那么多造假的呢!干部还有那么多虚报成绩的呢!你们怎么不去抓!一个孩子出这么一点儿错误就纠缠不休。” 第一个案例很典型,错误的关键在于奶奶没有注意引导孩子学会认识因果关系,把错误总是归结为外在事物,而不去让孩子客观地分析问题的原因。如果说这个案例中的孩子还小,奶奶用欺骗的方式尽快地转移孩子注意力,以制止哭泣还情有可原,但第二个案例简直无法让人容忍。在这个母亲的眼里,首先她的孩子没有错,如果有错,也因为她是个孩子,一切是可以原谅的,甚至认为,这个错应该归结为别人或社会。这个母亲教子问题很多,但核心还是没有引导孩子正确地寻找问题的原因,因果关系混乱。 把两个案例放在一起,主要目的就是想让人们思考这两个案例之间的关系。试想一下,若不得以修正,多年以后案例一中的孩子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案例二中的孩子是否在儿时会出现案例一的情况呢? 改变“果”,其实是改变“因” 女儿从小我就注意培养她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原因,尤其是遇到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此她的思维方式总体比同龄孩子要理性些。但孩子的思维毕竟还不太稳定,有时候难免出问题,尤其是对学习的认识。 女儿的学习一直很顺利,基本上位于班级的第一梯队,这是我所期望的。但这种情况到了初中以后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初中之后不久的一次考试,女儿的成绩排在班里第9名。女儿顿感有点儿紧张,主动表态:这次成绩不够理想,有下滑趋势,今后一定要更加努力。哪知道接下来的考试不仅没有进步,还倒退到了第15名,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初中后许多孩子加大了课外补习的力度。女儿还是停留在小学阶段学习状况,哪能跟得上大家的步伐呢?女儿伤心起来,但我很理性地对她说:“你要为这个结果而感到高兴!” “为什么这么说?你怎么这么狠心!”女儿一听便恼了。 “你说考试像不像人的体检?”我先没有接招。 “差不多吧。”女儿谨慎地说。 “体检之后是知道真相好还是假象好?”我开始设置“圈套”了。 “当然真相,这还用说?!” “好的,考试就像体检,目的是告诉你真实的学习状况;如果你的学习已经下降,这时考试如果没有告诉你真相,仍然告诉你很好,这不是在害你吗?这不就如同一个人得了病,但体检告诉他身体很好,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所以,你要感谢这两次“体检”告诉你学习的实情。”我的说理全面推出。 “可是我无法接受这个成绩,太丢面子了!” “我知道考试的结果对你很重要。但你不要纠结于这个‘果’,它仅仅是你平时学习情况的表现,要想改变它,关键在于分析导致这个‘果’的‘因’是什么,再寻找解决办法。” “可是我还是这么努力的呀!” “你要知道,初中的学习已经不同于小学了,不能以原来的努力程度对待学习。就如同一个人开车,从小区出来很慢,到了主干道就不能这么慢了。如果到了高速公路还这么慢,那怎么可以呀?当然,搞好学习不仅要更加努力,还有很重要的是方法,你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对待这么多学科。” “我知道了”,大致明白之后的她断然止住了这个话题。 有的“因”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因”是不可能改变的 从六年级开始,我慢慢地感觉女儿不爱锻炼了。一天,我发现她坐在沙发上,时而用力地用拳头砸自己的小腿肚,时而双手挤压腿肚上的肌肉。我好奇地问她为什么这样?她愤愤地说:“还不是因为腿太粗?!” 的确,孩子的腿确实稍微比她们心目中的那种腿型要粗点儿,但依我看属于很正常的范围。于是我轻描淡写地回应了一句:“用敲打和挤压的方式能够让它变细吗?傻孩子!这么做只有一种可能——它会变得更粗。” “那又有什么办法?你看郭某某的腿多好看。你看你和妈妈的腿都很粗,害得我腿也这么粗!”女儿还是很生气。 “你确实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腿的粗细很大程度上是遗传决定的。当然也有后天原因,如饮食、锻炼等。” “你平时总是让我锻炼,腿粗肯定也与锻炼有关。”女儿亮出了观点。 “怪不得你不想跟我锻炼了呢?锻炼是不是能够导致腿变粗我也没有考察过,但我想有的锻炼项目肯定不会这样,比如游泳,我希望你能够养成锻炼的习惯,而不是必须要练某个运动项目。况且,我觉得平时和你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对腿的粗细影响不大,因为你看,无论是郭跃、李晓霞、冯天薇等女队员,还是王皓、张继科等男队员,有谁的腿比别人粗多少呢?即便是跑步的,比如刘翔,他的腿也不粗。看来这个理由说不过去。”我很快抵挡了过去。 “那就是其他什么原因。”女儿不服。 “还有可能是饮食啊,你爱吃荤菜,这容易长胖。你爱美没错,希望腿瘦一点儿也没错。但一个聪明的人,除了善于找到事物的原因,还要学会尽力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你的腿没有达到你的理想,其原因主要是遗传。而遗传是不可改变的,因为父母是无法改变的。即使你跟父母闹翻脸,不认父母了,认贼作父了,也没办法。”我诙谐了一把。 “嘘……呃……有道理。有时候事情的原因是找到了,但就是改变不了,只好认这个结果。”女儿若有所悟。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你刚才的结论呢?” “比如,我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有点儿问题,我们班王某某很努力,但就是成绩提不上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女儿没有直接回答我,转向一个她深感好奇的问题。 “改变结果,其实就是要改变原因,但有的原因是可以改变的,有的则是不能改变;有的果不是一个原因造成的,不能只改变一个‘因’。学习就是这样,需要基础、勤奋,但还要有天分,还要有别人的指导。王某某很努力,但成绩不理想,但这并不能否认努力的重要性,如果她不努力岂不更落后了?”我希望孩子别误解了这句名言,进而又补充道:“晚清名人曾国藩有句著名的话:‘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话值得你珍藏一辈子。” “啊!那不太惨啦,不问收获,多没意思。天天劳动,看不到收获,那耕耘起来还有什么劲!”女儿嚷了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关注结果(收获),应该关注自己的努力(耕耘);或者说,有了什么样的耕耘,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曾国藩的话说得绝对了些,但道理深刻。”我极力地想解释清楚。 同样的“因”,可以用不同的眼光看它 一天下午,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响起,赶紧开门一看,女儿满头大汗地站在门口,一进门她便气愤地说:“今天真是太倒霉了!” “怎么个倒霉法?”我赶紧帮她卸下沉重的书包,关切地问。 “刚刚两个电梯都坏了,我是爬上15楼的!还有,值日的4个同学中,一个被团委老师叫走了,说是有活动,一个上体育课脚扭了,这一周看来都不能值日了。”女儿说着,一头倒在沙发上,“先不说这个,说说最倒霉的事情,上午我的导师(她们学校没有班主任,只有导师)升官了,把我们抛弃了,接替她的是我们都很讨厌的那个新老师。真够倒霉的!” 这个老师曾经是他们那个地方的市高考状元,但教起书来很不用心,老是抱怨孩子,现在的孩子哪像以前那样任人摆布?结果导致师生关系很紧张。但我不能这样解释,还是得耐心地开导孩子:“你没听说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吗?年轻老师有年轻老师的好处,未必处处不如年纪大的老师。学生也要学会发现老师的闪光点,学会适应老师。” “但他很特别,不仅书教不好,还老是抱怨社会不公平,我们真没有找到他的什么优点。哦,听同学说学校本来是想把他赶走的,不知道为什么还没走。” “说话别那么难听,什么赶走。既然没走,就是你们的老师。人家是北大毕业的,能差吗?况且……” “可别说北大的,能教好书才是‘硬道理'”,不知道女儿从哪学来的新词,“如果我一个人说他不行倒也罢了,你可以去问问,同学几乎没有一个说他好的。” “能教好书需要过程,也要双方配合,要给他时间。他确实有不少毛病,但我觉得他也在改变自己,比如上周就给每个家长发了短信,征求意见,改进教学,这不就是进步吗?学校之所以没有让他离开,还是有所考虑的。你们在优质学校里,享受着最好的老师,但你们要知道好老师是怎么炼成的,决不能有点儿毛病就一棍子打死。一定要改变认识一个人的方法,方法改变了,这个人也就变了。”我慢慢开导着孩子。 “反正我们上课都听课,但就是懒得问他问题。不过他解题确实很快,什么题目到他手里很快就解决了,他就是说不出来。”女儿开始寻找老师的优点。 “老师没有耐心,爱抱怨社会,爱说你们‘笨’,爱吹牛,这确实是事实,也是你们不爱他的‘因’。但你们越是不爱他,越是加剧这个‘因’。他固然需要改变,你们也需要。同样的‘因’,有时候改变一下认识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 “怎么改变呢。” “首先要设身处地地为他想想,要有同情心。自认为是个名牌大学博士,应该有更大的舞台,但事与愿违,所以有点儿抱怨社会;自认为博士教中学还不是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自认为当老师敲打一下学生还不是理所应当?但事与愿违。其实他现在内心很焦虑,想改变自己,但一时没有找到好办法。其次要帮助他改变,他现在成为你们导师了,想改变自己,需要你们认可他,积极配合他。改变好了,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师,改变不好,甚至被赶走了,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女儿虽然年纪小,但基本道理她还是能够大致明白的。 “学校给我们换一个不就得了吗,干嘛牺牲我们这么多人。”这个阶段的孩子考虑问题喜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表现为很自私,也要给他们时间。 “换一个当然可以,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将会留下一生的伤口。这个社会不是只为你们存在的,你们要学会理解和适应。” “好吧,我可以同意你的意见了,但倒霉的事情还是越少越好。”女儿的认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同样的‘因’,有的人往好处想,有的人往坏处想,这就是你‘心情’决定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如果把这些‘苦’‘劳’‘饿’‘空’都看成倒霉事,这些‘苦’就白吃了。这样一想,你就不会觉得爬楼梯和帮同学值日有那么痛苦了。”我又补充一些。标签:体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