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杰 山东省寿光市实验小学 262700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课堂活跃起来,就得充分运用体验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要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积极的评价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一、联系生活是体验学习的根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例如,在教“简单的统计”时,我结合家庭用水、电、煤气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收集自己家庭每月所用的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填写在统计表里,来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常见的用卷笔刀削圆柱形的铅笔的现象,让学生仔细观察铅笔的变化,然后提出圆柱和圆锥变化的问题:被削的这段铅笔前后分别是什么形状?前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与原本这段圆柱体的底面积、高、体积分别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极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真切感受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数学与生活同在,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开放性的引导是体验学习的魂
“引导”就是“教”。在开放的情境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体验学习,通过情境创设、提供学习材料、假设问题等办法,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有开展体验活动的可能。在实践中,学生可能会遇到问题,这时教师要不急于判断,不扣定义,不给结论,不让学生机械地移植教师的学习方式,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来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使教师的“教”始终表现为有效的引导,展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
三、亲身经历是体验学习的方法
要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体验“做数学”。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能让学生在动手中获得直接经验,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新知。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老师应该结合实际,用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打开学生狭隘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了解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合作是体验学习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一个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将合作学习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肯定了合作学习,从许多方面促进学生更加主动、活泼地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在交流合作中学会体验。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体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非常激烈。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时我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自己的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我也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那个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于是我立即决定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了让学生观察、测量、比较等形式,最后我再举起那个墨水盒,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一个长方体!”及时从他们的讨论中发现问题,再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不同的个体在探究的过程中都将获得新体验、新发现和新策略,而这种个性化的内容正是建构和完善知识意义最有价值的素材,使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发挥,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创新与合作能力。
五、过程引导是体验学习的关键
体验就是“学”。在体验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活动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处于主动实践、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逐步获得体验学习的能力。
引导和体验是同一过程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没有教师开放性的引导,学生的体验会失去方向,所以引导是体验的灵魂;没有学生自主探索的体验,教师的引导是空虚的,因此体验是引导的目的和基础。
在体验型课堂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即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习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是在相互作用中不断变化的。由于承认“双主”关系,在学习和发展中,教与学就始终是“互动”的形式,并在信息互动、双边体验、相互促进中进行。“情境”是在教师创设中的学生进入;“参与”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立体交叉的信息流动;“表现”是教师与学生在相互激发中发挥;“评价”是师生在共同“讨论”中发展。
论文作者:张秀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长方体论文; 正方体论文; 情境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