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人误区探析——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应降低择人期望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期望值论文,用人单位论文,大学毕业生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对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存在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双向选择 供需见面 人才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就业市场主体的供需双方,不仅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择业自主权,而且用人单位也有择人的自主权。“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与“自主择业”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在某些地区或部门却存在着毕业择业难和用人单位择人难的双重矛盾与困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固然存在着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的因素影响。然而不可回避的是一些用人单位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择人期望值过高的因素,特别是在选择人才的观念上存在着诸多误区。
误区之一,用人单位一味追求高学历毕业生,忽视对大专层次人才的需要
近两年,据从沈阳、西安、上海和武汉等大中心城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传来的信息,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大专生普通遭到冷落。在大多数用人单位的招聘牌上,无论大中小单位或何种行业,都赫然写着只要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当前人才市场上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研究生当场拍板,本科生研究研究,大专生不要不要。
对于大专毕业生这样一种看似供大于求的现象,冷静思考一下我们不难看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逐步转轨,许多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确实需要人才这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专人才已经饱和。这里,在众多用人单位中,不乏存在着片面追求学历和“就高不就低”的心理,而盲目追赶潮流者。在他们看来学历就是水平,学历越高,水平就越高。有些岗位明明大专毕业生是可以胜任的,却非让本科生来顶岗。他们认为专科生素质欠佳,使用起来不如本科生顺手。这听起来似合乎情理,但却忽视了人才层次和结构培养的合理性,实则是在制造新的人才浪费。
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已形成这样一个规律,这就是高中初人才的“金字塔”结构,这一人才培养结构的形成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规律所决定的。在高等教育中,本科与专科并不是层次高低的差别,而是培养人才的规格或类型的不同,前者培养具有开发和研究能力的专业策划人才,后者是培养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生产力的专业实施人才。专科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的作用是其它层次人才难以替代的。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中两头(即专科生和研究生)小,中间(本科生)大的不合理结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中规定:“到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630万人,其中本科生180万人,专科生450万人。”由此观之,当前存在的专科生供过于求只是一种虚假现象,它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规律相悖,是暂时性的困惑。专科教育不仅不应限制发展,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进行结构调整的重点。
误区之二,单纯面向名牌院校,忽略一般地方院校
每年重点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总是被用人单位“一抢而光”,有的在毕业前就被“定购”完毕,即使近几年在社会需求量逐年递减的情况下,名牌院校的毕业生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从前不久举行的北京地区高校96届毕业生就业信息交流会上获悉,在相同专业中,名牌院校的需求远远高于一般院校。为了能得到名牌院校毕业生,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专业不限、男女不限、城乡不限”的条件。由于用人单位这种名牌意识极端化,导致了名牌院校与一般院校毕业生需求量的两级分化,一方面名牌院校毕业生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般院校毕业生供过于求;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要人难,另一方面一般院校毕业生感叹就业难。
诚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向往名牌产品,追示名牌效应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但是在选择人才这个特殊商品时,用人单位不能不顾及自身的规模、层次以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而盲目单纯攀比追求名牌人才。这也是关系到国家实现人才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的重大问题。名牌院校有名牌的优势,而一般院校也有自己办学特色的长处,他们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针对性强,具有鲜明的行业或地方特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因而用人单位择人选才的视野要放开些,应该根据自身的层次和岗位要求,找准择人目标和方向,真正树立任人唯才的择人观念,重点体察毕业生的真才实学,而不能单看大学牌子。
误区之三,重视接收统分毕业生,消极对待不包分配毕业生
统分毕业生是指国家任务计划招生的公费生,毕业后由国家统包统分就业。不包分配毕业生主要是指以调节性计划招生的自费生、走读生、电函大普通生等,毕业后国家不包分配,由其自主择业。近年来随着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不包分配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从占在校生人数的四分之一,扩大到二分之一。然而,对于以上两大类毕业生的就业,用人单位或主管部门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行了两种不同的择人政策和安置措施。首先他们在择人的对象上,眼睛只盯着统分毕业生,而对不包分配毕业生,则不屑一顾,哪怕是德才兼备的优等生,也会以分配、增人、工资等指标问题难以拒绝接收。其次在接收方式上,统分毕业生可以不经任何考核就接收,而不包分配毕业生则要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坎坷,要经过多次考试筛选方能定夺。再次在安排使用上,统分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享受国家规定的各种待遇,且到集体单位的还保留干部身份。而对待不包分配毕业生,则采取非平等的对待,目前在待业的高校毕业生中,不包分配毕业生就占有90%。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社会和用人单位在对待不包分配毕业生认识上的偏见则是主要因素。在他们看来,实行不包分配就业政策的多半是一些三四流学校的自费生,生源质量差,先天不足,因而这类毕业生的素质自然不如统分毕业生高。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误解:第一,高校招生是按层次分批次来确定录取分数线,每批类学校录取分数线仅差10——20分,自费、走读不包分配类学生比统分生的分数线也不过低2、30分,有的不过3、5分。而且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不尽相同,个别省市的统分生录取线甚至还没有其它省市自费生录取线高;第二,相对于统分生,不包分配学生不仅要由自己承担大部分学费,而且还承受着毕业即失业的风险压力。因而他们学习刻苦,有动力,奋发向上肯吃苦,竞争意识强,在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上与统分生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三,不包分配、自主择业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实行的包分配与自主择业两种就业制并存,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待完善,教育、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还不配套,人才市场还不规范所决定的。因此,应当充分认识到作为大学生一部分的不包分配毕业生,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在就业安置上应与统分毕业生一视同仁。
误区之四,重男轻女
“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近几年,毕业生逐步走向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时,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许多用人单位公开提出“只要男生,不要女生”,甚至拒绝与女生面试交谈;有的单位甚至在接收女大学生以后以种种理由退回到学校等等。这种现象,不仅使女大学生们感到茫然和伤感,严重挫伤了她们求职择业的积极性,而且也干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这也与我国保护妇女就业的有关政策相悖。
众所周知,女性在特定时期(如怀孕、生育、哺乳期)内,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强度,都低于男性。这个事实,应该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理解和体谅。据有关资料表明,男性与女性在智商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不过在一些方面男性占有优势,而在另一些方面女性占有优势,譬如心理承受能力强、工作有韧性、细心认真、感觉敏感、想象丰富,在语言表达、情绪表现、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方面均长于男性。这些优势不仅在求职时有独到之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也会使男性望尘莫及。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分析,任何一个单位男女职工都应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比例协调会创造出较高的工作效益。相反,则会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工作环境的形成。另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广大用人单位,在追求本单位效益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社会需要,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高度来认识接收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
误区之五,条件苛刻,不切实际
当前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条件要求普遍较高,常以一种极为严格、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每一位求职者,令许多莘莘学子们望而生畏。除要求学历高、学习成绩优秀外,还提出种种使刚刚跨出学校门坎的毕业生难以做到或者根本做不到的事。主要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专业对口。武汉某名牌大学一历史系学生应聘文秘工作,虽然他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等有一大摞,但用人单位一见“历史”二字就摇头;二是过于强调实践知识。他们所期望的毕业生即是一毕业就能马上独挡一面。有一些毕业生尽管鉴定和推荐表上评价很高,但因达不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实践能力而被迫“打道回府”。更有趣的是有的用人单位提出了须有2—3年以上的工作实践经验的要求;三是过于强调全面才能。有的用人单位求贤若渴,奔波于全国各人才市场,但大都空手而归,原因是他们的“要价”太高,既精通业务,又懂管事,还会流利的英语表达和具有高雅的艺术修养的全才通才。无怪乎他们感叹人才难择。
当前,改革普通高等教育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是人才市场的呼唤,社会的迫切要求。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普通高等教育毕竟主要是以学科为基础,注重主干学科的完整性和学术性,通过培养过程使受教育者能够把学科知识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实践知识的取得,除了靠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课外,主要还是通过毕业生在工作实践中的积累与丰富。
误区之六,只顾眼前,不顾长远
由于用人单位的定岗定编,再加上一些单位实行责任承包制后,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导致了其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上的短期行为,计较眼前的多,考虑长远的少。表现在人才的需求,只重视接收眼前急需的专业人才,而不要今后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对于储备人才,积蓄力量不放在心上。近年来出现的社会对人才需求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无一不受这些“短视”或本位思想的影响。它是导致长线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尤其是基础理论性和非应用性专业人才无人问津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市场的竞争,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就必须拥有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建立一个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人才体系。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将跨入一个新时期。因此,用人单位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争取人才,储备人才的重要性,从培养使用跨世纪人才的长远需要来关心和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吸纳和招揽人才,尽可能更多地接收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