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思想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背景和语境下,总结和提炼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探讨经济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研究经济与人和谐发展的规律,对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从而自觉地在各项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疑具有特别重大而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

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不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具体道德问题提出的,而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着重思考“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些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总体上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伦理要求和价值目标。

1.从邓小平经济发展的目的论来看,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目的。针对建国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忽视发展生产力,致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长期没有得到应有改善的实际,1980年邓小平就尖锐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P313)“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1](P314)1985年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2](P116)经过深思熟虑,邓小平将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直接目的。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将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2](P111)纵观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想,可以看出,他始终坚持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及其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

2.从邓小平经济发展的动力论来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体,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重要的推动者,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民意、尊重民意、服从民意。他多次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亿万群众的充分理解、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开展起来和取得成功的。邓小平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2](P4)1992年,他进一步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我们几代人、几十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P379)在谈到对十四大报告送审意见时,他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3](P21)邓小平同志不仅依靠民意,尊重民意,还服从民意,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认为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原因就在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人民从中得到实惠。“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谁就会被打倒。”[2](P371)只要人民赞成的他就积极支持,只要人民拥护,他认为就能取得成功。他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的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2](P142)。

3.从邓小平经济发展的价值论来看,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经济发展的最高价值和根本标准。在改革开放前,“从一九五八年一九七八年整整二十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2](P115)面对国家和人民的这种生活状况,邓小平心情很沉重,加快了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思考。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的出发,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并且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好全国各族人民利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要体现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现阶段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所在。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2](P110),后来又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强调“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成了邓小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最高价值和根本标准。

二、和谐发展: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

1.关于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邓小平提出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以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的原则”[1](P356),经济发展要以效益为中心,走质量效益型发展路子,“扎扎实实,讲究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P375)。邓小平反对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重视资源的节约,积极倡导植树造林。对那些浪费电力和原材料的企业,邓小平认为要坚决关一批,行动要坚决,并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1](P30)。邓小平积极倡导植树造林。1982年11月为全军植树造林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大会题词“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2](P21)。1982年12月26日邓小平批语:“这件事(植树造林),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2](P21)这些论述充分表明了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

2.关于经济发展与人的和谐统一。邓小平坚持认为必须充分考虑我国人口多的现实国情,既要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又要以人为本,成果共享。他指出“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1](P164)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需要全党做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研究,我们也一定能找出适当的办法来妥善解决。”[1](P164)邓小平强调计划生育,主张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邓小平1980年说:“我们制定了控制人口的计划,争取到本世纪末不超过十二亿。这个任务虽然很艰巨,但我们必须这样做。”[4](P168)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每一步都有相应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标准,即“温饱型”、“小康型”和“比较富裕型”。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发展应该与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相一致,使人民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关于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的思想。

3.关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优越性。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各地区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历史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不可能同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其带动下,实现共同富裕。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2](P277)“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P278)邓小平“两个大局”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和谐发展的精神实质。

4.关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上,邓小平汲取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经验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2](P63),“把经济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2](P109),“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2](P116)。邓小平在这里强调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这符合当时我国的现实国情,实践证明这是科学的。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经济的时,并不忽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等非经济因素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在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建国30周年讲话中,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也包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P367),“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2](P28)。同时他还强调经济与政治的协调发展,他认为“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2](P176)。另外邓小平较早地意识到了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的一些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2](P154)。

三、经济公正: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

1.竞争起点公正:公有制占主体与权利平等。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权利平等是确保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竞争起点公正的重要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5](P49)由此观之,私有制取代原始公有制,虽然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却违背公平正义伦理原则,终将被公有制所取代。邓小平始终强调我国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它作为社会主义的原则。他说:“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P11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供各市场主体平等占有社会财富的制度条件和平等参与经济竞争的机会,奠定了经济竞争起点公平的重要基础。

权利平等确保经济竞争起点公平主要是指各经济竞争主体的经济权利平等,不得因其特殊身份等享受违反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任何特权,从而导致竞争起点的不公平。邓小平人人权利平等的经济伦理思想确保经济竞争起点公平集中体现在他对于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的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的尊崇、对于共产党员在党内民主生活中平等权利的尊重,以及对封建特权思想的极端厌恶。他反复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1](P332)

2.竞争过程公正:勤劳致富、法制规范、改革。在市场经济竞争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勤劳致富,坚决打击“黄、赌、毒”非法致富,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竞争过程,用改革排除公平竞争过程中的各种特权和阻力。邓小平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1](P152)部分人先富的正确途径必须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效率优先,才会发挥积极的正面效应,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初衷。反之,则导致经济不公,带来的将是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不法竞争行为,邓小平认为应该用法制坚决予以规范。对于妨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的垄断行为和制度,要坚决予以改革,引入竞争机制,确保竞争过程的公正合理。邓小平多次强调,“改革是一场革命”,意味着利益的重新调整,使社会更加公正。

3.分配结果公正:按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公平分配必须消灭剥削和统一分配尺度。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为我国公平分配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收入分配方式的并存,以及人劳动能力的差别,必然造成社会成员实际收入的差别。因此,邓小平同志不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原则。我们决不能偏离和迷失这个目标,丢掉这个根本原则;否则,即使社会富裕了,那也只可能是少数人的富裕,不可避免地产生两极分化。邓小平告诫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2](P111),“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2](P172)。对于现实中的贫富差距问题,“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P374)通过“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2](P374)等办法来解决。

四、人的发展: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终极目标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2](P116)。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邓小平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共同富裕;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较快的发展速度。在思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时,他还认为,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不够格”,就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无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只有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具备发展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2](P171)所以,将发展生产力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将共同富裕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实践上证明也是正确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人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根据现代人类发展要求和现实中国国情,认为经济发展要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发展看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邓小平同志不仅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爱民、亲民,为民。正如他所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认为“领导就是服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他还富民、强民、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邓小平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而且结合现实国情,找到实现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现实途径。他认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就蕴含着人的解放与自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关怀。共同富裕是人的解放的条件,生产力发展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现实途径,没有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人很难从自然的束缚中得到解放与自由,更谈不上人的全面解放和自由。

标签:;  ;  ;  ;  ;  ;  ;  ;  

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新探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