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三代领导人教育思想简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代论文,领导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教育思想,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可统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第一个理论形态。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又一理论形态。江泽民教育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形势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继邓小平教育思想之后,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最新成果,这个理论形态还在发展中。
一、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问题
(一)毛泽东的教育观。所谓教育观,即对教育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它有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教育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二是教育是为谁服务的。这个本质不是教育自身能够说明的,而是在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中呈现的。社会按其基本结构而言,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属文化范畴)的统一。它是在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转过来为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从文化本身而言,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一意义来说,教育也一定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文化。
毛泽东同志总是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和看待教育的。他的名著《新民主主义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教育思想的教科书。他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和政治基础上,形成了官僚买办文化,由此产生的奴化教育,就是为这个反动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的。与之相对应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就是使人民从这个反动的文化束缚中解放出来,打碎官僚资本的政治统治,没收官僚资本,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文化,以期达到解放生产力的目的。教育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条重要战线,在革命中起着先导、统一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战略性作用。
(二)毛泽东的教育方针。在我们执掌政权之后,毛泽东同志是这样规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对此谈三点看法。一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其实各个阶级的教育都是如此,问题只在于为什么政治服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民主革命时期是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的政治统治服务;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则为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根本地说,就是为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培育人才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二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因生产劳动的需求而发展的。教育离开了生产劳动,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意义是:教育要面向生产劳动,使教育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实现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逐步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之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是教育的根本是育人。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就是着眼于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方针有三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点:一是说,我们培养的是劳动者,不是剥削者;二是说,我们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劳动者,而是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三是说,他不仅要有社会主义觉悟,还要有文化,成为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有用之材。总之,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不是社会主义的“掘墓人”。
(三)毛泽东的学风。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学风建设,这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学风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理论和实践的脱离。他认为,理论是否和实际相结合是个党性问题。他的名言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这应是一切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更是党的教育工作者应终身铭记的。毛泽东同志视学风如生命,并且身体力行。在他一生中特别注重这样几点:一是强调创造性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系统而不要零碎,要实际而不要空洞,根本的是学好立场观点方法,把它当作观察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工具。二是主张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对客观实际的理论把握,善于对中国经验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总结,使中国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三是强调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着转变学生的思想的。
(四)党对教育的领导。毛泽东同志是在认识文化(包括教育)性质的基础上确立党的领导地位的。他认为,在“五四”运动之前,是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这个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在“五四”运动以后,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一文化运动只能由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思想来领导。这就是说,党对文化和教育的领导地位,是中国近代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赋予无产阶级的使命。当共产党人意识到这种历史必然性的时候,就要肩负起自己的领导责任,和一切否定党对教育的领导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怎样实施党对教育的领导?毛泽东同志说要抓住三个东西:一是党委领导,二是群众路线,三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所谓党委领导,就是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党的委员会,通过党的委员会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所谓群众路线,是说党的领导不是主观专断,而是通过群众路线的方法实现,只有这个方法才能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保证党的领导的正确性。所谓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党委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由此可见,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统一整体,只有把组织保证、领导路线和教育方针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实施党对学校教育的领导。
二、邓小平和江泽民教育思想的基本问题
继毛泽东教育思想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又相继形成的两大教育思想,即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江泽民教育思想。江泽民教育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形态,但它同邓小平教育思想确有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所处的时代是相同的,都是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它们的根本任务是相同的,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们的不同只因在这个时代中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实践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对这些问题在理论上给予了创造性的回答。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问题。邓小平教育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揭示了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本质和规律,精辟地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的指导方针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体说来,有如下一些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战略重点;中国现阶段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重负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知识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基本形式是教育;我们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要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各级领导要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
(二)江泽民教育思想的基本问题。江泽民同志真诚而坚定地实践了邓小平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教育战线上一系列重大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江泽民教育思想就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成果。它的基本思想是:提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才资源,关系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提出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邓小平理论要进入思想、进入工作、进入课堂,这是保证党、国家和军队永不变色的根本问题;根据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提出了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认为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需要,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提出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一定要以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三)“三个面向”教育方针。“三个面向”教育方针问题,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无论是邓小平教育思想还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说到底都是“三个面向”问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现代化”是个动态概念。我们所说的现代化,是当今时代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综合性标志,但基本地说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上规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的基本内容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离开了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最主要的就是面向经济建设,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服务,为经济现代化培养合格人才,向经济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就是促使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密集型经济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知识经济,使知识成为生产的主导因素。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面向现代化,理所当然地就是要为现代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服务。邓小平同志提出法制国家和江泽民同志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就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保障,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教育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转来为经济和政治服务。文化建设同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都主张经济、政治、文化要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只有三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在注重为经济、政治建设服务的同时,还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教育要面向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指出: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使民族史变成了世界史,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邓小平据此观察现实的世界得出了“现实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结论,并由此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这一基本国策的延伸。所谓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我们从世界战略的高度认识和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就是依据世界发展的大势制定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
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把我国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准发展的坐标。而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就要首先发展教育,因为落后的教育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就必须造就比这些国家更优秀的人才。而这就需要教育,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知识,吸收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吸取世界最新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自身的优势和吸纳人家的长处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振兴我们的教育事业。
教育面向世界是有选择地吸取,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泛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绝不允许把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技术和某些管理经验,变成了崇拜外国,受资本主义腐蚀,丧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是必须把握好的正确导向。
教育面向世界,不仅是敞开大门,学习先进,同时也是为了在国际交往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们有宝贵的革命传统,我们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把这些好东西宣扬于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就会对世界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教育面向世界,是个互动的过程。
教育要面向未来。这是指今天的教育和社会未来需要的关系。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前瞻性事业。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教育的周期很长,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需要。教育对象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培养一代优秀人才,需要很长时间。人才的成长过程反映了教育效应的滞后性,而这种滞后性决定了教育必须是超前的。教育面向未来是由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教育面向未来的根本问题是造就新人,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人。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我们必须按照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塑造人才。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的世界发展中有所作为。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自觉性: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对教育的前瞻性要有冷静而深邃的思考,使教育不仅为当前的经济建设服务,更要为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作好人才准备。为此江泽民同志还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命题,这是对教育的一个战略性思考。
教育要面向未来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教育发展前景作出预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培养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就是说,教育面向未来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以历史的战略眼光看待我们的教育事业。
三、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军校教育思想
在我军院校长期发展的历史中,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办好军队院校相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原则,形成了军队院校建设的理论。这个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军院校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个理论是三代领导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和发展军队院校的行动指南。
(一)毛泽东的抗大教育方针和军队院校建设。毛泽东同志创建了抗大,明确提出了抗大的教育方针。他说:“抗大的教育方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三者是造成一个抗日的革命的军队所不可缺的。抗大的职员、教员、学生,都要根据这三者去进行教育,从事学习。”历史证明,这三条不仅是抗大的教育方针,也是我军一切军事院校的教育方针,不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军队院校都应按这个方针办。院校因历史条件和具体任务的不同,可以规定自己的具体的教育方针,但抗大方针具有根本性,它所体现的精神是永存的。
关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在教育方针中具有首要意义。就是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不可背离共产主义的理想,都要遵循党的政治路线,都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建军原则。在学校的各项建设中,都要讲政治,正确处理政治和教学以及各项业务建设的关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工作的首位。按照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治校,归根结底,是培育出政治合格的军事人才,高级干部要成为政治家,造就一大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和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办事、永远保持人民军队本色的领导骨干。一个学校是否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归根结底要由这一点来验证。
关于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就是要学校一切成员,都要养成艰苦奋斗的习惯,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作风。这种作风是在艰苦的战争年代形成的,是我军的本质在工作作风上的体现,也是我军战无不胜的法宝。这种作风一旦丢失,不仅事业无成,而且军队有变质的危险。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这一点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把艰苦奋斗列为军队的四大教育之一,就是着眼于这一点的。江泽民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一种好的精神状态,其中就包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转化为实践,就是艰苦朴素的作风。军队院校的成员,特别是院校领导,对这个问题一定要有很高的自觉性,要以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艰苦朴素作风的军人,把我军的优良作风传下去。毛泽东同志提出学校要成为一座“大熔炉”。就是要学校创造一种环境,铸造革命的灵魂,也要锻造这样一种作风。胡锦涛同志亲上西柏坡,倡导“两个务必”,提出西柏坡精神,是有时代意义的。
关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其基本精神是使学员掌握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并能在战争环境中具体运用,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贯彻这一方针,就要在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和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注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科技变革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在军事理论上要有新的突破,探索新的战争形式,形成新的战法,立足于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我们决不能忘记鸦片战争中的“世纪差”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屈辱,要奋起直追,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这一点必须在教材和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在教学内容上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教育方针和军队院校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我军院校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1986年《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指出,我军院校改革要贯彻“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我军院校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的特点,要求军队院校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传授具有新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我军院校教育必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要拓宽视野,扩大交流,打破固步自封状态,吸取有益的外军教育经验;“三个面向”反映了我军院校教育必须具有先进性的特点,要求院校培养军事人才,必须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军队院校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军队建设的水平,军队院校教育的方向,势必影响部队建设的发展。
军队院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集中反映了军校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军队建设的关系。它主要是指院校教育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为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军事人才。面向现代化的另一意义,就是要求军队院校教育本身现代化。因为现代化的人才要靠现代化的教育来培养,没有军队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就不可能造就出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和驾驭现代战争的现代化人才。现代化是当代军队建设的主要课题,军队院校教育就是为这个中心目标服务的。军队院校教育的现代化,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意义。这个现代化不仅是指院校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软件建设,就是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要有现代化的教员队伍,要有现代化内容的教材,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军队院校教育面向世界,是因为国家和军队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全面了解外军发展和外军院校建设情况,密切注视和研究世界各国的军事发展趋势和军事教育的新动向,加强国际间的军事交往和院校教育的交流。吸取外军建设和军队院校教育的有益经验,丰富我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使我军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是能够打赢未来局部战争的良将,又是能够清醒地、自如地、智慧地活跃于国际军事舞台的干才。
军队院校教育面向未来,是指军事人才的培养要走在前面。军队院校教育作为一种为未来培养军事人才的事业,必须着眼于明天,了解世界各国军队的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预测未来的变化,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准备人才。当然,我们面向未来,不是忽视现在。“面向未来”的确切含义,应是背靠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我们的军队院校教育,必须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统一起来。所谓背靠历史,就是要继承我军建设特别是院校建设的优良传统;所谓立足现实,就是从我军的实际特别是军队院校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我们现在的事情办好;所谓面向未来,就是根据军队特别是军队院校发展的趋势,为21世纪的军事需要,培养军事指挥人才。
(三)江泽民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与军队院校建设。江泽民同志确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军队院校建设是军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这个方针来建设学校。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战略方针,规划学校发展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改革学校的领导体制和教学体制,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使学校建设和部队的发展相适应,使学校建设和未来战争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军队院校。
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建设学校。这个“总要求”是对全军提出的,它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面和发展规律。军队的院校建设必须按照这个总要求办,在政治、军事、后勤、作风和纪律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特别重要的是要按照这个总要求,改革学校的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合军队建设需要的军事人才,即江泽民同志所说的具有全面优良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个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一定要讲政治”的要求,注重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江泽民同志最为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队不变质的问题,二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军队的现代化问题。实际上这也是军队院校建设的两个根本问题。为了保持军队院校建设的政治方向,必须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讲政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要落实于院校建设的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它进入教材、进入课堂,培育出政治合格的军事人才。
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两个武装”的思想建设学校,特别是学校的教材和教学建设。江泽民同志为了解决他所关注的两个根本问题,提出了“两个武装”的思想。一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军,二是用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讲政治的集中体现就是学好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实质上就是新时代我军的军魂的理论表现。未来可能的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为了适应这种战争的需要,用高科技知识武装全军是刻不容缓的。贯彻这个思想必须按江泽民同志的论述办:注重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新科技革命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逐步改善我军的武器装备;必须改革我军的体制编制,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必须研究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在军事理论上要有新的突破;必须研究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新的形式和新的战法,以赢得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必须研究在高科技条件下军事思维的转变,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实用性、系统性和超前性思维,思考军队建设问题。这个思想凝结成一句话,就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和实践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如深入研究十四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发展观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以人为本问题,求真务实问题,新的人才观和人才战略问题等,这些都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研究和实践三代领导核心的教育思想,必须以这些最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必须为这些新思想的实现服务。这是必须谨记的,愿和同志们共勉!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教育方针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邓小平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毛泽东论文; 江泽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