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兼论地方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之道论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兼论地方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之道

赵敏,苏红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 南昌)

摘 要: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化步伐的推进、“双一流”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新纪元,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培养的怎么样”等这一系列人才培养根本问题成为地方高校办学育人工作面临的逻辑起点与落脚点。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推进“双一流”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途径。与企业联合建立国际工程班,制定专门培养方案,组建校企双师队伍,实行书院管理,实习实训面向海外工程实践等方式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业务素质高、工程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一流国际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责,培养出一流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时期,“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国际化推进、“双一流”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地方高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指出,“办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大学的发展和水平跃升找到现实的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根基”[1]。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新挑战。陈海燕指出,在承担“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任务中,国际化人才瓶颈问题突出[2]。周谷平,阚阅认为,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支点和关键,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部门应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3]。随着“双一流”的提出,人才培养在高校应有的地位得到重视。王鹏,张作岭认为,一流的本科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基本特征和题中之义[4]。古天龙、魏银霞指出,“双一流”既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也有大批各级各类各行业优秀人才,能支撑和引领社会的发展[5]。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出发,探讨地方高校如何守正固本,返本开新,培养契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需求的一流国际工程技术人才。

一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时与势

当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时代与形势。从外部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经济贸易往来等外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质量规格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内部看,高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长足建设与发展后,目前面临着从注重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新阶段,人才培养面临提水平、上质量的新时期。

(一) 培养服务“一带一路”战略需求的国际人才是地方高校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节点随机分布在500 m×500 m的网络环境中。数据分组的到达服从泊松分布。节点的初始能量是0.75 J~1 J之间的随机值。当节点的剩余能量小于其初始能量的5%时,认为节点死亡。其他相关的关键参数如表3所示。

自“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航、中核、中交、中铁、中石油等企业跨步走向海外,承办国际工程项目。2018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477.9亿美元,在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新增投资25.9亿美元[6]。“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提出对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十类人才最为紧缺[7],这为高等教育提出了崭新的历史任务。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的“五通”,提供人才支撑,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支持沿线各国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8]。作为地方高校,应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积极作为,如重庆交通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波兰奥波莱工业大学联合共同发起“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致力于高素质、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高水平、实践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又如西南大学结合“双一流”建设,探索在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如何担负起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9]

2007年11月底,楼继伟第一次以中投董事长身份出访,将中投介绍给国际社会,拜会主要发达国家,汪建熙和中投私募部总监胡冰也都在陪同出访的随行人员中。就在准备从英国去法国之时,汪建熙和胡冰的行程被改变,楼继伟指示两人,立即飞往美国去做投资项目的尽调和谈判。

赵东方 男,1995年生于云南昆明,现为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FPGA性能优化.

高校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起点,同时也受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学校从何而来,现在何处,走向何方等基本方位的判定是地方高校始终要明确的高校基本定位问题。一段时期以来,力争进入“985”“211”“2011”等国家工程项目成为地方高校角逐的目标。在这一目标导向下,拿项目、发论文成为教师工作的“重头戏”。随着“双一流”建设方案的颁布,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新时期。“双一流”建设打破了学校身份固化,形成争一流的竞争态势,不同层次的高校可以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争创一流。政府、高校、学术界等对如何建设“双一流”、怎么评估是否建成“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什么等问题进行着深度的探究。“建设一流的大学首要的是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要有一流的人才培养”的观点在各界达成共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培养的怎么样”这一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再次成为地方高校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开始审视人才培养,思考“实力”“特色”所在,走出去,引进来,创新培养模式。如,江苏大学成立了“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订单式培养一流国际人才,校企合作,共谋发展[10]

二 一流国际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

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是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的开拓者实施者。海外工程事业的开拓需要一大批立志从事海外业务、具有海外工程视野、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为地方高校参与“一带一路”“双一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出了方向,那么,一流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有哪些特征?

“一带一路”海外工程项目的实施需要大批外语水平较高、具有海外工程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抓住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开放办学,积极主动面向企业需求,探索实施“3+1”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选拔大三学生专门成立中铁国际工程班,在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工程实践等方面整合资源,学生第四年由高校与中国中铁共同培养。

(一)国际视野。国际工程项目施工环境为国外,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与当地政府机关协调、与当地施工人员交流、熟悉当地风俗习惯等问题,因此项目的组织实施需要具备海外工程视野,应具备国际旅行、施工准备、货物采购、进度和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与咨询工程师的现场交流、工程付款、工程索赔、竣工验收等业务知识。

总之,到了东晋,儒家文化早已全方位地渗透到全社会,且其已为东晋全社会各界人士所认同。而儒学中的儒家政治、社会理念尤其道德伦理观念,也已活生生地存在、流动于东晋的政治、社会现实生活中。特别在中下层士人、儒家学者日常生活中,儒家经传中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在东晋渐已践行、内化为其重要的生活方式,并已深入人心。从上述江左政坛、士大夫尤其门阀士族的社会生活与中下层士人、儒者乃至民间不同人士在不同场合对儒家经传及其道德伦理的落实、践行与高度认同,可看出儒学的宗主地位在东晋时期,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兴复乃至强固。

根据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方向,明确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瞄准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设置新兴专业,调整专业结构。

(二)项目能手。一流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应是项目能手,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应具备与项目顺利实施有关的能力,如国际工程招投标技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国际法律法规知识、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国际礼仪知识等。

(二) “双一流”建设国策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

(一) 开展“3+1”联合培养

三 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以华东交大中铁国际工程班为例,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参与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三)业务多面手。国际工程项目施工在国外,施工人员大部分是当地员工。在海外项目工作期间,国际工程技术人员要统筹整个项目的管理实施。一流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应“一专多能”,除了具备基础的专业工程技术外,还应具备财务、管理等能力。

数字新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性要求更高,要求学生掌握数字环境下的多种实用技术。然而传统以讲授法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课堂教学缺乏形式创新与必要的情境教学,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进行,学生很难在枯燥的讲述过程中对视觉传达技术与理念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并且,教学方法不能体现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性特征,理论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操作机会,理论教学时学生没有实践机会,实践教学时又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以“工程技术人才”为篇名关键词,限定期刊为核心、CSSCI,限定时间为2009-2018年,有42条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在文献中进一步抓取涉及工程技术人才表述的主题词,以此分析不同学者们的表述倾向,得出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特征即:掌握专门的理论、具有专门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素质。那么,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哪些特征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为一流的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做出了清晰的画像。

(三)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就中铁国际工程班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创新,设置国际工程方向,重构学生第四学年课程体系,国际工程班学生在完成本专业主要专业课的基础上,从大四开始不再选修校内公共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对于未修满学分的同学,则由增设课程冲抵,大四学年国际工程班增设课程共计22学分,见图1。增设课程涵盖工具类课程、国际工程业务类课程:

培养目标是统筹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目的的纲要。在国际工程班培养目标的制定上,统筹学校角色与企业角色两个主体,以企业人才发展需要及行业发展前景为判定基础,校企共同确定了符合国际工程业务发展要求的国际工程班培养目标:培养立志从事海外业务,外语水平较高、具有海外工程视野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国际工程人才。中铁国际工程班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中国中铁及学校对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与期待。

营养点评:在营养和口味上,葱与羊肉都是绝妙的组合。羊肉肉质细嫩,相比牛肉更易消化。除了和猪肉及牛肉一样含有高蛋白外,其脂肪含量较猪肉和牛肉更少,且含有丰富的磷脂,非常适于冬季进食。

(二) 校企共同设定培养目标

1.工具类课程设置。工具类课程包含英语类、国际法律法规、国际风俗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培养过程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商务英语以国际工程项目人员到国外承包工程的建设为背景,系统强化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工程术语。内容场景涉及从公司派遣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前去工程实施所在国开始,到工程竣工为止;通用国际法律法规涉及区域性法律内容,如劳工法、税收法等内容;国际风俗礼仪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前往的目的地区(特别是一路一带和非洲地区)进行专门训练,使学生熟悉涉外工作和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礼仪知识,了解涉外交往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实践演习规范自己举止行为,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国际工程业务类课程设置。国际工程业务类课程有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招投标方式与技巧分析、FIDIC合同条款解读与应用等课程内容。国际工程业务类课程注重对学生国际工程视野及国际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国际工程项目报价,全面系统地介绍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的知识,包括国际工程招标投标概念、有关国际组织对招标投标的规定,承包商参加投标的决定,资格预审程序以及资格预审文件的内容、填报和评审,招标文件内容与通用格式以及开标、评标、决标与授标,标价计算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标价的计算方法,投标文件递交前标价评估与报价决策,投标文件的正式编制与递交等;国际建筑市场概论及趋势分析注重“一带一路”带来的建筑市场机遇、国际建筑市场的风险等内容传授;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注重国际工程项目需求分析、进度控制、费用控制、质量控制、项目合同管理等内容传授;国际工程招投标方式与技巧分析注重国际工程招投标方式、文件、投标报价与投标技巧等内容讲授;FIDIC合同条款中文解读与应用注重FIDIC合同条件及分类、通用条款、特殊条款等内容传授。

3.毕业设计。改变单纯校内毕业设计的单一模式,实行毕业顶岗实习与校内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安排毕业班学生进项目顶岗实习,中铁公司应确保安排国际班学生进入能反映整个工程面貌、能够锻炼实际能力的项目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应源于工程实际。

图1 中国中铁3+1国际工程班增设课程

(四) 建立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外聘专家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本着培养目标要求,学校企业共同组建高水平教师队伍。一方面,学校安排校内优质教师授课。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有高水平实验室,有着优质的教师队伍。在中铁国际工程班师资安排上,学校集中安排了具有较高科研水平、掌握理论前沿知识技术的高素质教师,保障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到位;另一方面,中国中铁安排企业高级工程师、国际工程项目负责人来校授课,传授国际工程实际问题经验。同时,邀请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开办讲座等。

(五) 创新管理,实行书院制管理模式

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第二课堂因素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书院制管理可以为学生营造课外学习交流的场所,有利于交流与学习。国际工程班学生在管理上脱离原专业班级管理,单独组班,集中安排住宿,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形成竞争、竞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研讨式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EB/OL]. (2016-12-7)[2018-08-2].http://news.gmw.cn/2016-12/13/content_23249327.htm.

[2] 陈海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与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J]. 中国高教研究,2017(6):52-58

[3] 周谷平,阚阅. “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36(10): 4-9+22

[4] 王鹏,张作岭. 省域“双一流”建设中的“本科人才培养”:策略与反思——基于 22 个省(市)建设方案(意见) 的文本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30-35

[5] 古天龙,魏银霞. 以新工科理念推动地方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8(2): 32-35

[6] 上半年中企对“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增长12% 境外经贸合作区增至82家[DB/CD]. (2018-07-18)[2018-08-5]. 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60340.htm.

[7] “一带一路”数据观:超九成媒体网民支持加强“一带一路”人才建设 十类人才最受关[EB/OL].(2017-12-13)[2018-08-10].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gnxw/39532.htm.

[8] 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6-07-15)[2018-08-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9] 丁忠民.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以西南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2018(3): 6-9+92

[10] 江苏大学成立“一带一路”国际人才培养产学联盟[DB/OL]. (2016-12-12)[2018-8-11].http://www.js.chinanews.com/news/2016/1212/166037.html.

本文引用格式: 赵敏 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兼论地方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之道[J]. 教育现代化,2019,6(75):1-3.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75.001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改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XJG-17-5-34)。

作者简介: 赵敏,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

通讯作者: 苏红,女,山东德州人,华东交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

标签:;  ;  ;  ;  ;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兼论地方高校一流人才培养之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