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动,我国已完成了经济的转型,从全面改善温饱问题向全面奔向小康进行的发展。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在不断上升,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但是在文化领域,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逐步扩大,尤其是和农村建设有关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显得尤为缺失,显然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既定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发挥社会和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农村打造各种基础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使其能够真正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当中获益。
关键词: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公共服务
1.前言
为了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是整体创建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也投入了很大的资源去建设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还是暴露出了一些与经济建设不协调的现象,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向全面奔小康社会目标的前进步伐,需要创建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契合农村文化普及开展条件,能够提升整体农民的精神状态及素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本文将从文化视域为出点,探讨在农村当中,文化相关事业建设的现状,发展趋势,改革创新当中的抓手,根据我国农村文化普及的现状,提出一套可行的文化建设方案,供大家在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时参考。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中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概述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是整体的文化建设水平还是落后于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广大的农民群众对于提升自己整体的精神状况及素养的公共服务,表现出了极大的渴求,另一方面相关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导致了农村广大的农民群众虽然存在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但是却缺乏与之相应的能够提供精神文化服务的设施系统。同时,优质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精神文化服务,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整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尤其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及文化品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和责任感。通过社会主义高水平的文化平台建设,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地区传播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破除一些陈旧的思想理念,实现对于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的培养与提升;提高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效率以提升整体的农村经济建设;并且通过先进的思想理念传播,可以提升广大农村人口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整体提升农村人口的精神状态,最终为推动农村的深化改革提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
3.农村文化基础服务设施系统建设理念
3.1宏观建设方面
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和层面的一系列系统性工程。在开展相关建设工作时,要强调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村广大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强相应的文化公共服务社的建设,让富裕的农民在精神层面上面也丰富起来。通过相关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文化体系,让广大的农村居民群众,在素质提升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识,积极的向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靠拢,形成农村的经济与文化同步建设齐头并进的新型创新模式。
3.2微观创建方面:质与量齐头并进
在新型农村的公共服务创建过程当中,必须要重视质量和数量的同步进行,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整体良性发展的态势。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习惯差异较大,同时有着巨大的农村人口群体,各地区都有着具有自身特点的个性需求。在整体建设时,要依托各地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研究,提供精准、优质的相关文化精神服务。同时,为了确保各地区农村居民群众能够同步接受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服务,还需要在保证质的同时加快量的提升,通过打造一套专业的文化服务队伍和方法,推动整个文化建设服务项目能够良性的运转,最终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质量的全面提升和飞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
由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分步骤分批的将整体计划进行不断的细分,并做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来实现整体的规划。根据相关工作经验和实践结果,新农村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需要通过政府推广和农村自发文化社团建设两个阶段完成,如此既保证了政府能够在整个文化建设当中处于主导地位,确保整个文化建设不偏离党中央的既定方针,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农村群众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当中,通过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来完成这个建设工作,提升整体的建设效果。
4.1政府推广阶段
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我们政府应该对农村文化建设相关产业的政策进行梳理,并且介入省市乡村的多级联动模式,来推广整个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而言,要通过公共性的服务设施,例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场馆的建设投入,以推动区域内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升级,同时要借助于管辖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对于已经存在的优质的文化资源,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并且对于当地特色的文化设施要加以保护和修缮以及利用,既丰富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同时也让这些文化设施具有本地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为后面农村文化社团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2推动农村文化基础社团的建设
当然仅有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对于整个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需要农村群众自主的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来。而且由于有农村群众的参与,这种文化普及工作会显得更加接地气,更加的富有生活气息,能够提升和强化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来。具体来说,可以发动农民群众自行创办农村书屋,供广大村民进行图书阅览,建设农村的电影播放空间,以及文化表演类的空间来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并且积极的组织起农村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整个文化建设当中。这个过程当中,既能够提升整个农村的文化水平,又能够把握住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一套既贴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又具有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要求的优质的文化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村文化社团的建设能够为政府与农民之间缔造出沟通的纽带,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精神层面上理解党和国家的基本政策和方针,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参与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当中。通过社团的建设和组织活动,凝聚起民心,传递起民意,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
5.结束语
作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推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辅助工具。所以对于此项工作,各级政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倾斜,同时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群众的力量,通过群众自发的文化建设的热情,去完善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基层的落实工作。通过这种政府加群众社团的形式,能够让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基本方针和本地的文化特色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本地特色,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形式和文化产品。让相关的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的整体建设方针。
参考文献:
[1]张爽.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和视域[J]. 参花,2017(9).
[2]刘佳奇. 文化强国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 2017.
[3]杨金花.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分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2).
[4]赵丽敏.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才智,2019(12):214.
作者简介:王冀豫(1982-),男,河南郑州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项目类别:郑州市2019年度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编号:ZSLX2019963,项目名称:郑州市乡村空间建设的文化视阈研究。
论文作者:王冀豫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文化论文; 农村论文; 新农村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政府论文; 群众论文; 视域论文; 《建筑模拟》2019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