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华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妇产科 611530)
【中图分类号】R7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43-02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HIV感染引起T淋巴细胞损害,导致持续性免疫缺陷,多器官机会性感染及罕见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1]。目前尚无可治疗的药物和有效的疫苗预防。我国艾滋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女性艾滋病感染者人数迅速增加。女性艾滋病患者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妊娠和分娩等问题,她们的心理特征各有不同。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现就她们的心理特征做出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HIV病毒感染孕产妇51例,年龄在19~3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岁,孕周7+6周-40周。有20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病人来源于农村40例,市区11例。有吸毒史25例。文化程度为文盲30例,初中以上文化16例。
1.2 方法
对妊娠合并艾滋病患者在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进行一对一专科保密性咨询及健康教育,并发放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宣传资料,咨询、指导过程鼓励患者丈夫参与,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医疗护理措施,使每位患者都能正确予以对待。
1.3 妊娠结局
21例足月妊娠选择剖宫产,24例足月顺产(15例系院外分娩后转入我院),20例行人工流产。
2. 结果
大多数艾滋病感染孕产妇缺乏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怕病、怕死、怕子女无人照顾,对国家“四免一关怀” 政策不了解,对自己的疾病过于紧张、恐惧、忧虑。
2.1 怀疑否认期
患者一旦得知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表现为惊讶,否认,不能接受事实,怀疑医生诊断错误或检查错误,甚至反问医护人员“是不是弄错了”、“不可能得这种病”,并去不同医院就诊,要求确诊单位再次复核,希望误诊被证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情绪波动期
育龄妇女肩负繁育后代重任,整个家庭对她们寄予厚望,大多数患者度过了否认期,情绪波动很大,常会怨恨自己或丈夫,表现为猜疑、愤怒、恐惧、焦虑、委屈、烦躁不安及悲观失望的情绪,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社会、家庭的压力,害怕从此受社会、家庭歧视,遭人唾弃,害怕离婚、失去丈夫、孩子和家庭,另一方面,担心治疗效果及预后对孩子将来健康的影响,而产生自责的心理,这些情绪都会消耗战胜疾病与对待正常生活的信心。同时,患者强烈渴望得到丈夫及家人的支持。
2.3 合作协议期
患者情绪波动一段时间后渐渐稳定下来,转入合作协议期,心理状态显得安祥、友善、沉默不语。此时已能同医务人员理性地探讨疾病、选择妊娠结局,并希望医务人员能替她保密。选择继续妊娠者,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母婴阻断方法,能生个健康宝宝,并得到周到的治疗和护理。
2.4 悲伤忧郁期
在患者结束妊娠,回归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悲伤忧郁心情尤为突出。由于公众及部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够,艾滋病常被误与私生活不检点、吸毒等相联系,社会宣传多强调其不可治愈,因而大多数人对患者持鄙视态度,并产生歧视和排斥心理,故意疏远。且部分患者丈夫态度冷漠,患者从此会认为朋友及家人将以异样的目光看待自己,会减少社会交往、闭门不出,失去朋友及家庭温暖,以致于心情抑郁、性格孤僻,不会主动与别人打招呼,躲避医护人员的随访管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3. 讨论
目前我国艾滋病正处于快速增长期[2],女性艾滋病患者妊娠的个案逐年增多,面对艾滋病孕妇复杂的心理变化,需制定相应的对策及措施,顺利渡过妊娠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减少艾滋病母婴传播、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3.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疾病治疗的前提,能有效降低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的发生。医护人员要充分理解患者遭受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创伤,态度应和蔼可亲、积极乐观,让患者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独的或得不到帮助的,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和担心[3],让患者感到安全,认为医护人员可信、可亲,能积极、主动参与治疗。另外,需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充分保护患者的隐私,使患者能放心诉说病情,倾诉苦闷的心情。
3.2 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
患者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来源于疾病本身,另一方面来源于家属的态度,尤其是丈夫。能正确面对疾病,情绪稳定的患者大多系家属能理解、支持。所以,在患者就诊期间,医务人员需做好家属,尤其是丈夫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以及对艾滋病预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指导合理的防护,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对患者的歧视态度,从而关心体贴患者,为患者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3.3提供正确的孕期指导及安全、适宜的医疗技术
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艾滋病知识宣教,并对妊娠合并艾滋病的特殊性、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分娩干预及产后治疗进行详细讲解,宣传国家关怀政策,针对各个患者家庭、社会差异性,详细探讨妊娠结局,并给与患者及家属充分考虑的时间,正确选择妊娠结局。对选择终止妊娠及不宜妊娠者,提供安全的药物流产、人工流产、中孕引产技术服务。对选择继续妊娠者,完善基线检查,制定优选母婴阻断方案,指导规范服药、定期随访、产检。接近预产期时与患者及家属商讨分娩方案,做好产程干预,降低产时母婴传播几率。指导分娩后新生儿及产妇服药、护理,出院后转介至当地疾控中心。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1.
[2]邓艳,吕慧清.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访谈及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2010.11(23):11.
[3]张福杰.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2.
论文作者:唐利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患者论文; 艾滋病论文; 母婴论文; 心理论文; 家属论文; 艾滋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