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改制才有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才有论文,竞争力论文,国有企业改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对待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有两种态度是不可取的:一种是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当作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石、标志,认为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改革;另一种是断定国有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主张国有企业完全从市场竞争领域退出。因为这样的观点和主张不符合我们党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党和政府一贯提倡全面坚持国家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经济发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国有企业要加快改革步伐,提高市场竞争力;国家和社会要重视和发挥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就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问题作一点初步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国有企业注定没有竞争力吗
讨论国有企业的问题,首先对国有企业的概念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我看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仅仅指国有独资企业,更不是指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办法,由政府及其部门直接管辖的那种“国企”;而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以后,国有资本在企业资本构成中仍占支配地位的现代企业。
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有一个理论假设:私有制最有效率。对此我并不认同。因为这种理论假设既没有充分的说服力,也不符合事实。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1998-2006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从23.8万户减少到12.7万户,减少了46.6%;实现利润却由213.7亿元增加到9682亿元,增加了44倍。1998-2005年,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26.7万亿元,增长了70%;国有资产总量从4.8万亿元增加到8.5万亿元,增加了77%。国有企业在军工、石油石化、电力、冶金、电信、民航、海运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继续保持支配或重要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2006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内地企业19户全部是国有企业。其中宝钢集团成为我国竞争性行业和制造业中第一家连续三年入围的企业。
最近我在杭州和无锡两市考察了两家国有企业。浙江省物产集团是一家身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和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的国有流通企业。他们以开放的胸襟面对国内外的竞争者,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步伐,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与上游生产商、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结成战略联盟。他们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大批量进货的规模效益,赢得了价格优势,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还进入了跨国企业的国际销售网络,目前已经成为资产总额超百亿的国有大型物资流通企业。1996-2006年该集团年销售额从185.8亿元增加到589.8亿元,增长了2.1倍;进出口额从1.6亿美元增加到11.18亿美元,增长了5.9倍;实现利税从9083万元增加到10.86亿元,增长了11倍。中国储运总公司无锡公司是国资委直辖诚通集团的三级公司,在我国仓储物流企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多年来他们紧紧把握自己的核心能力,立足于满足区域物流需求,并选择横向拓展、纵向服务的路子,形成了以仓储业务为基础,货运代理、配送、剪切加工等配套服务的现代物流运营模式。1996-2006年该公司年主营业务收入从8141.67万元增加到4.86亿元,增长了5倍;实现利税从415.24万元增加到2908.29万元,增长了6倍;所有者权益从1242.68万元增加到4395.33万元,增长了2倍。像这样的国有企业还为数不少。断定国有企业必然低效率是否完全忽略了这些优势企业的存在呢?
国际的经验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新加坡是世界上国有企业效益最好的国家。1989年国立新加坡大学3位经济学家曾对全国500家最大的企业(包括国有和私有)进行了调查,发现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本地私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分别为28.8%、7.3%和2%。国有企业的效益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在法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都有国有企业经营成功的范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既存在失败的国有企业,也存在成功的国有企业。同样,既存在失败的私有企业,也存在成功的私有企业。
事实证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其产权所有制并没有必然联系。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运作机制和企业家的素质才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这些关键性的因素上,我国的国有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较深;非国有企业则带有小农经济的深刻烙印,有的在代际轮替时还继续沿用“世袭制”,带有明显的封建性。我国的国有和非国有企业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都相距甚远。这也正是我国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在我国,除个别特例外,就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看,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有什么理由说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注定没有市场竞争力呢?
国有企业改制才有竞争力
应当承认,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型的国有企业确实是低效率,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为了保证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在与非国有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传统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革。
首先必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传统体制下,党和政府把国有企业看作是自己的附属物,甚至根本不把企业看作经济组织,而当作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基础。最突出的是在企业干部任用制度上,不顾企业工作的特点完全用党政干部的标准来选拔、任用企业领导干部,或者完全按照上级领导者的好恶来选拔干部,即所谓“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样产生的企业领导干部,根本不具备企业家的素质,没有管理好企业的本领,他们的心思也不在管好企业上。这种弊端的影响至今犹在。直到现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干部主要精力根本不放在企业经营管理上,而是放在两件事情上:一是“邀宠”,即如何博取上级领导的赏识和重用;二是“免责”,即一旦企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怎样逃避自己的责任。企业领导干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他们领导下的国有企业还怎么能有市场竞争力?不能把优秀的、富有经营管理才干的人推上领导岗位,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最深层症结。也可以说,传统国企效率低下,领导部门要负相当的责任。国有企业的改制,首先应从国企高层经营管理干部的产生机制改起。
其次,必须解除计划经济体制强加给国有企业的沉重包袱。较长时间里困扰国有企业的重点、难点问题,比如债务负担过重、富余人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都不是企业本身造成的,而是计划经济体制加在企业身上的枷锁。我国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虽然这些企业的资本投入是国拨资金,但长期以来国家对它们采取把利润全部拿走的“榨干”政策,致使这样一批老的国有企业中绝大多数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得有些破败。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立起来的。这些企业一诞生享受的就是“拨改贷”政策,国家对他们根本没有资本性的投入,企业的全部资产都是靠信贷资金累积起来的,形成的资产还属于国有资产。这样的资本结构和产权归属关系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极不合理的资本结构造成的先天不足,带来这一部分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沉重,企业的利润根本不够偿还贷款利息,面对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就成了它们难以摆脱的命运。当企业债务已经累积到不堪重负的情况下,采取“贷改股”的措施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资本市场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才能获得解决。富余人员更是当时国家的就业政策带来的后果。企业办社会是当时农民出身的领导者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指导思想办工业而形成的,把企业都办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小社会。这是小农经济思想留给我国国有企业的后遗症。
诸如此类对市场竞争力的制约因素,都不是国有企业注定要有的挣不脱的“紧箍咒”,而是计划经济带给国有企业的负担。政府对企业、上级企业对下级企业统得过死的管理方法,都不是国有企业不可剥离的包袱。大量事实说明,改制是国有企业的必由之路。按照党和国家提出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改制,国有企业就可以重新焕发生机;固守陈规,拒绝改制,国有企业只有死路一条。什么叫国企改制?改制就是要让过时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退出国企,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国企都改成私企。我主张把一部分优质资产比较多的大型国企改造成为资产经营公司,对其二级三级公司大幅度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造,基本不搞或少搞国有独资,甚至不搞少搞国资绝对控股,这样才有利于摆脱计划经济的羁绊。还要逐步探索科学合理的对国企经营管理骨干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将他们的党性、良心、责任心与个人切身利益统一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要国有企业彻底挣脱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束缚,摆脱外部环境强加给它的弊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一样成为平等竞争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照样能增强活力,具有市场竞争力。
用新观念看待国有企业竞争力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国有经济应当退出市场竞争领域。我认为这只是某些人士个人的看法和主张,并不符合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和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讲了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和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的政策以后,明确指出:“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这里讲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就是市场竞争领域。中央的精神和政策很清楚,在市场竞争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而非主动退出。实际上,自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以来,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国有经济中的劣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劣势企业,已经被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在市场竞争中稳立潮头、发展壮大的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实力较强、机制较活的优势企业。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将近三十年,我国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非国有企业也不像改革开放初期那样的弱小状态。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需要用新的观念来考量国有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经过放权让利、承包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大阶段的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市场营销战略策略与艺术都更加成熟和接近市场经济的需要。非国有企业也今非昔比。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关系,再也不是你死我活、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关系,而是一种“竞合”关系,即在竞争中相互融合、合作、和合互补、竞相发展的关系。以后企业的分类,重要的不是按国有与非国有等所有制关系来划分,而应该按照企业的经济实力、经营规模、现代化管理水平来区别。一般说来,无论国有与非国有,大的企业善于战略整合,中小企业长于战术灵活;大的企业善于经营大宗商品,中小企业长于经营小商品;大的企业活动空间在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在区域市场。现在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与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在市场竞争领域也不应该完全退出,而应该有进有退,宜进则进,宜退则退。进和退都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原则。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看其内部机制的灵活性、市场营销能力、聚集人才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在这些方面,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优势比较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国有企业经过改制以后,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也完全可能胜过非国有企业。其内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中原有那些决策链条长、人财物统得死等等弊端,没有什么东西是通过改制不可克服的。在市场营销方面,上述浙江省物产集团的金属公司,年销售各类钢材达到400多万吨。他们与我国几家重点钢铁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向生产厂家一次性付款20多亿元,从而在进货价格上获得了批量优惠。他们末梢分销商的最终销售价比普通经销商从生产企业拿到的进货价还要低。这样的国有企业怎么能够没有竞争力呢?在聚集人才上,近些年优势国有企业从各地人才市场上选聘职工也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他们聚集社会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一点也不比同类的非国有企业差。在科技开发方面,虽然近年来大型非国有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但国有大型企业所拥有的高级科技研究开发人才比非国有企业还是多得多。2004年仅中央国企所拥有的科技人才就达73.1万人,其中国家级科技人才6146人,两院院士179人。只要我国国企对于自身的科技研发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把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成果从以评奖为重点转向以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为重点,国有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还是非国有企业难以企及的。国有企业几十年来所积累起来的基础条件、社会商誉、人脉等综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多样经营规模、各色组织形态的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我国的企业多样化一点,国有的,非国有的,大型的,中型的,小型的,都各有其生存空间、发展余地,不是更好吗?人为地贬损国有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强制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竞争领域,于劳动者的就业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不利。在市场竞争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谁能发展谁发展,优胜劣汰。这才叫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没有市场竞争力、应当退出市场竞争领域的论调有多大的合理性?我表示怀疑。目前我国市场竞争行业国有资本的存量还相当大。就这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