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论文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论文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

李佳豪 郑 舟 苟 舒 川北医学院

摘要: 自外出务工潮以来,农村地区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留守学龄儿童随着年龄增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愈加严重,城乡教育差距的不断扩大,在留守经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经过同龄比较时,更加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本文从留守经历大学生初高中学业、家庭、社会等方面切入研究,旨在分析其心理问题成因及针对解决措施,以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

自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以来,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流向城市参与务工经商,走上逐渐富裕的道路,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迎来了农民进城务工高潮,许多农村家庭夫妇携手进城,追逐富裕梦想。在进城务工过程中,由于多数家庭夫妻共同外出,孩子难以伴随左右,尤其是学龄孩童在务工地入学难,不可避免的将孩子留在农村随爷爷奶奶或亲属生活,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和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给留守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影响,心理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甚者会直接影响其后续的学习、生活。

一、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负性情绪偏多,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长期的留守经历,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在面临困难和压力时难以寻求可以依靠的对象,长期进行自我发泄,郁积的问题日渐增多**,负性情绪也就随之产生。通过对有留守经历的300名大学生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主要集中表现为容易抑郁、焦虑、偏执,其中抑郁占比约11.2%,焦虑占比约29.7%,偏执占比约9.5%,以及自我否定、暴躁、攻击性等其他不良身心情绪。

心理韧性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在调研中发现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个别存在极限趋势,即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能够承受普通学生难以承担的心理压力与挫折,并能够迅速调整心态,重返正常学习生活。但大部分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韧性差,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情况,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稍经失败或压力,就不愿意深入尝试,存在逃避心理,而逃避最常见的方式主要寄托于网络与游戏,于其中寻找心理寄托,其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与游戏,导致学业塌方式下滑,甚者无法正常完成大学学业。

自我意识较强,自我评价不稳定。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在留守学习阶段更多的依靠自我约束,缺乏有效的心理倾诉环境或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自小与父母的疏离使感情观较为淡漠,难以产生真正的信赖心理。在自我评价方面,留守经历的学生忽高忽低,在面对成功时,容易将成功归功于自我努力,忽视外界助力,自我评价较高;在面临失败时,更多地是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尤其是在和他人竞争失败后,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导致了其自我评价的忽高忽低,难以真正自我认知和定位。

从近一两年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来看,3D打印技术将在新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并能大显身手。另外,随着3D打印技术相关标准的制定,3D打印产业也将日趋规模变大且趋于完善。未来,3D打印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社会诚信危机、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的今天,通过调解化解社会纠纷具有诸多优势和社会适应性。[9]法院调解因为既尊重当事人的自愿处分权,又赋予其合意结果与生效判决相当的效力,被视为三大调解当中的一种缓解司法压力、化解当事人矛盾的高效机制。要让法院调解的益处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理顺其运行的整体规则尤为重要,其中调解书再审的启动由于构成了调解程序和再审程序之间的桥梁,所以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而在法院调解属性的框架内进行分析,是目前未受足够重视但是将来不能回避的任务。

社会历史现状造成的关键因素缺失。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学习是构成教育的最关键因素,而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缺失较为严重,社会教育与自我学习方面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与制约,往往效果欠佳,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政府暂时无力解决因流动人口剧增所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近年来各大中型城市虽然有专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学校,但因户籍、社保等现实原因,能够正常入学的学生微乎其微,同时在成本比较上,其略高昂的教育成本也让大多数务工人员望而却步,所以将孩子留在农村,由亲属代管仍然是主流。而亲属代管的学生在家庭亲情方面尤为缺失,亲属代管在孩子照顾方面更多的是满足孩子的温饱需求,无法提供相应的情感寄托与交流,学生的内在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或情感失利后,更倾向于隐藏自我或者寻求其他感情寄托,网络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

高校在心理普及教育与引导上的缺失。我国各层次的高校心理普及教育水平有高有低,在综合类或者有心理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因自身条件具有优势,虽然不能完全的实现心理问题无忧,但能做到基本的普及教育与心理健康筛查,在新生入校教育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众多的专科院校和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如理工、农院校,尤其是地处二级城市高校,既缺乏相应师资力量,也缺乏相关资源,无法实现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在心理健康筛查上往往也流于形式,难以全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阶段,部分高校也缺乏对学生的正向引导和挫折教育,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大学前所接受的更多的是文化基础教育,才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基本没有,而现今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引导,留守经历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又是最为短缺,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自我期待很高,很希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展示舞台,如果没有针对性的个性指导、正向的引导,帮助他们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往往在入学后容易遭遇挫折,进而影响其发展。

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探析

1.2.2 术中骨折牵引器的安装 采用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及腘窝垫软垫使膝关节屈曲约20°位,麻醉好后消毒铺巾,标示出膝关节内外侧关节间隙,徒手牵引保持患肢力线良好后(徒手牵引尽可能纠正旋转及成角移位),分别于股骨近段股骨粗隆处及胫骨结节下后2 cm,由外向内平行于膝关节面各打入一枚牵引钉,胫骨结节处牵引钉注意远离腓总神经,两枚牵引钉均垂直于下肢力线并基本保持平行,以减少反向牵引后下肢力线的不良改变,使能纠正旋转及内翻或外翻移位,继续维持良好力线下安装连接杆并适当向远侧牵引胫骨结节部,形成双反牵引。

社交困难,难以融入大学朋友圈,容易产生自闭。留守经历的学生在社交与情感方面缺乏主动性,既渴望融入身边的同学圈,展示自己的风采,但又不愿主动尝试交流沟通,往往被动期待被纳入,在给自己造成情感心理困扰的同时,也容易给身边的同学造成压力,尤其是某次主动尝试融入失败后,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对他人的排斥。在社交方面,他们具有一定的自闭性,缺乏沟通交际技巧,难以融入大学的社交圈,对社交有一定的恐惧。

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途径探析

政府要适时介入留守问题,提升社会关注度,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大学生心理问题。如上文言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城市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无法实现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全覆盖,各大中型城市应当注重其教育资源的分配,在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区域要优秀配置教育资源,首先解决有无问题,再逐步提升其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在学生学籍上面也应当适时调整,现目前的高考政策依然是户籍地参加高考,这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无法在务工地接受高中教育,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异地高考学籍难题,在保证教育公平性的基础上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一定的倾斜,如学籍学龄等方面予以要求。在社会关注方面,应当广泛呼吁更多的社会团体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之中,通过正向引导、积极教育等方式,树立优秀的学习榜样,避免因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的学生走向迷途。

高校要注重资源配置和正向引导。在资源配置上,各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教育主管单位要求配置心理咨询机构、平台与师资,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从班级——院系——学校三个层次全面关注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入学阶段,高校应当完成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开设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使他们能够正视自身问题。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高校应当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档案与追踪机制,避免因工作人员流动造成问题滞留,适时给予学生支持与辅导。最后,高校应当更多的给予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实践锻炼机会,丰富校内社团活动,在寒暑假有计划、成规模的开展实践锻炼活动,号召学生广泛、积极参与,锻炼他们的沟通交际能力。

在学生自我层面,要加强家校共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和发展机制。在学生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后,学生基本成年,具有完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高校的寒暑假阶段,学生也能够实现与父母的团聚,在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教育中,更需要家校的协同合作,共同实现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家庭方面更多的给予亲情关爱,学校方面给予更多的积极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学习生活奋斗目标,引导他们正确的给予自我定位、自我评价,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向更高的奋斗目标努力,逐步增强自尊与自信,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与愉悦,感受成长的乐趣,培养其良好、积极的学习生活心态。

参考文献:

[1]余霞,冯跃芳.“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研究[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7,29(6).

[2]杨琳,吴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5(9).

[3]柯海娥,杜高鹏.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述评[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4).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30-0376-02

标签:;  ;  ;  

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