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成和获得人的潜力和素质的过程*_心理素质论文

关于生成和获得人的潜力和素质的过程*_心理素质论文

论人的潜能素质的生成获得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潜能论文,素质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是一切哲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人类的历史就是发挥潜能的历史”。〔1〕人总是一种在活动中存在自己的社会存在物。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历史也就是其潜能素质生成获得、并予以展示和实现的历史。因此,探讨人的潜能素质生成获得的规律,对于深化人的本质认识,提高人的主体能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人的潜能是指人的现实活动能力的潜在状态,是人能动地把握客观事物活动的内在根据。它作为人自身存在的潜在状态,又是对人未来发展存在的本质规定。人的能力是由人的各种素质来形成的。因此,人的潜能素质,就是指构成其潜能结构的要素或成份。

人的“素质”是一个复杂广泛的范畴。从目前理论界研究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的“素质”进行了不同的划分,诸如生理素质与心理素质,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一般素质与特殊素质、个体素质与社会素质、或者自然素质与社会素质等等。其中,对“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把诸如“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等等笼统地归纳在“社会素质”或“心理素质”中。如果说,把这些众多的社会性素质包括在“社会素质”还可以理解的话(因为它们的许多内容毕竟是在社会活动层面中生成的),那么,把这些纷繁复杂的众多素质简单笼统地包括在“心理素质”中就显得不够严谨了。

实际上,细查一下辞典关于“素质”的定义,也存在一些令人生疑之处,《辞海》对“素质”是这样规定的:“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生理系统方面的特点”。〔2 〕心理学也确是这样规定人的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3〕可见, 心理学讲的素质,实际上就是指人的生理素质。那么,“心理素质”呢?却没有明确的统一规定。也许正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把“心理素质”泛化和随意化的现象。问题很明显,我们面临的选择是“或修改现有的素质界说,或另换一个提法”。〔4〕限于篇幅,笔者不想就此展开, 而只能借此提出,从科学研究要求的确定性和严谨性来讲,很有必要克服那种把心理素质泛化,以此来取代或掩盖其它层面素质的倾向,对“心理素质”加以明确具体的深入的划分或规定。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心理素质正因为其十分广泛、十分丰富,所以还是有必要再划分为一些基本的部分”。〔5〕因此,我们认为, 可以把传统意义的广义“心理素质”范畴划分为两个具体的基本层次,即狭义的“心理素质”与“思维素质”。这种划分的根据在于,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是主体两个不同层面的精神活动状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侧重于内倾性的心理自我建构,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高级活动层面,侧重于外向性的对客体本质思维认识活动的包容和建构,二者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也不同(这一点将在下面讲到),此外,对科学研究对象层次进行深入具体明确的划分,也是保持科学研究的确定性、严谨性和精确性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我们研究的深入把握。因此,从广义的“心理素质”划分出狭义的“心理素质”(下同)和“思想素质”这两个层次,对于我们深入探讨人的潜能素质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依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理解,人的潜能作为人之能力的潜在状态,就由以下基本素质面所构成:

1.生理素质。这是指人的生理组织状况,特别是人脑神经系统结构状况。它具有生理解剖的特性。它可以通过人的生物基因的遗传方式而得以保持和延续。

2.心理素质。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借以展开的那些相对稳定的深层的心理基本品质之总和,诸如兴趣、情感、动机、气质、性格、意志等等。

3.思维素质。这是指展开思维认识活动所必须依赖的具有操作功能倾向的基质性的知识素质和思维能力素质,如思维发散力、思维分析与综合力和思维反思整合力等。

人的生理素质是人的潜能素质结构中的基本层次和物质载体,其自身优劣状况将制约着潜能素质整体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心理素质是人的潜能素质结构中的心理动力倾向层,它起着发动、激励和调控的功能来制约和影响潜能素质整体结构的活动状况。人的思维素质在潜能素质结构中,属于高级的智力构造性层面,具有思维认识构造功能。人的潜能素质这三个基本层次,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就形成了相互藕合的潜能整体功能结构状态。

人,作为一种存在,与动物的存在性是不同的。动物的存在是一种已特定化的存在。“动物的特定化就造成了动物的封闭性”、“与此相反,人是一个未特化的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6 〕这就是说,人本质上就是一种活动不居的存在,他在活动变化中存在自己、发展自己。人作为一种未特化的活动性的存在,就在于人的潜能素质结构是未特定化的开放性状态。这是我们探讨人的潜能素质生成与获得的逻辑基础。

首先,它表明了人的潜能素质结构作为活动变化的开放性存在,与动物的本能的存在是不同的。动物的本能是唯一通过自然遗传方式来获得的一种先天固定的自然规定性的存在,因而无法变化,无法超越其自身已特定化存在的限制。而人的潜能素质结构,则是一种开放性的非先验规定的活动性存在。荣格认为,“正是由于人背离了本能、与本能相对立,才导致了意识的产生”,而且,“我们被自然抛弃、驱赶到意识中。我们别无他路可走,我们被迫求助于意识的决定和解答”。〔7〕可见,人的潜能素质结构正因为不是先天固定的本能存在,才摆脱了被自然主宰的厄运,才别无选择,因而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活动状态,只有通过自身活动来确定自己,造就自己和发展自己。

其次,它实际上已规定了我们只有从人类自身活动中来探讨人的潜能素质生成与获得的逻辑根据。因为,人作为一种未特定化的活的开放性存在,既然无法获得外在先天固定的本能状态,就惟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来生成自己、改变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人的潜能素质就是通过人的自身活动来获得的。对之,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具体理解:

1.关于人的潜能生理素质层面的生成问题。无需置疑,人的潜能生理素质有其自然遗传的特性,并通过这种生物基因遗传方式而得以保持和延续。这是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而且也是主体潜能素质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才强调人的“优生”方式在人的潜能素质生成中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人的潜能生理素质这种遗传生成获得过程,必须加以正确理解。

人的生理素质遗传活动,并不是一个绝对外在的纯粹的自然过程。它必然渗透和溶合人的社会活动的文化因素。也就是说,人的生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必然受到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等功能制约和影响而导致其遗传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的变化即变异,从而与纯粹的自然属性区别开来,“已不是纯粹的自然,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8〕、即已经是“发生变化”了的人化的自然属性了。 因为,“人具有修正遗传或环境的能力”。〔9〕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类的全部历史“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10〕“在历史的漫长道路上,人的自然属性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愈来愈诉诸精神和文化的因素”。〔11〕因此,在人类潜能生理素质的生成过程中,“文化性与生物性是互动且互补的。”〔12〕它是一个自然遗传和社会活动相互渗透、共同变化的历史过程。这种生理素质作为历史活动成果的积淀,对于后代的人类个体来讲,可以说是一种具有一定程度的“先天性”的天赋,但对于人类自身来讲,却是自身历史活动的产物,并不具有绝对外在的纯自然的天赋性质。

因此,人的潜能生理素质的生成获得过程,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先天固定的生物遗传过程,而是一个生物遗传与后天活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变化生成发展的过程,生物遗传只是人的潜能生理素质生成获得的自然前提或基础,而在多大程度上(或可能上)生成、如何生成,则取决于人的自身社会活动机制。

2.关于人的潜能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的生成与获得问题。众所周知,这些素质属于人的社会性基本素质。不难理解,它们的生成与获得虽然以人的生理素质为物质基础或载体,但其生成变化则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活动所决定的。一方面,决定这些社会基本素质的体格和神经系统组织状况等生理素质基础,如前所述,是在人的社会活动锻炼中变化发展的,另一方面,这些社会性素质层面本身的内容会在人自身活动中直接受环境活动因素的制约而发生生成变化。如性格内向、反应迟钝的孤僻之人在健康活泼的社会活动环境中,通过锻炼会变得性情开朗,反应机敏起来。人的思维素质是在人的思维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得以生成、获得和完善发展的。

总言之,从总体上讲,人的潜能素质结构,就是由主体自身社会活动来生成获得的。主体自身的社会活动就是获得和提高自身潜能素质的唯一途径。

人是一种实践活动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并不来源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处于自身活动之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上述内容已表明,人的潜能素质作为人的内在本质的存在,既不是来自于人的活动之外某种先天神秘因素的外在赋予,也不是由于自身内在某种先天固定的本能因素纯自然的生成外化,而是直接依靠自身历史活动来生成获得的。人的潜能素质在人的自身活动中生成获得的过程,具有以下基本运动特征:

1.它的生成与获得是一个同化和顺应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所谓潜能素质生成获得运动的顺应,是指人的潜能素质结构在生成活动中,会按着外部社会活动环境的性质和变化状况来调整和变换自身素质结构,使自身更好地适应环境活动的变化发展。它体现了潜能素质生成变化由内向外的运动趋向。所谓潜能素质生成获得运动的同化,是指人的潜能素质结构在生成运动中,以自身素质结构为基础,去主动选择、接纳和吸收相应的外在活动因素,把外在的活动因素纳入到自身素质结构中,转化为自身素质结构的内容,从而使自身素质不断得以丰富、提高和发展。它体现了潜能素质生成运动中由外向内运动趋向。在人的潜能素质生成运动中,同化与顺应是相互依赖,辩证统一的,是同一生成运动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同化是顺应中的同化,顺应是同化中的顺应。

2.它的生成获得是一个受制于活动环境又超越活动环境的辩证统一过程。毫无疑问,人的潜能素质的生成变化必然受社会活动环境所制约,什么样的社会活动环境,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格素质。人是依据自身活动环境来塑造自己、改变自己的。但是,另一方面,人又可以超越环境、改变环境的。因为,人并不是消积被动的存在,而是具有能动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主体存在。人的潜能素质作为一种未特定化的开放性存在,并不是消积被动地服从活动环境,而是可以超越活动环境的。特别是人的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其本身就不是固定的特化封闭的实体性存在,它作为未特化的活动性的“虚”性状态,具有超越活动环境、自我充实的构造功能特性。诚如美国哲学家拉兹洛讲的“智力可以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一个有智慧的人,既可以思考过去的事情,又可以思考将来的事情,还可以思考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13〕因此,人的潜能素质在自身活动生成过程中,不仅受制于活动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可以超越活动环境、使自身素质得丰富发展。因而使人可以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提高素质、逆境成才。

3.它的生成获得是一个在对象化功能实现活动过程中不断得以建构完善的过程。人的潜能作为人的能力潜在状态,总是以自身功能的实现活动来展示自己存在的。潜能素质结构的功能实现,是一个由潜能向显能、由内在结构向外在功能转化或外化的过程。只有潜能的外化活动的现实过程才是确证自身存在的唯一途径和方式。所谓人的潜能的外化,就是指主体的潜能通过对象化的活动,将自身凝结到外部客体结构中,物化为客体的存在,改变客体原有状态,使之变成适应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因此,人的潜能结构的功能对象化活动,本质上是一个体现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过程。只有这种功能对象化活动,才能真正确证和展示潜能自身的存在。不仅如此,潜能结构功能对象化实现活动,还是人的潜能素质获得生成、补充、提高和完善的过程。这是因为,在对象化活动中,潜能素质结构释放功能的同时,又以开放性态势主动选择、接纳和吸收外部活动因素,从而获得和生成新的素质养料,不断补充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这就形成了潜能素质结构在新的基础上建构过程。因此,人的潜能素质结构的生成获得过程与其功能对象化或外化活动是同步进行的,是同一活动中两种双向性运动。也就是说,人的潜能素质就是在其潜能发挥的实际活动过程中获得生成、丰富和发展的。人是在活动中增强活动能力的。或者说,人总是在活动存在中存在自己、生成自己、展示自己和发展自己的。人的潜能素质结构这种在潜能对象化或外化活动过程中获得生成自己的运动特点,也表明了它作为潜能素质的生成获得与功能对象化相统一的整体运动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消耗与补充、付出与获得相辩证统一的运动过程。

4.它的生成获得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自觉内化活动过程。潜能素质结构并不是主体的表层结构,而是内在的深层结构。因此,它不可能在外部活动作用下直接地简单地生成于表层结构,也不可能由外在活动因素简单地移植于主体的内在深层结构。因此,这里必然存在一个由外在活动因素如何被主体内在潜能素质基本结构所认同、所接纳、所同化而转化为与之同质相溶的因素,使其被纳入到潜能素质结构中去的“内化”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向内转化的潜能素质自我修养生成过程。我国古代哲学家历来就重视主体的自我修养的“内化”活动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功能,认为它是完善人格,提高内在素质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讲,只有那些本质的、与潜能素质基本结构相适应的部分外在活动因素才能被认同、被转化、渗透到潜能结构中,内化为潜能素质新内容。因此,在社会活动环境作用下,外在的活动因素能否被转化为主体的潜能素质,还取决于主体自身修养活动的内化机制。在同一社会教育活动环境中,即便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一样,而各人的潜能素质形成的结果却有较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各人的自我修养的内化活动过程是不一样的。

上述关于人的潜能素质在人的自身社会活动中生成获得的运动特点,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反映了在同一活动中,活动环境与主体内在潜能素质结构这二者辩证关系的内容。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活动环境是人的潜能发挥的结果。如马克思所说:“正像社会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14〕、“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5〕,或者说,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的产物,而“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在马克思看来,如果说改变了的人是改变了的环境的产物的话,那么,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而这种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16〕因此,从根本上讲,人的潜能素质的生成获得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人就是通过自身实践活动来设定自己、创造自己的。“而人作为活动的实践的存在物,永远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17〕人永远不会满足已获得的规定性。人的潜能素质结构作为一种未特化的存在,将永远伴随着人类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同时又成为自身实践活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 本文属作者参加的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课题《人学研究》成果内容之一。)

收稿日期:1997年5月19日

注释:

〔1〕[美]奥托:《人的潜能》,世界图书出版公司,88年版第8页。

〔2〕参见《辞海》,1989年缩印本,第1378页。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师大出版社,89年版,第650页。

〔4〕〔5〕张楚廷:《素质:人的内在之物》,《湖南师大学报》,96年第4期第77页和第80页。

〔6〕〔11〕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第61页、187页。

〔7〕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第50页。

〔8〕〔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2页、第42卷第121页。

〔9〕〔12〕詹姆斯:《强者的诞生》,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第2页。

〔10〕〔15〕〔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8、92、59页

〔13〕[美]拉兹洛:《用系统论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17〕夏甄陶:《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哲学研究》1996年第1期。

标签:;  ;  

关于生成和获得人的潜力和素质的过程*_心理素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