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病房 212002
【摘 要】目的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30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流程,收录其临床资料及急诊护理记录信息作为对照组,2015年2月至5月30例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采用优化后急诊护理流程,通过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对实施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预检分诊到急诊抢救室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医嘱下达到进行治疗时间、急诊抢救室停留时间对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落实,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缩短PCI前各环节时间,规范护理工作行为,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流程管理;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
急性心肌梗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而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急诊常见病,病情危急凶险,病死率高达70~85%,需要及时有效救治[1]。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影响梗死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液灌流。美国ACC/AHA指南要求,急性STEMI再灌注的理想时间窗应为发病后2h内,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不超过90分钟,并以此作为质量控制标准。国内多家医院开设了绿色通道,但效果并不理想。救治时间院前延迟包括患者自身就医延迟和急救转运延迟。院内延迟主要是分诊、检查、会诊到获得确定性治疗时间的延迟[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护理配合也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抢救效果。为提高抢救效率,减少诊断、治疗、护理、转运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时间,基于我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基础上,结合科室现状及既往急救的护理经验,针对性的制订了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护理流程并进行了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标准:① 在本院急诊确诊,均符合ST段抬高型AMI 诊断标准者。② 在本院行急诊溶栓或 PCI 术者。选择2015年2月至5月符合标准的30例患者为观察组,另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相同标准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78岁,平均(57.2±9.4)岁,急性下壁心梗11例,急性前间壁心梗9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5例,下侧壁心梗3例,后壁心梗2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7-76岁,平均(58.5±8.9)岁,急性下壁心梗9例,急性前间壁心梗7例,急性广泛前壁心梗6例,下侧壁心梗5例,后壁心梗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梗死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急救护理流程。胸痛患者就诊或由院前急救中心接回患者,接诊护士通知医生,及时根据病情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采血、通知心电图室进行心电图检查,遵医嘱用药,通知会诊,确诊联系心导管室。要求护士尽快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及文件书写,各环节无明确具体要求。
1.2.2 观察组:采用优化后急诊护理流程对患者实施急救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2.1 院前抢救与转运流程 院前急救中心接诊胸痛患者时电话与急诊抢救中心联系,及时在救护车上行心电图检查,通过信息平台发送,急诊及心内科医生确诊指导用药、吸氧、采血等,同时通知PCI医护人员做好手术准备。外院已明确STEMI患者转入我院,由外院将患者心电图等通过信息平台发送急诊及心内科医生启动导管室,患者到达绕行急诊,直接至导管室行PCI。
1.2.2.2 急诊院内接诊急救流程
1.2.2.2 .1急性胸痛患者快速预检分诊流程 通过胸痛患者问诊8句话,规范快速识别胸痛高危人群,在患者主诉胸痛后1~3min内完成问诊、分诊,高危患者及时进入抢救室救治。所有胸痛患者优先挂号、就诊。
1.2.2.2 .2 急诊救护流程 采取迅速有效的急救,采取“定位、定责、定时”模式,第一时间落实每一步流程,强调时效性[3]。落实护理组长负责责任制,明确定位及各组员职责,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定时”要求患者进入抢救室5分钟内护士完成吸氧、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18导联心电图;10分钟内完成系统挂号信息、腕带佩戴,左上肢静脉通路,以保证急救药物使用的及时性。同时医生完成心电图初诊;15分钟内采集心肌标志物、心肌酶学、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标本,科内快速心梗检测仪检测心梗敏感指标15分钟结果出与其他化验项目同步完成。遵医嘱给予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等药物口服,进行抗凝治疗。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心内科会诊;25分钟内完成急诊护理记录,密切观察病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h内,常易出现各种致命性心律失常,护士应高度警惕。医生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确定行PCI治疗或溶栓治疗,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30分钟入院手续,与导管室完成转运前确认。
1.2.2.3 急诊院内转运流程 转运易导致危重患者出现各类风险事件,可影响诊疗、还可能增加并发症和病死率[4]。为保证转运安全规范了转运前病情评估及风险评估,抢救药品、监护仪、除颤仪、简易呼吸气囊、氧气、护理记录、病历等准备要求。建立电话沟通制度,事先与导管室联系,做好接诊前准备。危重病人由医生、护士共同护送,途中密切观察。到达导管室与介入护士详细交接病情、用药、护理记录等。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入院预检分诊到急诊抢救室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医嘱下达到进行治疗时间;急诊抢救室停留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和x2进行比较,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各项指标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入院预检分诊到急诊抢救室时间;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医嘱下达到进行治疗时间;急诊抢救室停留时间较对照组低,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各项指标比较( ±s)
3 讨论
优化护理流程减少了护士能力的差异性,分工明确,为患者同质化护理提供保障。急诊大多采取分组护理责任制,护理组长及其组员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危重患者护理中护理决策主次不明确。通过优化护理流程使责任组长及其组员明确各人分工,对其各时段工作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优化护理流程后使护士在救治护理过程更加合理、有序,做到无缝衔接,增加了抢救严谨性,促进了医护配合,规范了护理管理。
优化护理流程提高了病人及家属参与度,提高了病人满意度[5]。通过快速有效、责任制全程护理,使患者及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将优质护理服务落实于抢救患者。同时责任组长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了解病情信息,加强了患者配合度,为治疗方案快速决策提供了保障。
优化护理流程提高了急救护理的效率。急诊护士根据流程,加强与院前沟通,减少了准备时间,将急救措施前移,将被动救护变为主动,提供了有计划、有预见性、高效快捷的救护。通过流程的实施最大化缩短了急诊抢救室停留时间,加强了医护人员时间管控意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快进行PCI赢得了时间,早期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挽救更多心肌,使患者获益明显提高。
急诊PCI术是目前公认的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急诊PCI术相对而言手术时间紧迫,工作量大,病情危急,所以在工作中尤其要突出“快”,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流程的实施,明显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停留时间,规范了护理工作管理,提高了急救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李泽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229.
[2] 陈昊,刘坚,周民伟. 基于物联网的区域协同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网络体系建设[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7(22):805-808.
[3] 王曼,李蓉,辜丽梅.优化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5,19(8):9-11.
[4] 孙琳,韩小琴,狄开荣.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 (9):644
[5]胡丹.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对提高急诊冠脉介入术护理质量的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4,12 (12):1087-1090
论文作者:刘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流程论文; 时间论文; 胸痛论文; 心电图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