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反复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6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坚持、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认真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理论指导,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世纪新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括起来,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一)主线: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致力于探讨的根本问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其他问题都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的。
1.邓小平的政治交代。党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没有这样的进步,就不会有这20多年党的事业的巨大发展。但是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推进,在新旧体制、新旧观念的激烈冲撞中,党在自身建设问题上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而且层出不穷。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中提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4页。)在南方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这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交代。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这些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中共三代领导人对党建理论的战略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发展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1)毛泽东开创了党的建设“伟大的工程”。“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邓小平语)。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在毛泽东建党思想指导下巩固和发展起来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同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的实践,独创性地解决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特殊矛盾和复杂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建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并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度里,成功地建设起一支团结统一、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世界政治史上罕见的壮举,毛泽东称之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2)邓小平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毛泽东建党思想发展得最为完备的是邓小平同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抓党的建设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扭转了“左”的错误,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本来面目,并根据新的任务和实践,提出和论证了党的建设中的许多新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党建理论中最富有时代特色的观点,构筑起崭新的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体系。
(3)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注: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形势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表现为“稳定”、“强势”的情况下,能否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思考的核心问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要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任务,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那么,怎样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呢?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思考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推进和实现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其主要内容有: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要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要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三讲”教育,坚持不懈地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不断巩固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能只看它的阶级成分;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加需要弘扬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保证。
(二)核心:“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注:2000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三个代表”科学论断,把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总结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于执政党来说,“三个代表”是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条件。一个政党能够执政,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它能够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的拥护,能够带领一个国家按照时代进步的潮流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执政党必须特别重视“三个代表”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的。它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承担者工人阶级,思想基础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根本宗旨是最得人心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归根到底,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三个代表”。看一个党的先进性,主要的不是看它的声明,而是看它的行动。这也就决定了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在党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代表”二字,在于党能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无论是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先进的文化,还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对于政党来讲,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就要自觉地、主动地去代表它们。
江泽民在“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注:2002年6月1日《人民日报》。)贯彻好“三个代表”要求,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党就必然要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快速发展,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尚不发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党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个精髓,集中力量解决好关系经济建设和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加强环境生态保护和建设;注重地区、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实践的结晶、时代的精华。对理论而言,是伟大的创新;对实践而言,是伟大的纲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我们衡量和检验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思想指导和认识武器;是指导我们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和工作依据。“三个代表”的实践意义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支柱理论。
江泽民同志在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方面的三个重要思想,在整个理论体系中有特殊意义,构成其思想体系的支柱理论。
1.对执政方式的崭新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治国方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的政治宣言,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社会主义国家权力运行方式的创新,也是法律制度的创新。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注:2001年1月10日《人民日报》。)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注:2001年1月10日《人民日报》。)江泽民同志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且强调二者的结合,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贡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的结合,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突破: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重新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14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突破,解决了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怎么界定的问题以及劳动财富的性质问题;带来了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的新变化,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构成问题;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学说中的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了党的群众基础;对我们认识和驾驭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大有裨益;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奠定了坚定的理论基础,使大家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总之,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突破表明,我们党在认识和驾驭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方面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宝库,为我们解决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内涵的新拓展: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江泽民同志针对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新形势,在1995年5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自此,江泽民同志不断地重申、强化、丰富和完善了关于创新的思想,并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的创新纲领、战略和方法。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页。)也就是说创新是全方位、整体化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以思想观念创新为先导,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和加速技术创新,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才能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核心动力。早在1984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曾指出:“改革,现代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这就是说,通过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改革,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思想道德的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合力论”进一步发扬光大。他说:“进一步弘扬我们民族的伟大创新精神,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页。)
(四)对邓小平理论的全面展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揽全局,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党和国家的指导地位,并且始终不渝地加以坚持、丰富和发展,创造了许多新鲜的经验。这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1.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政治动荡、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坚持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刻,系统梳理和概括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确立了这一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刻,鲜明地高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确定了面向新世纪的前进方向。
2.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庄严宣告:“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311页。)自十四大,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党中央在党和国家工作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重大方针和指导原则,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了一系列重大工作。其中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从而实际上使邓小平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首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不断推动改革的深化。其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战略。党中央全面实施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小康社会。根据邓小平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鲜明地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及时提出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严峻的亚洲金融危机面前,沉着应付,化险为夷。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果断地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趋利避害,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进程,使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面向新世纪,进一步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的战略。所有这些战略,都表明了我们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认识越来越深入。其三,总揽大局,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方针。1994年1月,党中央把“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后来这20字成为总揽全局的长期指导方针。党中央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一再强调要处理好三者关系,善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二个重大关系,深化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根据邓小平关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党中央充分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思想。其四,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其五,江泽民同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新颖大胆的见解和论断。例如,提出了关于当今历史时代的新发展、新变化问题;关于是否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对于共产党来说不仅是迫切的经济问题,也是生死攸关的政治问题;关于“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关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问题;关于要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深刻理解“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问题;关于实事求是地分析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问题;关于需要吸收和团结全社会各个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问题;关于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问题;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思想,等等,无一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江泽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点,又是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懈努力的结果。
标签:党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江泽民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人民日报论文; 邓小平论文; 进步主义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