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与封检制度
李 超
(西安博物院)
关键词: 封检,封泥,缠束材料,制度
摘要: 所谓封检制度,就是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束,在外附“检”,以特殊材料捆扎,并在检绳上摁压泥团后加盖印章,以开展文书传递工作所形成的规则。虽然此制度没有明确记载,但作者通过对现有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的梳理,却能透露出封检的制度成因。
20世纪秦简和封泥相继出土以来,有关简牍和封泥的专门研究层出不穷,简牍和封泥两种物质之间有何关系,却鲜有论及。简牍作为文字载体,似乎无法直接与封泥产生关系,但作为官方文书,需要在上下级之间传递讯息,则与封泥密不可分,而连接简牍与封泥的媒介,就是“检”,2002年湘西里耶秦简有实物出土。
秦封泥自1996年被发现以来,数量已蔚为大观。《秦封泥汇考》收录封泥1637品,均为西安市北郊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1]。《秦封泥集》收录秦封泥近1500品,记录了1200余品的背面痕迹[2]。2000年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家巷一处秦遗址出土325枚秦封泥,有100多种[3]。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有600枚封泥[4]。秦封泥的出土数量已近3000枚,300多种,有少量已流散至日本、澳门,也有少量伪作流传[5]。虽然秦封泥的出土数量较大,但是由于重复及残损,品类相对较少。西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简称“含博”)藏秦封泥近700枚,品类200余种[6]。西安博物院(简称“西博”)藏相家巷封泥30余枚。笔者拟以两馆所藏秦封泥和2002年出土里耶秦简为研究对象,对封检和封泥进行梳理,试论文书简册书写完毕及传递过程所形成的规则—封检制度。
表10“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列方差齐次性检验结果:F值为0.4781,显著性概率为0.5050,大于0.05,因此两组方差不显著。
一、封检形制
何为“检”?
由于前期的烤制使葡聚糖分子量下降,再加上冲食不能完全使内部的葡聚糖释放出来,即食燕麦片冲食的黏度不够大,但如果多泡一会儿,黏度就会逐渐上升。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云“《说文》(六):‘检,书署也。’此为‘检’字之本义,其所用书署之物,因亦谓之检。”[7]
既然检为书署之物,何为“署”?《释名汇校》:“书文书检曰署。署,予也,题所予者官号也。”[8]署为所书文字、题写收受人官号的检,则检与署为一物,区别在于书文与否。《说文解字》:“署,部署也,有所网属。从网者声。徐锴曰:‘署,置之,言罗络之若罘网也。”[9]署为网罗之意,好比渔猎所用网一样。本意是同渔网功能相类,网罗鱼虾防止逃脱而言。《释名汇校》曰“检,禁也,禁闭诸物,使不得开露也”[10]。用于简册,则是简册卷束捆扎后,防止内容外露置检于外的防范措施。如此,无论是封检或是封署,都是以封检为前提,这是本文探讨封检的起因。检的形制,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有实物可参。《里耶秦简(壹)》前言:“检:大多数下端削尖。长八.〇至二三厘米。”[11]笔者依据《里耶秦简(壹)》8-1—8-2551对削尖“检”尺寸进行测量,统计如下(表一):
通过对《里耶秦简(壹)》中173枚封检进行测量,长度以8.5~22.6厘米为最多,约为秦0.36~0.97尺,宽度以0.9~2厘米最多,约为秦0.38~0.86寸,共158枚(其中大于一尺者仅三枚),占所统计全部封检的91.3%。文书的长度,胡平生有论,“与遣策制度相似,秦汉时期公私文书,不论竹、木简或木牍,长度大收获时多加储存。”[13]我们依此为基准,探讨秦的封检材料,是不会走弯路的。
《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指出:“检封于一牍为便,若牍至数枚或封之一简书卷册则殊有不便,如遇特殊事务还需施以重封,凡此种种,在检封之前要求先盛一木篋或书囊,秦汉文书制度对此有明确规定。”[14]作者举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髹漆木篋为例,其实不然,若是以马王堆髹漆木篋形式传递文书,在携带、传递方面的不便性显而易见,无疑不利于文书的上情下达。再者,用绳索捆绑木篋并在各面加盖封泥,无法体现封检作用而略显多余。最为重要的是,出土封泥背部的检痕明显,并伴有捆绑物遗留痕,而且里耶秦简有检的实物出土,并有封检的实用功能,则是对木篋装文书的直接反驳。封检使用材料可归纳如下:多为一秦汉尺,这似乎可以说明当时有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用简制度(西北边塞屯戍简牍略不足一尺与超过一尺者,应看做当时尺度与制作的误差)。”[12]如此看来,封检的尺寸小于文书尺寸无疑。
二、封检材料
封检所用的缠束材料,保留至今实物极少。20世纪70年代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司空》有直接的规定,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令县及都官取柳及木楘(柔)可用书者,方之以书;毋(无)方者乃用版。其县山之多茾者,以茾缠书;毋(无)茾者以蒲、蔺以枲萷之。各以其〈获〉时多积之。”其意为:“令县和都官用柳木或其他材质可以书写的木材,削成木方以供书写;没有木方的,可用木版。县中山上盛产菅草的,用菅缠束文书;没有菅草的,用蒲草、蔺草及麻封扎。这些东西都应在其
[15]赵振铎.集韵校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335.
表一
1.茾 《集韵校本》:“茾,秦茾,药艸”[15]《康熙字典》“茾,《类篇》:‘秦茾,药草’。”[16]
茾与荓字形相类,但应加以区别。《睡虎地秦简》释茾:“疑读为菅(jiān,尖),一种柔韧可制绳索的草。”[17]荓,据《集韵校本》:“荓,艸名。《说文》,‘马帚也。’[18]《本草纲目》:“蠡实……马蔺子、马帚、铁扫帚。时珍曰:‘《尔雅》云:荓音瓶,马帚也,此即荔草,谓其可为马刷,故名。今河南北人呼为铁扫帚是矣。《集解·别录》蠡实生河东川谷,五月采实,阴干。《颂曰》今陕西诸郡及鼎、沣州亦有之,近汴犹多。’”[19]由此可知,荓草、马帚、蠡实实为一物。但蠡实生于河东川谷,为河谷之地,非山上。且《植物名实图考·隰草类》云“铁扫帚生荒野中。就地丛生,一本二三十茎,苗高三四尺,叶似苜蓿叶而细长,又似细叶胡枝叶亦短小,开小百花,其叶味苦。”[20]《植物名实图考》将荓草归于隰草类,而未划入山草类,足见荓草的生长不可能为“县山”之地,与简文所说的“茾”不是一草。《尔雅注疏》:“荓,马帚似蓍可以为埽蔧。释曰荓草,似蓍者今俗谓蓍荓。”[21]证实生于山上的茾草与荓草非一物,字形稍有相同而已。
茾草与菅草
[21]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62.
茾草即不同于荓草、菅草,其生长地域为山上干旱地区。根据以上所载,仅为秦草一条,具体为何物,尚且不得而知。
2.蒲草 《说文解字》:“蒲,水艸也,可以作席”[25]。《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水草》:“香蒲,《唐本草》注云:‘此即甘蒲作荐者,春初生,用白为葅,亦堪蒸食。’山南名此蒲为香蒲,谓菖蒲为臭蒲。”[26]可见,蒲为水草,有香蒲、臭蒲之分。
黑龙江省地处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示范区,区位优势明显,哈尔滨新区的设立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混合式教学是先进教育理念、优质课程资源、有效教学策略及不同评价手段等四方面的融合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的专业教育领域之中,在引导学生建构新知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及氛围。
3.蔺 《植物名实图考·隰草》“(灯芯)草以为席,瓤以为炷,江西泽畔极多。”[27]《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生江南泽地,丛生……陕西亦有。”[28]“蔺”俗名为灯芯草,将其定为隰草类,即介于山草和水草之间的较为湿润的生长环境的草类。又名马莲草、马兰,至今包粽子仍沿用此材料。
4.枲 《说文解字》:“麻也,从木台声。”[29]据《说文通训定声》“麻无实者也,夏至开花,荣而不实,亦曰夏麻。(转注)为凡麻之大名。”[30]麻的种类很多,有“大麻”“苎麻”“苘麻”“亚麻”等。由于麻的韧性,曾作为织布的材料广泛应用于中古社会。《农书》《农桑辑要》等都有记述。
按照秦律,由于所处地域不同,干旱地区如果县中山上有茾草,其文书捆绑所用材料就用茾草,如果没有茾草的,则以蒲草、蔺草和枲。这些作物都应该在收获季节大量储存。由于南北方地域、环境差异,文书捆绑以当地出产的草类来决定。因此,律文规定了4种草类作为检署捆绑的材料,凡属此4种之一均可,又有较大的随意性,这是秦律规定中伸缩性较大的一条罢了。
三、封检制度
论述封检制度,需要将检的内容与封泥背部检痕宽度进行比照,才能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表二):
表二
以两馆所藏52枚封泥为对象,背部宽度为0.7~2厘米,与表一封检宽度栏所统计0.7~2.8厘米对比,封泥背部检痕的宽度基本含于所出土封检宽度范围内。但未发现宽度超出2厘米以上与封检相配合使用的封泥,难道是封检尺寸与封泥背部宽度无法吻合?其实不然,秦封泥如云阳丞印(图五)、谒者丞印(图六)等,背部齐平,仅有缠束材料痕迹,可见是封检过宽,泥摁于其上所造成,更说明封检与封泥的相互配合。两馆700余枚封泥中背部有封检尖部痕迹,则少之又少,如任城丞印(图七)、具园(图八)。其检痕宽度多集中在上述的范围中,检尖部斜长则在0.5~1.8厘米中,同样含于表一的范围内。封检尺寸小于文书尺寸,所以检的布置将会处于竹简文书的中间部位。两表对比,可以看出封检和封泥交互使用的应用规则。
首先,将简册书写完成后卷起,在简册外端置“检”。以封检为中心,分别在封检的首端和末端用捆绑材料缠绕。封印的加盖应为两枚印章,而且职位略有不同,为主管官员及发文机构印章。《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很多实例可以证明。《仓律》:“入禾仓,万石一积而比黎之为户。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而遗仓啬夫及离邑仓佐主禀者各一户以气(饩),自封印,皆辄出,余之索而更为发户。”[31]对于文书上报或者下达,需要两人相互配合,是秦代官吏相互监督的机制。
其次,在捆绑的检绳上置泥,形成检与泥相结合的封检。检绳上摁压泥团,非绝对的首端和末端,首端以下较多,大部分封泥背部仅有宽度即是证明;末端以上较多,末端削尖处较少,徐无丞印、任城丞印等封泥即是末端摁压的结果。捆绑材料缠绕为两圈或多圈,封泥背部有捆绑材料交叉缠绕的痕迹,由此判断。《秦汉封泥封检方式模拟实验》一文指出:“用马莲草将检捆在简牍上,拿适量泥按在检的上端或下端,再用搓成细绳状的马莲草勒进泥里围着简牍横向缠绕几圈捆绑,绑好打结。这样马莲草就埋在了泥里,目的是把泥固定在检上不致脱落。”[32]将捆绑材料勒入泥中,封泥两侧边沿必然会有捆绑材料的遗留,如若捆绑材料无法存留,也必然在两侧边沿留下缝隙痕迹。同时,将捆绑材料勒入泥中,在封泥背部就仅有封检的痕迹,而不会有捆绑材料的痕迹,但所有封泥背部的捆绑材料痕迹清晰可见,足见此法不通。
CGDPA数据是中国基于雨量计的日降水分析产品。该数据以中国大陆约2 40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站的日降水数据为基础,采用“基于气候背景场”的最优插值法制作格点化的日降水量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25°×0.25°(沈艳等,2010;Shen and Xiong,2015)。研究表明,CGDPA数据的精度较高,能够准确地捕捉并再现每一次降水过程,可用于定量分析天气实况、检验天气气候模式和评估卫星降水估计精度(沈艳等,2010;潘旸等,2012;Shen and Xiong,2015)。本文所用CGDPA数据由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免费提供(http://www.cma.gov.cn)。
图一 泰医右府
图二 寺工之印
图三 轵丞之印
图四 居室丞印
图五 云阳丞印
图六 谒者丞印
图七 任城丞印
图八 具园
最后,加盖官印。印章的加盖具有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违反。封检上部为级别较高的官印,下部为下属官印。从空间上看,印章与封检呈垂直状态,封泥处于封检及检绳之上。从静止状态看,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一致,呈平行关系;印面文字与与检绳方向相反,呈垂直关系。
文书传递非本文探讨重点,《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有关文书传递的相关规定,并在《张家山汉墓竹简·行书律》有所承袭,足见秦汉时期文书传递重要性。
四、公文简册开封处理
文书简册送达的后续处理,李均明认为:“封检是后来被削平或截断的”,这些残片有可能是从完整的封检上被砍削下来的。……所以封泥槽被砍削的可能性很大。”[33]文书拆封,只需要将捆绑材料切断即可将文书开拆,无需大费周折将封检和封泥进行破坏。况且,砍削封检,势必对文书有破坏的可能性,将官方文书置于如此境地,其可能性微乎其微。再者,从出土的封检来看,其形制大都是一端削尖另一方齐头的竹简,题署的文字也完整无误,根本不存在砍削的痕迹;最后,保存下来的封泥、出土的封检都基本完整,不存在破坏封检或封检题署的可能性。
如上,封检文书送达之后,由开拆人检查封检、封泥和捆绑材料的完整性。封检的完整,如同文书本身完整一样,受损坏的可能性较低。与检保持稳定性相对而言,封泥和捆绑材料则极容易损坏,如封泥脱落、束草断裂等情况,为了克服这些不定因素,封检文书的传递,需要在外部用软质材料包裹方能完成,这可能就是封泥匣产生的直接原因。
[27]同[20]:363-364.
五、封检相关余论
简册书写完毕,由哪个机构具体封检?陈治国据秦简认为:“‘里耶秦简16-3尉曹书二封,丞印。一封诣零阳。一封诣阳邑。九月己亥水下八,走印(?)以□。’……这支检上的‘尉曹’,指的是郡尉或县尉,是发送文书的机构。‘二封’,是说本次递送的文书的数目,其中一封送零阳,一封送昆阳邑。‘丞印’,是说封泥上印的是丞的印章。”[34]《里耶秦简(壹)》和《里耶秦简牍校释》中有很多与此相类的简文,如“尉曹书三封,令印,其一诣销,一丹阳,一□陵,廿八年九月庚子水下二刻,走禄以来。”[35]陈先生以简文的内容判断实物为“检”,里耶出检的特征极为不符。从内容来看,上级向下级送发文书,没有必要将收文机构一一罗列,让各收文机构周知。若作为封检,则为内容完全一致的三枚封检,书写时显得多余。后附“走禄以来”,记录送文书人的信息,标明文书发送的情况,无必要在封检上说明。具备了发送机构、文书发送份数及送文书人的信息内容的竹简,是信息记录,当作为档案留存的。同时,对简文内容进行核对,发现其断句同样有误。“三封”为现代表示数量和单位的词语,而“封”作为单位名词,在秦显然不对,而应该作为动词“封”,释为封缄之意。如上文所引“尉曹书”,表明是发送文书的机构,后附发送文书的份数,意义已经十分明了,无需将份数的单位表示出来。这在《里耶秦简》《里耶秦简牍校释》的文字中数量极大。试举:“……弩二百五十一。臂九十七。弦千八百一。”[36]“……木长柯一。盛钱木甲三。”[37]名词后附数量,并无数量的单位名词,这与“尉曹书”和“狱东曹书”完全一致,可以看出“三封”是不成立的。同时,里耶秦简中亦有“尉曹书二封,迁陵印,一封诣洞庭泰(太)守府,一封诣洞庭尉府。九月辛丑水下二刻,走□以来。”[38]等。此处的封也是作为动词,与诣连用。《释名汇校》:“诣,启也,以君语官司,所至诣也。”[39]所指是封护的文书送往目的地之意。因此应将上述断句为“封令印”或“封丞印”,标明各发文机构的文书拟定后,需要上报其上级机构核准,由两机构同时在“检”上加盖封泥,保证文书封缄完整性和相互监督职能,这应该是秦代封检制度的实质。同时印证了《睡虎地秦墓竹简·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40]此处“封印”之“封”字,亦标明其为动词封缄之意,以《金布律》简文为例,即是“封丞印”和“封令印”的意思,而绝无单位名词之意。将文书断句更正,对封检制度的揭示意义重大。
注释
[1]傅嘉仪.秦封泥汇考[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10.
[2]周晓陆,路东之.秦封泥集[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21.
[3]刘庆柱,李毓芳.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J].考古学报,2001(4).
[4]伏海翔.陕西新出土古代玺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4.
[5]王辉.秦封泥的发现及其研究[J].文物世界,2002(2).
[6]西安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于2009年开馆,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属同一机构两块牌子,2010年两馆场地分离,含博现藏有原书博绝大多数封泥。
[7]胡平生,马月华.简牍检署考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5.
[28]同[26]:478.
[19]陈贵廷,等.本草纲目金陵版点校本[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427-428.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58.
[10]同[8]:327.
[1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秦简(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2.
[12]胡平生.简牍制度新探[J].文物,2000(3).
[1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83-84.
就近几年硫化氢中毒事故时有发生的现状,各个油气生产单位现场都使用便携式检测仪检测硫化氢的存在及含量,对井口、压力容器、集输管线内的硫化氢定期检测,已成为日常工作。使用此装置配合硫化氢检测仪检测有毒有害气体,可以形成统一的操作方法,获取较为准确的测量值,为现场施工及井下作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同时有效保护了操作员工的生命安全,预防人员中毒伤亡事故的发生[5]。
[14]彭砺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55-56.
红河特大桥元阳侧主塔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施工,含护壁挖孔直径3.1m,桩长40m,属于大直径人工挖孔长桩,怎样确保安全、保证质量是施工的重难点。
[16]汉语大辞典编纂处.康熙字典[S].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997.
[17]同[13]:84.
[18]同[15]:514.
在国家确定的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内,根据《山东省水资源综合规划》、有关水量分配方案及各市实际用水情况,分解确定全省17市2015、2020、2030年分阶段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及各年度用水总量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市进一步分解到所辖县 (市、区)。取水审批机关审批的取水总量,不得超过本流域或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在审批的取水总量已达到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的流域和行政区域,不得再审批新增取水。
[20]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316.
《说文解字》“菅,茅也,从艸官声。”[22]《本草纲目·草部·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23]《广雅疏证》“又按《东门之池》释文云:‘茅已沤者为菅。’……《白华》箋云:‘人割白华于野,已沤之名之为菅,然则菅者,已沤之名,未沤则但名为茅也。’”[24]“沤”为长时间浸泡于水中。茾不可能为菅,首先,茅经过浸泡后称之为菅。因为其柔韧性增加,可以做成绳索,当指茎而言,对于叶,经过沤后恐怕已泡坏了。其次,秦律中是作为收货季节大量囤积,嫩绿的叶子肯定无法长期储藏,只有将其脱水晒干后方能保存,而经过浸泡的白茅(为菅)与脱水正相反,根本无法满足大量囤积的可能。
此刻,年迈的天葬师就跪坐在山顶的高处,闭着眼,一动不动地朝着遥远的西方。他皮肤灰败,眼窝深陷,两腮干瘪,残损朽黄的牙齿从紫黑的唇间龇出,活脱脱一只风干了的骷髅。这只骷髅戴着一顶黑羽头冠,额前一支三尺长的黑色鹰羽,高高地竖向天空,象征着天葬师在部落中至高无上的神权。他的整个身体都裹在黑色羽毛扎成的袍服下,佝偻着,宛如一只矗在山头的枯鹰。
[22]同[9] :17.
小白说,你现在的任务就是好好休息,等养好了身体有的是时间扯闲篇。我说,我还不知道那位好心的老板是谁呢。等我出院之后,一定要好好谢谢人家。受人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我老头子虽说没有多少文化,这点道理还是懂的。
[23]同[19]:354.
[24]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3:339.
[25]同[9]:17.
[26]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20.
总之,封检的长度与文书简长度册密切相关,封检的宽度在封泥背部留下了痕迹,证明了为完成文书传递,需要置封检于文书之外,并以秦律规定的材料缠束文书和封检,然后在检绳上置泥,加盖官印以开展文书传递。官印加盖遵循规则,由拟制文书机构及主管官员盖印。说明文书拟定过程中,主管官员与上级官员共同负责,实行领导负责并相互监督的责任制,提高了办事效率。加盖官印时,保持印章与封检垂直,印面文字与封检上下方向平行。文书简册的上情下达,以封检、缠束物和泥团组合的防泄漏、防作伪模式,直接组成了秦代文书传递的有效措施。虽是极为简单的材料组合,却构成了坚不可摧的牢固防线,进而形成了简册传递重要规则——封检制度,在竹简盛行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
[8]任继昉.释名汇校[M].济南:齐鲁书社,2006:335.
[29]同[9]:149.
[30]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上海:世界书局,1936:131.
[31]同[13]:35-36.
[32]王玉清,傅春喜.新出汝南郡秦汉封泥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8.
[33]李均明.封检题署考略[J].文物,1990(10).
2.3.1 水提工艺设计 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因素,选用L9(34)因素水平表安排正交试验。见表4。
[34]陈治国.从里耶秦简看秦的公文制度[J].中国历史文物,2007(1).
[35]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52.
[36]同[35]:152.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图3B):APPsw质粒对照组APP695蛋白的表达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处理组明显降低APP695蛋白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可地尔+格列本脲处理组与APPsw质粒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7]同[35]:163.
[38]同[35]:295.
[39]同[8]:332.
11月7日至9日,三天两夜,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中外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知名专家学者等约1500名嘉宾齐聚乌镇,纵论全球互联的历史,共话数字世界的未来。“物联网”“数字经济”“5G”“人工智能”成为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中最耀眼的名词,它们让人类与未来连接,并由此畅想未来。
[40]同[13]:55.
5.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分节食。暴饮暴食和节食是两个极端。前者使身体、器官处于营养过剩的状态,后者使身体处于营养缺乏的状态,久而久之会伤害到身体的正常运转,出现健康问题。
KEY WORDS: Sealing, Sealing clay, Wrapping material, System
ABSTRACT: The so-called sealing system means putting a jian (wooden board) outside a pile of bamboo slips and then bounding them together with a cord.Then the clay would be employed on the jian in order to seal the entire set of documents impressed by an official seal.During the Qin period, there was a system gradually developed to monitor the sealing procedure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safe delivery of documents.Even though this system has not been recorded in texts, the study of current excavated materials could provid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ealing system.
本文承蒙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徐卫民教授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杨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