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凉山卫生学校附属医院 四川凉山 615000;2.四川省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内科 四川凉山 615000
【摘 要】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寸家元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出身名医世家,师从其父名老中医寸国良,行医30多载,潜心研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更是妙手回春,治愈的患者不计其数。我很荣幸作为他的学生,能够把他对脾胃病的认识及临床的经验和用法特点介绍给大家。
【关键词】脾胃病;寸家元;验方
脾胃湿热证最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据不完全统计,其比例达到86.41%,涉及西医多个病种,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肿瘤等。临床多表现为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黄,舌苔黄腻,脉濡数等,具有慢性、复发性、缠绵难愈的特点。
1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病因病机
本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常因感受湿热外邪,失治误治,邪传中焦脾胃;或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所致[1]。本病常以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和湿热内阻的症状为辩证要点。由于脾主运化和升清,胃主受纳和降浊,湿热蕴结脾胃,运化受纳失职,升降失常,故致脘腹痞闷,纳呆呕恶;湿热蕴脾,交阻下迫,则大便溏泄,小便短赤,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胰胀”。湿热蕴结不解,又可酿生痰浊,损伤脉络,故也能导致胃壁糜烂疼痛灼热之症;脾又主四肢,脾为湿困,则身体困重;湿遏热伏,热处湿中,湿热郁蒸,故身热不扬或胃脘灼热,身体局部汗出;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脾胃为湿热邪气所困,不能正常运化,若失治误治,可有气滞不通、血瘀不行、食积不化的转变,同时也能引发全身脏器受病,如湿热蕴结肝胆可导致黄疸、湿热下注大肠可导致痢疾、湿热上蒙清窍可导致头重头痛等,故脾胃湿热证若能及时得到正确治疗,可以避免疑难杂症的出现。因此,清化湿热,恢复脾胃正常的升降功能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2 辨证重舌象、抓主证
辨证中寸家元主任十分注重对舌象的观察,强调“有一分黄腻苔,就有一分湿热”,舌苔满舌则湿热重,苔局限于舌根则湿热退,而苔净表示湿热已清。《辨舌指南》云:“黄苔者,里证也?.胃中火盛或邪遏胃虚,土气洋溢,均能见此,初起微黄不滑,次者深黄苔尚滑,甚者干黄焦黄也。黄色舌苔,浅黄腻薄者,微热也。干涉深黄腻厚者,大热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腻者有形,揩之不去,为秽浊盘踞中宫。”《临证验舌法?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云:“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中医诊断学》云:“黄苔,主脾胃病,主里证、热证。”强调辨证一定要抓主证,主证不明,无以选方。脾胃湿热型胃肠病必有它特征性的症状,如在上焦可见口黏口苦,中焦可见脘腹胀满痛、纳呆,下焦可见便溏不爽,舌苔必黄腻。寸主任强调脉象仅供参考,如“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故本病辨证的重点就在于察舌象、抓主证。
3 治疗以寸家元验方为基础,灵活化裁
验方具体组成:藿香15克 白豆蔻10克 海螵蛸10克 建曲15克 郁金15克 法夏10克 甘草10克 枳壳15克 醋香附10克 薤白15克 醋延胡30克 黄连10克 青皮15克 陈皮10克。
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本方中藿香芳香化湿,兼能行气止呕;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心除烦,以黄连之苦寒,泻肝经横逆之火,以和胃降逆,同时黄连配半夏辛开苦降,调寒热、通气机、散痞结。半夏配白豆蔻,燥湿降浊,疏利气机;海螵蛸配醋延胡,和胃制酸止痛,有效缓解胃部不适;郁金、枳壳、香附、青皮、陈皮,行气化湿。另外,药理研究嘲表明白豆蔻可抑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促进胃液分泌,从而起到芳香健胃作用;黄连含黄连素、黄连碱,具有利胆、抗溃疡、清除HP的作用;半夏能抑制胃酸分泌,抑制溃疡形成[2]。由此可见,本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促进胃黏膜的修复以及溃疡面的愈合,可清除幽门螺杆菌,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3]。
4 典型病例
患者李某,男,29岁,以“胃脘灼痛、反酸3天”为主诉,伴有心烦体重,口臭,纳差,大便不畅,无心慌、头晕、黑便。既往喜饮酒。血压120mmHg,腹平软,上腹部压痛阳性,肠鸣音正常。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心电图:正常。胃镜: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14C呼气实验:HP阳性,诊断:胃痛(脾胃湿热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治法:清热利湿,和胃止痛。寸家元验方(藿香15克,白豆蔻10克,建曲15克,郁金15克,法夏10克,甘草10克,枳壳15克,醋香附10克,薤白15克,醋延胡30克,黄连10克,青皮15克,陈皮10克,车前草15g,竹叶10g,海螵蛸(先煎)30g,7剂,水煎服,l天1剂)。二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舌淡、苔稍厚腻,脉细滑,遂在上方基础上减车前草15g,竹叶10g,加黄芪15g,继续服用2周余,6周后复查胃镜及HP,胃镜提示:十二指肠溃疡进入瘢痕期,14C呼气实验:HP阴性。嘱患者清淡饮食,勿饮酒,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悦。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参考文献:
[1]刘路路,吴秀艳,王天芳,等.基于现代文献的脾胃湿热证疾病分布及处方用药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8):685—689.
[2]王洁,黄恒青.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1):52—54.
[3]全日京,韩菊花,申忠盎,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应用藿补夏苓汤加减的临床研究.中国处方药,2015,3:48~49.
论文作者:方芳1,寸家元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湿热论文; 脾胃论文; 黄连论文; 验方论文; 舌苔论文; 海螵蛸论文; 溃疡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