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梅
监利县人民医院骨二科 湖北监利 433300
【摘要】:目的:分析质量评价指标应用于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科疾病患者,所有骨科疾病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0月1日-2016年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50例骨科疾病患者)、对照组一组(50例骨科疾病患者),对照组实施骨科疼痛护理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质量评价指标,分析两组骨科疾病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骨科疾病患者的镇痛效果(8.89±1.05)分、处理方法(8.45±1.05)分、正确评估评分(8.37±1.26)分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将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质量评价指标;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临床价值
研究显示,骨科患者常伴有疼痛感,而粉碎性骨折患者则伴有较严重的疼痛感,易导致血压不稳、尿潴留、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易导致患者产生害怕和恐惧的心理,严重影响手术康复效果[1]。因此,我院对质量评价指标应用于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见本文研究详细描述。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科疾病患者,所有骨科疾病患者的收取时间(2015年10月1日-2016年2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两组。
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未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同意,(3)伴有严重精神疾病和认知障碍。
纳入标准-(1)骨科疾病患者100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经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和同意。
观察组;年龄:骨科疾病患者年龄在20岁-60岁,平均年龄(41.21±1.02)岁,性别:25例女性患者、25例男性患者。
对照组;年龄:骨科疾病患者年龄在21岁-60岁,平均年龄(42.01±1.17)岁,性别:26例女性患者、24例男性患者。
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骨科疾病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采用P>0.05表示。
1.2方法
对照组50例均使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
观察组50例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实施质量评价指标。
首选应建立疼痛护理指标,由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小组,查阅万方、知网数据库关于骨科疼痛的相关文献,分析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的不足之处和缺陷,根据查询结果制定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对护理人员实施培训,完善和更新护理理念,由小组成员每周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疼痛原因、程度以及部位,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对患者疼痛有效进行处理,干预疼痛方式包括两种,一种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若患者疼痛评分在3分以下,则对患者实施非药物治疗,如心理护理,音乐疗法等,若患者疼痛评分在4分-6分,则应告知医生,遵医嘱对患者实施药物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感觉,若患者疼痛评分大于7分,立即对患者实施疼痛干预。
1.3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骨科疾病患者的疼痛护理质量得分-镇痛效果、处理方法、正确评估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实施-SPSS26.0软件,将对照组患者以及观察组骨科疾病患者的镇痛效果、处理方法、正确评估评分进行统计,两组患者指标对比不同,可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骨科疾病患者的镇痛效果(8.89±1.05)分、处理方法(8.45±1.05)分、正确评估评分(8.37±1.26)分与对照组镇痛效果(6.35±1.35)分、处理方法(7.01±1.17)分、正确评估评分(6.30±1.31)分具有差异(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研究显示,骨折均是由劳累损伤或者暴力导致的,其中包括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多发性骨折等,可进行CT检查和X线检查,一般使用手术对患者进行复位,复位分为手术复位和闭合性复位,复位时患者常伴有严重疼痛,需要对患者采用麻醉药,使患者机体暂时性失去痛觉和知觉,但是麻醉具有时效性,待患者麻醉药效消退后易发生强烈的疼痛感,影响患者术后恢复,而对患者实施一项有效的护理,能缓解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康复[2-3]。
通过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实施质量评价指标后,取得显著效果,能找出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完善和纠正,定期记录每位骨科疾病患者的疼痛程度变化,为患者制定合理管理流程,定时记录患者情绪变化、睡眠情况、疼痛范围以及疼痛变化程度。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后,再实施相应的处理方式,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感,促进患者较快康复[4-6]。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骨科疾病患者的镇痛效果(8.89±1.05)分、处理方法(8.45±1.05)分、正确评估评分(8.37±1.26)分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通过将质量评价指标应用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中,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余婕,贺连香,周阳等.质量评价指标在骨科疼痛护理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6):548-550.
[2]王静,梁瑛琳,杨红梅等.AIDET沟通模式骨科疼痛管理中的应用[C].//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论文集.2014:2140-2141.
[3]牛万霞.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骨科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6,29(5):293-293.
[4]李白玲.多形式健康教育模式在创伤骨科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28(46):328.
[5]黄天雯,陈晓玲,谭运娟等.疼痛护理质量指标的建立及在骨科病房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2):148-151.
[6]袁波.探讨疼痛护理质量指标在提高骨科病房疼痛护理质量中的作用[J].医药前沿,2017,7(4):279-280.
论文作者:陈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6
标签:骨科论文; 患者论文; 疼痛论文; 疾病论文; 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