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先智运用痰瘀共治法治疗眩晕经验论文_童慧,陈培亮,孟云

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 湖南长沙 430100

摘要:目的:分析邹先智运用痰瘀共治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眩晕证属痰湿中阻、痰郁化火、瘀血阻窍及痰瘀阻窍者各65例,共260例(观察组),入院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中药汤剂治疗,分别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及通窍活血汤加减进行治疗,随机选择同期接受常规药物方案治疗眩晕者65例作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分析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痰湿中阻组、痰郁化火组、痰血阻窍组及痰瘀阻窍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证型亚组间总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1%(6/2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7%(6/59)。结论:邹先智运用痰瘀共治法治疗眩晕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邹先智;痰瘀共治法;眩晕;中医药治疗;临床效果

邹先智主任医师是湖南省中医药跨世纪人才、长沙市名中医及全国基层名老中医,同时也是湖南中医药大学的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几十年,擅长从痰瘀方面治疗心脑血管病、中老年群体养生及老年病的治疗,临床经验丰富。邹先智认为,五脏疾病皆与痰瘀有关,痰瘀互结阻于中焦,脾胃气机不畅,水谷精微布散不利,导致清气上升不足,无以濡养头窍,加之部分患者素体亏虚,进一步加重眩晕,或痰瘀阻络,郁久化火,上扰清窍,或痰瘀上蒙清窍,造成眩晕,多需辨证论治理论支持下采取对症方剂进行治疗。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眩晕证属痰湿中阻、痰郁化火、瘀血阻窍及痰瘀阻窍者各65例,与同期接受常规治疗者65例进行治疗,分析组间治疗效果差异,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眩晕证属痰湿中阻、痰郁化火、瘀血阻窍及痰瘀阻窍者各65例,共260例(观察组);男141例,女119例,年龄45-79岁,年龄平均(58.45±11.02)岁,病程1-16年,病程平均(3.74±1.69)岁。随机选择同期接受常规药物方案治疗眩晕者65例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45-82岁,年龄平均(59.20±10.98)岁,病程2-17年,病程平均(3.81±1.35)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1)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规、血生化检验、TCD检验,参照《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二版)》、《眩晕(第二版)》,结合临床表现,明确中医诊断为眩晕,辨证为痰湿中阻证、痰郁化火证、瘀血阻窍证及痰瘀阻窍证,西医诊断为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颈椎病或糖尿病但症见眩晕者。(2)意识清楚,精神系统正常,无认知及行为障碍;(3)所有患者、家属及法定代理人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

排除标准:(1)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外其他原因导致眩晕者,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2)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肿瘤,免疫性疾病;(3)依从性较差。

1.4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治疗方案:(1)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国药准字H12020617,1ml:20mg×10g,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深部肌肉注射,20mg/次,1-2次/d;(2)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2025655,江苏润阳药业有限公司,250ml/次,1次/d,静脉滴注。

观察组联用中医治疗方案:(1)痰湿中阻证,治则为健脾化湿,安神祛痰,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2)痰郁化火证,治则为化痰清心,宁神止眩,予以黄连温胆汤加减;(3)瘀血阻窍证,治则为活血化瘀、通窍生新,予以通窍活血汤加减;(4)痰瘀阻窍证,治则为祛痰化瘀,通窍通络,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和通窍活血汤加减。

1.5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治疗效果,随访12个月复发情况;其中治疗效果标准如下:(1)显效,所有临床表现完全消失,TCD复查显示血流速度恢复正常,停药2个月未复发;(2)有效,眩晕症状显著改善,TCD复查显示血流速度明显提高,停药2个月内,眩晕发作频次下降幅度>50%;(3)无效,所有临床表现无任何缓解,TCD复查显示血流速度未提高,或变化不明显;(1)+(2)=总有效。两组患者均在末次随访时统计其复发情况。

1.6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利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并行检验,当P<0.05,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痰湿中阻组、痰郁化火组、痰血阻窍组及痰瘀阻窍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证型亚组间总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详见表1;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31%(6/2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7%(6/59),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2099,P=0.004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同对照组相比较,*表示P<0.05;同痰湿中阻组比较,#表示P>0.05;同痰郁化火组比较,*表示P>0.05;同痰瘀阻窍组比较,※表示P>0.05。

3.讨论

由于受到解剖结构及饮食结构方面影响,导致椎动脉很容易受到压迫,或出现粥样硬化,导致血液粘稠度大幅度上升,进而提高其血流速度,造成脑组织缺血,出现以眩晕、耳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故需缓解动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减轻临床症状[1-2]。中医理论中并无椎基底动脉供血、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可将其归属于“眩晕”等疾病中。早在《丹溪心法·头眩》中记载“无痰不作眩”,这表明在眩晕中,从痰治疗的可行性,常用方剂包括半夏白术天麻汤、黄连温胆汤及苓桂术甘汤等,而在临床上常见痰瘀互结,或瘀血阻窍引发眩晕,治疗原则以祛瘀化痰、清心安神为主[3-5]。

邹先智主任医师认为,痰瘀互结为内痰,多“变化百端”,故治疗以痰瘀为致病之邪的眩晕需痰瘀兼治,调畅中焦,健脾和胃,化湿祛瘀,兼或补肾,平衡阴阳。本次研究中,痰湿中阻组、痰郁化火组、痰血阻窍组及痰瘀阻窍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证型亚组间总有效率差异不大(P>0.05);而且治疗后均随访12个月,观察组复发率2.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7%;这表明,从痰瘀治疗眩晕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复发率较低,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叶力如.339例眩晕患者病例的回顾性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2]张选国,王凌,党博,等.王静怡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经验[J].陕西中医,2015,36(2):216-217,242.

[3]褚娟红.从虚从瘀论治老年性眩晕体会[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9):686.

[4]黄灵慧,孟智宏.风池穴治疗眩晕验案举隅[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4(2):84-86.

[5]孙忠义,彭伟,李朝辉.老年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3):82-83.

[6]董蓉蓉,李敏,荆鲁.补肾熄风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验举隅[J].国际中

论文作者:童慧,陈培亮,孟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9

标签:;  ;  ;  ;  ;  ;  ;  ;  

邹先智运用痰瘀共治法治疗眩晕经验论文_童慧,陈培亮,孟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