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荷江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甘肃定西 743000)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本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梅毒患者共96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在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检查的非梅毒患者共96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进行梅毒检验,比较2种检验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显著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梅毒检验中,相比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法;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梅毒检验;敏感度;特异度
【中图分类号】R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1-0065-01
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常见传播途径有3种,分别是母婴传播、性传播及血液传播,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导致[1]。临床上该病的检验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本研究旨在探讨这2种方法在梅毒检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为此笔者特抽取本院收治的梅毒患者及同期接诊的非梅毒患者各9635例实施对照性研究,现对其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院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梅毒患者共9635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在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检查的非梅毒患者共963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9635例中男性5683例,女性3952例,年龄22~53岁,平均(39.8±5.2)岁;对照组9635例中男性5572例,女性4063例,年龄23~56岁,平均(41.3±4.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1.2方法
2组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静置5min后分离血清,作为待检测样本,实施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进行梅毒检验,具体措施如下:
1.2.1酶联免疫吸附法 稀释酶复合物,然后加入血清、阴性和阳性对照及质控品。经1h孵,然后洗板并加底物,避光反应0.5h,加入终止液,反应部分完成。滴加底物溶液,在酶作用下,底物出现颜色反应(供氢体由无色还原性变为有色氢化型)。根据颜色深浅,并参照标本来判断检测结果的阴性或阳性。注:颜色深浅与标本中相应抗原及抗体呈正比。
1.2.2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 将50血清均匀涂布于加样卡片圈中,摇匀待加抗原液,用试剂盒中提供的针头往血清中加入1滴抗原液。将卡片圈置于脱色摇床中摇匀8min(100r/min),置于亮光下观察结果。
1.3 观察指标
测评2种检验方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注:真阳性:研究组患者检验结果为阳性者;真阴性:对照组患者检验结果为阴性者;假阴性:研究组患者检验结果为阴性者;假阳性:对照组患者检验结果为阳性者。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借助SPSS20.0完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和组内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和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均采用非参数法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或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差异性。
2.结果
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显著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依据梅毒临床症状、感染途径及感染时间可将该病分为先天性梅毒、潜伏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及三期梅毒等。根据近些年调查数据显示,其中以潜伏梅毒患者所占比例最大,一期及二期梅毒次之[2]。目前临床上诊断该病的依据主要有:流行病史、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但隐性梅毒临床症状通常不够明显,因此很难直接通过患者的症状来确诊。若梅毒发展至晚期阶段则治愈难度较大,因此梅毒临床检验意义重大。既往临床实践证明,实验室检验可有效提高该病症的确诊率,从而实现早发现早治疗[3]。本研究尝试将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运用于梅毒临床检验当中,结果显示,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88%、98.20%,显著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的87.50%、85.71%,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梅毒检验中,相较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根据相关专家研究,当患者感染梅毒螺旋菌之后,会产生2种类型抗体,即非特异性的抗类脂质抗体及特异性抗梅毒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均是通过抗梅毒螺旋体来进行诊断的,2种方法特异性均较高。但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菌之后,受损组织会引发各种疾病,在非特异性的抗类脂质抗体检测中也会呈现阳性,从而导致其特异性准确率下降,因此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会优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和本研究结果一致[4]。
综上所述:在梅毒检验中,相比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更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荣.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7):836-838.
[2]杨绪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验中应用价值的比较[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8):686-687.
[3]徐战锋.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比较[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3):197-198.
[4]姚兰.不同梅毒检验方法结果的临床分析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1):129-129.
论文作者:刘荷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1
标签:梅毒论文; 血清论文; 甲苯论文; 免疫论文; 患者论文; 敏感度论文; 阴性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