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计环境变迁影响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变革的历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监督论文,目标论文,方式论文,环境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的系统过程。在这一系统过程中,需要确定监督目标,为实现监督目标而发挥作用。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是审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审计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对审计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来获取良好的审计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是特定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不同的审计环境,不同的审计环境赋予不同的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
一、西周时期(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时期是审计的形成时期,施行宰夫治官审计。西周时期文官制度逐渐确立,天子通过“治官”来达到治国之目的,大宰率部属掌理天下政务,辅佐天子。大宰的审计监督目标是考核财计、考核官吏。具体审计工作则由辅佐大宰的小宰和宰夫负责实施。《周礼》中说道:“(宰夫)掌治法以考百官府、群都县鄙之治,乘其财用之出入。凡失财用物、辟名者,以官刑诏冢宰而诛之。其足、长财、善物者,赏之。”
二、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前771年~220年)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为审计的确立时期,施行上计审计。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郡县制度的逐步确立,地方官员开始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上计制度和监察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秦汉的统一和发展促进了上计制度的完善。作为当时的审计监督方式——上计制度要求每年地方郡县长官将有关地方的户口、垦田、钱谷等资料逐级上报于朝廷进行考核,有利于当时中央掌握地方财政和督促官吏勤于吏治,廉洁奉公。《汉书·武帝记》中提道:“(元封五年)春三月,还至泰山,增封。甲子,祠高祖于明堂,以配上帝,因朝诸侯王列侯、受郡国计。”《后汉书·百官五》里记载:“秋冬岁尽,各计县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上其集簿。”
三、魏晋至隋唐、两宋时期(220年~1271年)
魏晋至隋唐、两宋时期是审计的发展时期,设立比部和三司审计。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衰微,上计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尚书省下负责法制勾检的比部逐渐承担起审计监督的职责,并最终在隋唐时期成为刑部下专门行使经济监督权的审计机构。
比部作为独立于财政部门的专职审计机构,其审计职能大大强化,审查范围极广,不仅为唐前期的经济繁荣作出贡献,在我国审计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唐六典》卷六《刑部》比部郎中条载:“比部郎中、员外郎掌勾诸司百僚俸料、公廨、赃赎、调敛、徒役、课程、逋悬数物,周知内外之经费,而总勾之。……凡仓库出纳、营造佣市、丁匠功程、赃赎赋敛、勋赏赐予、军资器仗、和籴屯收,亦勾覆之。”
安史之乱以后,比部职能弱化。以户部、度支和盐运三司为首的中央财政使职及地方道、州、县均出现了具有审计职责的官吏,形成了一些新的审计机构。这些机构不断发展完善,为五代、宋时期三司审计奠定了基础。宋代审计机构设置复杂多变,变动频繁,元丰改制之前,在掌管财政的三司下设的很多机构都有审计职能,如三部勾院、都磨勘司、都凭由司和理欠司、步马军专勾司等。元丰改制以后比部审计制度一度恢复。
南宋时,为了避宋高宗赵构的讳,“诸军诸司专勾司”改称为诸军诸司审计司。诸军诸司专勾司有时也合称为审计院。从此,“审计”一词便成为财政监督的专用名词,对后世中外审计建制产生深远影响。《宋史·职官二》中提及:“(三部勾院)掌勾稽天下所申三部金谷百物出纳账籍,以察其差殊而关防之。”
四、元、明、清时期(1271年~1912年)
元、明、清时期是审计的低谷时期,设立都察院六科审计。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专制进一步加强,经济日趋统制,审计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限制,元代,由御史台通过照刷钱粮文卷,户部兼管会计报告的审核,独立的审计机构消亡。明清设置都察院和六科,监察机关集监察和审计为一体,形成了严密的监察体系。
元初户部设审计科,审计天下见在钱帛可支年月。中书省设检校官,行中书省设检校所,核对案牍并对钱粮进行稽查审核。元代中央及地方行省、诸路总管府都设有照磨官,磨勘钱谷出纳之事。中央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则通过照刷钱粮文卷,查处管理经济违法行为,审计职能大大加强。《元史·百官一》:(中书省照磨官)“掌磨勘左右司钱谷出纳,营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
明代建立以都察院和六科审计监督为主的审计监督体制。都察院御史审计监督职能包括纠察内外百司之官、两京刷卷、巡视仓库和查算钱粮等。另外都察院外差巡抚、总督和地方提刑按察司也有一定的审计监督职能。明初为了加强对六部的监督,设六科,负责对六部的监察审计,直接向皇帝汇报。《明史·职官二》:“(监察御史)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在内两京刷卷,……巡视光禄,巡视仓场、巡视内库、皇城、五城、轮值登闻鼓。在外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漕,巡关,攒运,印马,屯田。”
清代沿袭明代的科道审计制度。都察院下设十五道监察御史,负责十五个省的监察审计工作,并稽查在京各衙门事务。清代六科对国家财政财务的审计远比明六科系统,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直省的一切财经活动均在六科审计监督之内。清末,为了挽救朝不保夕的清王朝,清政府提出了实现宪政。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准备设立独立的审计院。但是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审计院的计划也随之流产。《光绪会典事例》卷1012和卷1016《都察院·六科》:“凡在京部院各衙门,支领户部银物、各衙门每月造册送户科察核。如有浮冒舛错者,指参。”
五、民国(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为审计的再造时期,由审计部进行审计工作。民国时期,内部审计制度逐步建立。一些政府机关、军队、公营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银行以及社团组织设计了内部审计机构,开展了内部审计活动。民国内部审计机制最早出现在政府部门内部,当时除了国家审计机关外,政府一些机关和军队内部也设置了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制定了规章制度,开展了审计活动,内部审计初具规模。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为了制止乱收乱支、贪污浪费等现象,中央政府财政部设立审计处,后改为中央审计委员会,由中央人民委员会直接领导。1934年中央审计委员会改为直接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领导,与中央人民委员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临时最高法庭并列。同时,《审计条例》颁布,这是中央苏区第一部完整的审计法律文献。中央审计委员会的运行遏制了贪污腐败等不正之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抗战期间,为了适应边区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陕甘宁边区审计机构有时独立于财政机关,有时与财政机关合并,变化较为频繁。1940年中央财政经济部起草了一部《审计制度示范》,虽然没有实施,但是对边区审计工作有重大影响,其他根据地也开展了类似的审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各解放区都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和审计监督体系。如1948年成立的西北审计委员会,1945年成立的晋察冀边区审计委员会,1949年华北区建立的区、行署(市)、县三级审计机构等,加之,1946年《陕甘宁边区审计暂行规程》、《华北区审计规程》等一系列审计制度的颁布,表明解放区审计制度日趋完善。
六、新中国建立之后(1949年至今)
新中国建立后为审计的复兴时期,由审计署主持审计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中国未形成独立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职能主要由财政检查和管理机构行使。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催生了中国现代审计制度的建立,并且伴随中国经济建设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审计制度不断完善,成为国家经济监督的重要力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长江三峡工程、高铁等重大项目、汶川赈灾与恢复重建等重大民生工程,地方政府债务调查等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都能看到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的审计工作在有序进行。
1998年,5万多审计人员,清查了农发行2 499个分支的信贷资金来源及运用情况,30 850个粮食收储企业新增财务挂账和不合理占用农发行贷款情况,对国家粮食储备局、财政部管理和拨付政策性补贴进行了专项审计。此次审计不但摸清家底,核实总额,同时还揭露相关企业和部门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至2009年,审计署对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务收支情况和奥运场馆建设情况进行了全程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北京奥组委认真落实,内部控制健全,监管严格,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后,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送2万名审计人员参与,并成立审计小组7 137个,完成灾后重建项目的跟踪审计,涉及项目22 964项,资金6 972亿元,促进了汶川地震灾后科学、规范、高效、廉洁重建。
2010年6月至10月,审计机关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从开工的298项重建项目中,抽取学校、医院、农房等99项进行审计,涉及预算总投资76亿多元。为保障救灾资金安全到位,维护恢复重建秩序作出重要贡献。
同年,上海世博会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上海市审计局累计组织审计人员105人,累计完成审计工作量14 962项,提出各类审计意见和建议1504条,审计建议已全部采纳,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和建议制定、完善制度等117项,审计成效显著。
2011年3月至5月审计署组织4万多审计人员,按照“见账、见人、见物,逐笔、逐项审核”的原则,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覆盖范围包括:2.5万多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千多个融资平台公司、4万多个事业单位、37万多项目,共187万多笔债务,此次审计摸清了地方政府债务家底,发现了资金使用和监管方面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建议。
综上所述,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任何一次重大变革都会引发审计监督的变革,随着科技、政治、经济、教育的发展,审计监督目标与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审计监督的职能将会发挥更好的效用。
标签:审计计划论文; 历史论文; 会计与审计论文; 审计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东汉论文; 魏晋南北朝论文; 西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