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人中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转型路径_社会改革论文

中国成人中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转型路径_社会改革论文

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历史演进与转型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成人论文,中等学校论文,我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5)01-0067-08

       DOI:10.13763/j.cnki.jhebnu.ese.2015.01.011

       一、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历史演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继承解放区所办干部学校、工人学校的基础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开启了创办发展的旅程,迄今已走过了创办与探索、破坏与扭曲、恢复与加强、改革与发展等四个历史时期。

       (一)创办与探索(1949-1965年)

       1.成人中等学校被纳入新中国学校系统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决定》开篇就指出:“我国原有学制(即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有许多缺点,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农民的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和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1](P347)新学制规定,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为各种中等学校,即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和中等专业学校。其中,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参加革命斗争和生产工作达规定年限并具有相当于小学毕业程度的工农干部和产业工人,施以相当于中学程度的教育。业余中学分初、高两级,分别招收业余初等学校或业余初级中学的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施以相当于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程度的业余教育。中等专业学校中,各类技术学校附设短期技术训练班或技术补习班,师范学校附设小学教师进修班。新学制以法令形式确立了成人中等学校在新中国学校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保障了成人接受中等学校教育的机会。

       2.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初成体系

       这一时期,全日制或业余的干部、职工及农民中等学校教育在我国相继创办,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也由此初成体系。

       (1)干部中等学校教育的创办。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干部教育。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充分讨论了革命干部的教育问题,提出要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招收工农干部并将他们培养成知识分子。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尽可能地使全国工农干部的文化程度,在若干年内提高到相当于中学的水平。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县以上各级机关应有步骤地开办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或文化补习班。依据上述指示,我国创办了多所工农速成中学、干部文化补习学校,使大批从战争转入经济建设的干部,较快地提升了自身文化素质,担负起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任。

       (2)职工中等学校教育的创办。新中国成立之后,广大厂矿企业积极举办职工业余教育,有效地提高了职工的素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自1953年起,工业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改造的奋斗目标,职工教育也因此要从扫盲工作转移到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教育。为实现这一转变,高等教育部和教育部指出: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目的是培养工人阶级出身的技术专家和领导骨干。至1955年,工农速成中学在校生达6万人。但与此同时,大批优秀工人脱产学习所造成的工学矛盾问题也显露出来。鉴于此,我国职工中等学校教育作了相应调整,一是工农速成中学自1955年秋季起停止招生,职工学习改成业余学习为主;二是建立规范性的业余教育制度。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共有820.9万职工从业余中等学校毕业[2](P72)。1958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半工半读的工人学校是培养工人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形式。刘少奇也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设想,主张广泛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由于半工半读的工人学校既不影响工人的生产和生活,又能让他们学到文化科学知识,这类学校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

       (3)农民中等学校教育的创办。1958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认为民办农业中学对于满足广大农民学习科学文化的强烈要求和小学毕业生继续升学的要求,有重大的作用。于是,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在全国开始试验。1965年3月,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农村半农半读教育会议认为,实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一次深刻的革命。要扩大试办农业中学,积极试办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会议之后,我国农村掀起了举办半农半读学校的热潮,尤其是农业中学迅速发展。到1965年,农业中学学生达一百一十三万多人,与1963年比较,增加了三倍半。各地还试办了近百所半农半读中等技术学校[3](P1357)。

       3.着重开展成人中等文化教育

       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分为成人中等文化教育和成人中等专业教育两部分,其中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等成人中学,实施成人中等文化教育;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的进修班、补习班)实施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成人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以对成人开展中等文化教育为主。这在《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等文献中都有明显体现。另从在校生来看,这一时期的成人中学在校生规模大大超过了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952年,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学在校生分别为0.07万和24.9万。1965年,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中学在校生则为351.8万和502.2万[4](P246)。

       当然,这一时期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毕竟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发展难免会经历些波折和调整。譬如,受“大跃进”运动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规模可谓大起大落。1959年在校人数为1116.2万人,1960年猛增到1974万人,1961年却急速回落为376万人。而从1962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依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进行了治理调整。

       (二)破坏与扭曲(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学校被停、整顿或关门,管理机构被撤销,职工教育、农民教育、半工(农)半读教育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取而代之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革命”。

       1967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通知》提出,实行半工半读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以及厂矿企业附设的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都要回到原生产单位或本校复课闹革命,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其实质是解散这些学校。1967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打倒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总后台》一文,言辞激烈地批判“半工半读”和“两种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制度、思想和实践,从根本上被否定了,以“五七指示”为指导思想的扭曲化的教育却备受推崇。

       (三)恢复与加强(1977-1986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从治理整顿教育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拨乱反正。在此背景下,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逐步得以恢复和加强。

       1.职工中等学校教育成绩显著

       为尽快恢复职工教育,1978年11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职工教育座谈会。到1978年底,许多职工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工作。1979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第一次全国职工教育会议,会议提出大力开展职工教育,普遍提高工人的文化科技水平。以此为指导,职工中等学校教育取得了新的进展。1980年,全国共有职工中学20864所(班),在校学生290.65万人[5](P100);有职工中等技术学校14979所,在校学生201.35万人[4](P248-249)。

       为顺利实施第六个五年计划,我国把大力加强职工教育作为一项战略措施。198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职工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职工教育的方针、目标和措施。这一纲领性文件为职工中等学校教育带来了盎然生机。1982年,全国共有职工中学45631所,在校生573.95万人[5](P100);有职工中等技术学校10064所,在校生114.59万人[4](P248-249)。“六五”期间,全国有三千多万青年职工进行了初中文化、初级技术补课。

       2.农民中等学校教育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顺应这一形势,农民中等学校教育也快速发展起来。

       1979年11月召开的全国农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积极举办业余初中、广泛开展农业技术教育。在这次会议精神指导下,我国农民中等学校教育卓有成效。1979年冬至1980年春,参加学习的青壮年农民共一千九百七十八万余人,其中业余初中班学员九十二万余人,业余高中班学员九万余人,各种技术班学员二百一十二万余人[6](P1879)。1982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办农民技术学校暂行办法》,各地按照该办法规定举办了县农民技术学校,农民中等学校教育也由此提高到了技术教育阶段。1985年9月,国家教委召开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座谈会,着重研究了办好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成人教育中心)问题。1981年7月,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开学,其定位是以广播为教学手段的开放型远距离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由于覆盖面大、见效快等优势,到1986年,该校已有28个省级和二千三百多个县(场)级分校,二万四千多个乡镇基层教学班,在校正式学员达八十三万余人[6](P2446)。

       总之,这一时期的农民中等学校教育进入了以文化教育为基础,以技术教育为重点,政治、文化和技术教育综合发展,全日制教育与业余教育、半农半读教育共存的新阶段。特别是县办农民技术学校逐步由试验走向推广,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来,并初步形成了县、社(乡)、大队(村)三级办学的网络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素质,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3.干部中等学校教育稳步推进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纠正“左”倾错误对干部教育工作的影响,使干部中等学校教育从严重破坏中得到了恢复、重建和发展。

       1980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部颁发了《关于加强干部教育工作的意见》,阐述了干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目标和政策。该《意见》是干部教育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1984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报告》,指出:“大规模地、正规化地培训在职干部,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根本途径之一。”该报告特别提出要“抓好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干部的文化教育和中等专业技术教育。”[7](P619-622)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我国干部中等学校教育稳步推进,并趋向经常化、正规化、制度化。1985年,全国45岁以下干部参加高中、中专学习的有136万人,毕业结业47万人[8]。而且,此时的干部中等学校教育更加重视业务学习,干部的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除党校和干部学校外,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广播电视学校、函授学校等也开展了干部中等教育,干部教育形式由此走向多样化。

       (四)改革与发展(1987年至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教育领域的改革,自1987年起,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步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1.改革与发展的启动阶段(1987-2000年)

       1987年6月,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这是成人教育发展中一份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决定》提出了“一要改革二要发展的方针”,并把“改革成人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1)发挥多种办学功能。针对以往片面追求学历文凭的倾向,发挥多种办学功能成为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此,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成人中等学校还举办了岗位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及各种短期业务培训等非学历教育。1990年,全国共有4659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有1545.38万经过培训结业的职工、农民回到生产第一线[9](P96)。1999年,全国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发展到53.42万所,培训结业10156.88万人次[10]。

       (2)实行三种证书制度。为适应社会对不同规格人才的要求,我国成人中等学校开始突破以往单一的人才培养规格,实行毕业证书、专业证书和单科证书三种证书制度。较早启动的是干部中等专业教育。1986年12月,中央组织部等印发的《关于加强干部中等专业教育的意见》提出,要对干部中专教育进行改革,实行干部中专的三种证书制度。1987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的《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暂行条例》提出,逐步实行成人中专的三种证书制度。实践证明,实行三种证书制度较好地减少了从业人员的工学矛盾,加大了人才培训力度。

       (3)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这方面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健全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管理机构,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其中,国家教委对全国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总体规划,协调中央业务部门与地方有关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工作。有关部委负责办好所属成人中等学校,并对本系统(行业)范围内成人中等学校的布局、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进行业务指导和协调。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全省(市)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进行规划、督导和指导,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负责审批学校和专业,调整学校布局,检查评估教学质量和办学条件。

       (4)深化教学改革。基于发展中出现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不符合成人特点和要求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就成为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为此,不少学校都把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强了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国家教委于1995年选择了黑龙江、上海等省市作为改革试点单位,要求这些省市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能力培养。黑龙江省实行了“双轨同步改革”,电力部也将河北电力职工中专校作为改革试点校。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教育行政部门,也都推进了成人中等学校教学改革。

       2.改革与发展的深化阶段(2001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文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趋向深化。

       (1)调整布局结构,加强协作沟通。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路子,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产配置。根据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国成人中等学校着手调整布局结构,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协作沟通。为此,不少职业中专、职工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等进行了合并,成为融职前职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学校。还有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举办了成人中专班。

       (2)重视开展非学历教育。随着劳动力文化水平和对劳动者岗位技能和生产技术水平要求的提高,非学历中等教育的社会需求趋于增加。基于此,我国成人中等学校在继续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开展非学历教育。例如,2005年,全国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人数达6743.87万人次,其中,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的各类成人非学历教育结业人数达809.68万人次;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共培训结业学员5934.19万人次[11]。

       (3)加快现代远程教育发展。2001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项目开发指南》指出:现代远程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各地开展现代远程职业教育试点。到2009年,已确定了106个职成教育网络课程和素材库开发项目。至2010年,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音像出版、手机短信、热线电话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龙头,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

       (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成人中等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代表性的有,宁波、上海等地开始在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上海郊区试行了成人中等学历教育与农业技术培训相衔接的新教学模式。为方便企业在职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农村劳动者参加中等职业学校举办的成人学历教育,从2006年起,北京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化基础课为核心的成人学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试点。

       二、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发展至今,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遭遇了比较严峻的现实挑战。

       (一)成人中等学校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1.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良好契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也明确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和部署。这既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是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标志。没有发达、成熟的成人教育,就不可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而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既是成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各级各类教育横向沟通、纵向衔接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必然会将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含纳其中,并直接推动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快速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其基本特征是学习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教育能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型社会中,接受中等学校教育是成人的基本权利,社会应该也必须发展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以保障满足成人的中等学校教育需求。

       2.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四化”是深入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决策,也为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时代要求,提供了动力支持。

       从根本上讲,新型工业化在于使推动工业化的要素由低科技含量、低素质劳动力、高资源消耗投入向高科技含量、高素质劳动力、低资源消耗转变。如何扭转劳动力资源总体数量大但素质较低的局面,培养新型工业化所需的大量高素质劳动者,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旨在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中级人才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自然责无旁贷。

       新型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比如,走新型信息化道路需要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国民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也有赖于教育培训来提高,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新型信息化还能使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变得更为开放、灵活、便捷和高效,进而实现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性标准,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则是影响其能否真正实现市民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势必要求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素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由农民转变为市民,而这正是很多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所承担的使命和职责。

       基于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现状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是当之无愧的核心基地。

       3.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直接助推

       进入新世纪以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报告则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其中,无论是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还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党政人才的教育培训工作,都需要成人中等学校积极参与,甚至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成人中等学校教育遭遇的现实挑战

       1.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提升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12]。劳动年龄人口特别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直接冲击着我国成人中等学历教育的发展。以成人高中为例,2001年至2013年,成人高中学校数从1723所减少到611所,在校生从31.02万人减少到11.07万人,成人高中教育规模总体趋于萎缩,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2.管理力量分散的制约

       在1998年的教育部机构调整中,原成人教育司与职业教育司合并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原成人教育司的大部分职能被分解到基础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等司局机构。这一调整引发了全国自上而下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管理机构撤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管理力量的分散以至流失。不少成人中等学校属于部门或行业主管,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缺乏对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科学统筹和规划。

       3.办学定位偏差的桎梏

       合理清晰的办学定位,对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统领引导作用,但办学定位偏差却是目前不少成人中等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在发展初期,针对广大成人文化学历水平较低的情况,成人中等学校以开展“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并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学习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成人中等学校若仍固守学历教育的疆域,则无异于作茧自缚。另外,一些成人中专与普通中专合并,虽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却也致使一些学校的成人中等教育地位旁落,甚至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庸。

       4.办学实力不足的困窘

       办学实力不足是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这主要表现为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规模偏小等层面。当前,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校均教职工、专任教师数量都较少。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计算,2010年,成人初中校均教职工数仅4.57人,校均专任教师仅2.75人。并且,成人中等学校特别是成人中学专任教师职称、学历都相对较低。培训规模偏小也是成人中等学校面临的一大困窘。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校均培训量为380人次,其中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均培训量仅为320人次[13](P69)。有的学校甚至连续几年没有招生,已基本形同虚设。

       三、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转型路径

       在社会全方位转型的今天,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亦面临着转型的迫切要求。唯有如此,其才能抓住发展机遇,摆脱发展困境,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扩展办学职能

       1.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以往仅承担学历教育职能的成人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应在稳步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特别是职工技术培训学校,作为行业企业继续教育的主要承担机构,近年来的培训规模虽稳定增长,但培训量仍需扩大。因此,今后,职工技术培训学校在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方面需发挥主渠道作用,并积极开拓紧缺专门人才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应进一步扩展培训对象,延伸培训领域。

       2.探索推进社区教育

       近几年,我国社区教育进入了内涵发展和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农村社区教育展现出蓬勃生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在此背景下,部分成人中等学校尤其是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利用自身地域和办学资源优势,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新居民素质教育,有效地拓展了办学空间,在提高社区居民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今后,需要更多成人中等学校依托所在社区,以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社区为抓手,积极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推进社区教育。

       3.衔接沟通成人高等教育

       为因应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成人中等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函授站、教学点、自学考试服务站等多种方式,与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满足广大成人就近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实现与成人高等教育的衔接沟通。

       4.积极推广科学技术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推广科学技术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对于成人中等学校来说,也应秉承服务理念,主动承担新型、实用科学技术推广职责,面向企业、农业等开展技术推广、科学普及和信息传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面向农村的成人中等学校,更应本着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将人才培训、科技推广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

       (二)优化布局结构

       1.优化学校布局结构

       优化成人中等学校布局结构的主要实现形式有合并、联办、托管。合并是将两所或更多的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实现人、财、物等的统一领导和管理。联办是成人中等学校与其他院校机构在隶属关系、投资渠道等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托管主要指优质学校托管相对薄弱的学校,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合并、联办、托管可以在成人中等学校之间或成人中等学校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之间进行。成人中等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还可以通过合并或联办等方式,共同组建成人中等教育集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

       2.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一些新兴的产业和职业岗位不断出现,成人中等学校应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优化专业布局结构,逐步减少甚至取消陈旧落后、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及时增加新兴的、适应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需求的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与此同时,应对一些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打造并不断增强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专业集群优势。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全面推行学分制

       今后,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应全面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度。设立模拟、借鉴银行功能特点的“学分银行”,建立学分累积与转换制度,并以学分为媒介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从而充分发挥学分银行开放、灵活、自主和全民性的特点,将中等学校教育面向所有成人开放,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资源共享。

       2.探索“学历教育+技能培训”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衔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并重,是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较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应力求开设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培训模块课程,或将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取得的学习成果认定,折合成相应学分,通过学分累积与转换,获取成人中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还应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师资配置上,则通过加强教师培训、聘任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专兼职教师等举措,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3.倡导体验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

       教学方法创新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今后,应倡导成人中等学校采用体验式、项目式、案例式教学等适宜教学方法。其中,体验式教学是让学习者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境中,通过直接体验构建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这种方法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及学习目的的实践性,因而更符合成人的学习特点,也更适于在成人中等学校推广应用。项目式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正与广大成人的学习需求相契合。案例式教学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其在调动成人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1.尽快成立跨部门协调机构

       目前,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管理职责交叉、分散现象仍比较突出,并由此导致了办学效率低、办学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增加。为深化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就必须贯彻“统筹有力”原则,尽快成立跨部门的协调机构,统筹指导我国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管理部门林立而造成的扯皮和内耗。

       2.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各级政府应切实履行对成人中等学校进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改变直接管理成人中等学校的单一方式,转为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对成人中等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3.进一步简政放权

       此处所指的简政放权就是减少和规范对成人中等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进一步落实和扩大成人中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从中央向地方放权的角度,主要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如省级政府促进省域内成人中等学校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资源共享等。对于成人中等学校来说,就是要扩大其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

       4.积极培育教育中介组织

       教育中介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遵循公开、公平和独立原则,参与各种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发展的公益性社会组织[14]。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中介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将愈加凸显,培育与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有关的中介组织也就更具必要性和迫切性。为加强对成人中等学校教育的协调管理,可以培育有关教育规划、教育基金、教育评估、教育专项计划监督的中介组织。为加强中介组织的教育决策咨询功能,可以培育专业的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咨询组织、学术研究和教育咨询并重的中介组织。为加强中介组织的信息服务功能,可以建立提供专门信息服务的教育中介组织。还可以根据行业和服务的不同领域,积极培育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

       (五)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成人中等学校教育转型性变革的主要路径。总体来说,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应以硬件建设为基础,软件建设为核心,以推广应用为根本目的。

       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无论是从社会和学校自身的需求来看,我国成人中等学校都需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构建覆盖各类成人中等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特别是,目前成人中等学校教育信息基础建设不均衡、城乡差距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2)》的相关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每百名学生仅拥有0.73台计算机,每百名学生只拥有0.98个多媒体教室座位,这显然是难以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基本要求的。所以,成人中等学校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迫切需要增加计算机台数、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推进宽带网络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

       2.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首先,加快网络课程开发与应用。近年来,一些成人中等学校通过自主或联合等形式开发了一批网络课程,但整体而言,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需进一步提升。值得关注的是,MOOC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适应成人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成人中等学校教育数字化进程,因而,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成人中等学校开发应用这种新型网络课程。

       其次,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内外学习,支持个性化与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已有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和共享,也是成人中等学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中的重要内容。

       再次,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网络学习空间是促进成人中等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的新探索,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可以形成新的教师研修形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因此,成人中等学校应积极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力求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扩展到成人中等学校。

       3.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加快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对于提高学校教育监管和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成人中等学校应加快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学校信息管理要求,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应着力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当前,教育部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分别建立国家和省级数据中心,建设覆盖全国成人中等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成人中等学校教育学生、教师、学校资产等数据入库及动态更新。

       收稿日期:2014-09-18

标签:;  ;  ;  ;  ;  ;  ;  

中国成人中学教育的历史沿革与转型路径_社会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