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8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全球化为先导,以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生产全球化为显著特征,以跨国公司全球活动为微观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在全球化条件下,当今世界的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分别归于何处,是时代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人们研究全球化与两种基本社会制度的关系。而研究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是研究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学习和研究资本主义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有鉴于此,本文对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作一探讨,求教于读者。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是资本主义的内在需要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是创造价值的价值,具有扩张的本性,“资本不仅是自我保持的价值,而且同时是自我增值的价值。”(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07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运动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在《资本论》第四卷中,马克思论述道:“只有对外贸易,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成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成为社会劳动。……资本主义生产建立在价值上,或者说,建立在包含在产品中的作为社会劳动的劳动发展上。但是,这一点只有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此,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i),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建立全球统一市场,使世界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又是它的结果。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如果不把世界一切国家卷入到经济全球化体系中,它自己就不能存在和发展下去,推动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列宁指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注:《列宁选集》第1卷,第23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推动下的全球紧密联系的生动画卷:“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他们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为它们的过剩资本寻找出路,为大量的商品寻找市场,使资本主义形成了世界体系。过去如此,现在还是这样。
二、资本主义是当代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1、推动了历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在世界历史上先后发生了几次科技革命,这些科技革命的发源地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提高了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生产率近20年来提高了100万倍。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0-80%。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还推动了产业革命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增强了全球经济联系。
2、开拓了统一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结果。它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而产生,随着工业革命的胜利而形成。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全球规模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加强了世界各国以国际分工为基础,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二战前后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方式是不同的,国际分工的形式也不一样。二战前资本主义主要靠暴力手段和超经济强制方式扩大海外市场,与此相适应形成的国际分工是垂直分工,即资本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在工业品和农产品、原材料之间的分工。二战后原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各国为保持经济独立而斗争,国际分工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变。战后旧的殖民体系不复存在,在殖民统治下以超经济手段进行掠夺和奴役的方法成为历史,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国际经济关系依然一方面是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和经济势力范围的关系,一方面是它们利用资本、生产和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支配和控制的关系。
3、决定着当代全球化的色彩。(1)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1997年世界经济总量前10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中国、巴西、加拿大和西班牙。在这些国家中除中国和巴西外,其他全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2)从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的结构看。在198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GNP中,农业只占3%,工业占36%,服务业占61%;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GNP中,农业占20%,工业占34%。服务业占47%。直到1992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比重仍占60%以上,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很低。(3)从直接投资流量、流向和分布看。在二战前,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和宗主国流向殖民地和附属国。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迅速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大多发生在美、加、欧和日本之间。无论从对外直接投资,还是从直接吸收外国投资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均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4)从跨国公司的发展看。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微观主体。当代国际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外在表现。当代国际间的微观经济活动,基本上是由跨国公司进行的。跨国公司的母国大多都在发达国家。1997年按国家和地区分组的世界500强中,美国和日本最多,分别有175和112个。
4、决定着全球化运行的规则。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政策和行为,同它们在历史上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限定在它们利益允许的范围内,它们的政治、外交战略同它们的全球经济战略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对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总是依仗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各方面优势,控制全球化进程,为全球化发展制定规则,使全球化进程符合它们的利益。尤其是美国,在全球各种区域经济组织中,都力图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三、发达国家是当代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1、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中得到巨大的利益。自18世纪初开始已经持续发展了整整3个世纪的现代经济,主要同西方资本主义相联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起来,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战后的第二个增长期。从国内生产总值看,经合组织成员1980年共计76,203,520亿,1994年达到200168990亿美元,1996年为220260780亿美元。从工业生产指数看,以1980年为100,发达国家从1988年到1996年这一指数呈增长趋势,1988年是119.9,1994年达到125.7,1995年是130.8,1996增加到134.6。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大幅度增加。美国是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自1993年克林顿上台以来,美国经济一直处于增长态势,失业率不断下降,通货膨胀持续走低。美国许多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增长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它们带来了人们估计不到的生产率,带来了不引起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美国“新经济”的出现。1993年以来美国经济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左右,1998年的增长率达到3.9%,为198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2、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资本主义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在全球范围的延伸和扩展。在生产社会化和分工跨国发展的过程中,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活动主角,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动了一场产业结构的变动和调整的运动,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和升级,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过去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历的时间比较长,所需的代价比较大。所以,西方国家特别是在投资和贸易方面比较开放的美国和英国等,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最高幅度地获得利润,主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配置经济资源,从而给经济带来了强劲发展势头。这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之间的相互交叉投资,企业兼并,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从而实现了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把这些产业,包括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3、经济全球化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及国际经济组织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跨国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国际经济的管理、协调和干预,从而减轻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国际传递和危害性;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把生产的社会化由资本主义一国内部扩展到全球范围,从而也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单个国家转向了全世界,这两方面的原因都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国内矛盾,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期。
四、全球化的结局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
1、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共产主义实现的物质基础。多年来在对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理解上存在着一种偏差,人们往往只注意生产力发展这一方面,而忘记了世界交往普遍发展这一面。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讲的共产主义的前提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且对后一方面的强调不亚于前一方面。他们指出:“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立即’同时发生的行动才可能是经验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在1847年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恩格斯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和世界统一市场的建立引起了两个结果:一是把世界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间的事变是相互影响的;二是使所有文明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大致相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上两个基本阶级。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把两个“普遍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前提,这就决定了他们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事情,即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各民族国家共同行动,是世界性的。他们在这里所讲的“立即”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对革命关联性的一种表达,即“其中每一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变革都有依存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页,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所以他把“立即”用引号注明。共产主义的胜利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这是由于普遍交往的发展,使资本的联合具有国际性质,造成了在一切民族中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无产阶级群众的事实,任何一个国家内发生无产阶级革命都会面临联合镇压的命运,只有共同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列宁后来提出的“一国胜利论”同马克思的这个“共同胜利论”,与其说具有理论上的直接逻辑演绎关系,而毋宁说是依据客观革命形势作出实践决策。正如列宁所说,这可以看作是历史发展顺序的变化,是一种特殊规律,而这个特殊规律不仅丝毫没有改变一般规律,反而是以一般规律为前提的。
2、高新技术的发展必然把人引向共产主义。人类正在经历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将使人类最终超越私有制,走向公有制。首先,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而知识财富具有不同于物质财富的特性。物质财富是有形的,而知识财富是无形的。物质财富的价值在使用中将不断损失。就一个具体物品来说,它只能供少数人使用,本质上要求对其占有的垄断。与私有制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信息和知识则不同,它的使用价值是无穷的。信息和知识在被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中,不仅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且创造出新的技术知识。所以信息和知识在本质上要求共有和分享,与公有制存在内在联系,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其次,从知识财富的生产环节看,科学技术、智力资源的研究、开发愈来愈体现为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这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所难以承担的。随着科学的日益复杂和边缘科学的涌现,使技术研究和开发不仅不能依靠个人来完成,也越来越不能依靠个别机构和企业独立完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协同合作、联合攻关,这种联合开发和研究不仅是一国范围内的联合,而且是国际范围内的联合。尤其是高科技的研究和开发,更需要各国政府的支持、主持或主导。所以,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社会化需要公有制,公有制也必将给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第三,从高新技术的使用和结果上看,它们的发展越来越要求公有制同它们相适应。就目前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几大高技术发展来看,其中每一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前景都把人类引向公有制。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为例,在未来的全世界信息网络中,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主体对信息的垄断已十分困难了;人们利用生命科学技术能够分解、认识、移植和组合各种生物基因,具备了克隆人的能力,这种技术如果为私人所有就会带来种种问题,只能在国家的调控和国际社会协调下发展和使用。第四,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全社会、全世界的生产进行计划性管理提供了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规划管理技术发展落后于经济生产技术的状况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科学手段将为产品种类庞杂、销售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做出符合实际的、可行性的计划,从而把人们对生产的计划提高到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崭新水平。
标签:经济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