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绩效评估思想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启示论文,绩效评估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9)01-0079-04
我国古代的官吏考核早在秦代已经出现,兴于唐朝,完善于清朝。虽然制度带有一定时代和阶级烙印,但是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不应该割断渊源去单看一个制度。从今天的眼光进行审视,其中很多思想和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
绩效评估在古代叫考课,也叫考绩和核真,在“史记”和“资治通鉴”等著作上,都有很多有关与此的介绍。虽然内容很琐碎,但是,运用文化和历史的视角,可以看出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
明主治吏不治民——明确绩效评估对象。自古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个疆域广阔的国家。为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历代都通过一套很好的“治吏”制度来进行治理。治民先治吏,是历代王朝实行统治的共同政治经验。这是因为,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运用相伴而行。从历史上看,治国有三个核心内容:任人、信赏、必罚,其实就是讲的吏治问题,吏治如何成为评价一个君主是否有作为,是否能够治理好国家的重要标准。在古代的许多重要著作中,都认为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吏治好,官得其人,民得其善,国则可以大治,可以久安。而从封建制度中综合看来,“治吏”制度无外乎选拔、考绩、品级、奖惩、俸禄、休致、养忧等一整套的官吏管理方式,但每个朝代的重点都放在考绩和奖惩上,考绩和奖惩制度执行的好坏,成为一个朝代兴盛的主要原因,中国历史上几个朝代的兴盛,都是名君、良臣治吏有方得来的。例如,汉朝自建立后,一直承奉“无为之治”,让老百姓安心生产,轻徭赋,减少官吏对民的干预和管制,结果是举国上下,民心相从,同心建设,使汉朝国力大增;刘邦善于听从好的建议,建立了一系列的对各级官员的治理条例,对那些不遵从的,从严处罚,包括他的后几代都采取了“黄老无为”的治国理念,使得汉朝成了最先兴盛的朝代。后来的唐、明、宋、清的各代明君大都采取了“治吏不治民”的兴国之圣策。
治吏之重在于考课——把握绩效评估的关键。每个朝代的治吏之道都是重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但强调的是要对其结果进行核实和核用。总体来看,古代的考课主要包括了六点:第一,通常,鉴别一个官吏的好坏,能力的高低,应该以政绩为依据,而且要以实际的,实实在在的,经过核真的政绩为依据,不能只是同从一部分人,甚至就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或臣下的说法来判定;第二,要真真正正判定一个官吏的政绩,一定要实地考察,到其所在的管辖范围实地考察,看他施政的实际效果,而不应该只听其之语或其他人之言,就下结论;第三,对在取得实际考核后,对确有实绩的,要进行嘉奖;对考核后劣绩的,要严惩不贷;第四,对于官吏的考核不能根据什么品德、操守,或自己标称的好管,而要察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要求有实际的政绩,而不是拿百姓的血汗来摆自己的“政绩”的劣迹;第五,嘉奖好的官员和惩罚劣绩的官员,是君主治吏的重要方法,抓住典型,奖好惩坏抓好坏两头、带中间的方法来改变吏风;第六,实绩考核、核真可以直接影响到施政甚至整个朝政,考绩、核真做得好,吏治则清明,国家则强盛。
德礼为政教之本——确定绩效评估的地位。中国古代百姓视官吏为父母,故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王朝的统治效果,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广泛影响——“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1]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这种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是对“德”要求的典范。在《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曾记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是对“德”的具体描述。尤其是历朝名君统治期间,对“德”的考核都放在一个突出地位。可见,官吏守则中,“德”要求占很大比重。从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高度重视,更是把“德”置于首位,在四科取士中第一条就是要求“德行高妙,志节清白”[2];如唐朝统治者在“德礼为政教之本”[3]思想的指导下,从官员的选任到考绩到监察等一整套职官管理制度中,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官员的“德礼”。此后的历代王朝也都信奉:“礼乐者治本之膏梁”,在察举贤才时,“以德行为本,而及余次之。”[4]
察吏安民、视情办吏——强调绩效评估的体制与机制。对官吏进行巡视,以监察其勤政廉政情况很早就有。夏商周时设有“方伯”对下属的各个异姓诸侯和分封的同姓诸侯进行巡查。春秋战国时,各国巡视、监察的内容不仅包括察举查办腐败犯法行为,还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5]纳入巡察之列。秦统一调派人员巡视和分级定人巡查,并称之为监御史和监察史,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独立巡查网络。汉代时把中央监察、巡查网络分为三级,巡查按级负责;对政绩突出、成绩显赫的监察吏,加官晋爵以资嘉奖和鼓励。唐代将巡查设为御史台,其下分为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使巡查、监察制度更趋完善,其内部的分工也更加明确,对所巡查的对象实行了归口管理,成立了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台”,专司监察之职。宋代监察制度还规定了监察官出巡制,要求诸路监司要定期巡按所辖州县。明朝皇帝派遣官员充任巡按使,代天子巡狩,权力更大,设六科给事中,对礼、户、吏、兵、刑、工六部官员进行督察,并就六部活动向皇帝进行规谏。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历代封建政权的经验教训,巡查制度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巡按制度,设立了巡道机构,甚至设立“东厂”,并给予相当高的地位和权力。清朝又明确规定了“巡察史”,每年都派都察院官员到各地巡视、监察。[6]
民唯邦本、本固邦兴——突出绩效评估的作用。“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认为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几个盛世,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都与民本政治的实践有关;而那几个短命的王朝如秦与隋,或是社会黑暗的时代,无不是民本政治被束之高阁之时。比较典型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是秦与西汉、隋与唐初。秦始皇统一中国,草创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千古一帝”,但他藐视民众,最终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秦亡汉兴,拨乱反正,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休养生息,使西汉走向强盛。隋炀帝残暴无道,民众揭竿而起;唐朝建立后,与民更始。在中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民本政治最杰出的实践者,他对民本政治有深刻的认识。他经常对臣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
在中国古代社会,无论什么朝代,也无论在何种社会形态下,统治者都以一定标准考核课责在任官吏的功过行能,并据以升降赏罚。这说明重政绩考核,凭政绩用人,是各个朝代奖勤罚懒、选贤用能、整饬社会、改善吏治的重要措施和共同特点,也足见政绩对官员升迁和吏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古代官僚政治得以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对官吏进行严格而又有效的考核,可以使官吏尽忠职守,提高效率。可以对官员发挥监督,约束、鞭策与激励的作用,可以说对官员清廉、百姓乐作,乃至国力的强盛都发挥了巨大的功能,同时也是过去君主统治官吏,控制朝众的有效手段。
当然,也要看到古代考课制度的局限性:一是就考课的内容来看,多华而不实,里面过多强调仁义道德,过多地强调了“德”的作用,而对最重要的实绩方面,只是占一小部分,减弱了考课的实际功效,造成了古代的官吏大多追求名节,而不是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只讲究个人修养,不敢在实际的政务上放开手脚,而是被“德”捆住了手脚;二是考课过大强调了人为因素,造成了靠主观印象考核的不良现象。例如,其中包含了太大的人为因素,没有制度秩序的保障;再者就是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任用上有许多分类,以贵贱区分为基础的阶级分类,以民族优劣为前提的民族分类,以出身和资历为基础的等级分类,以籍贯和亲属为区别的嫡亲分类等等,反映了浓厚的封建意识,使很多优秀的官吏被压制甚至埋没,而有些“庸才”却被重用;再一就是考绩与应用脱节,有靠关系和论资排辈的陋习。
三
考绩制度对过去的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说,实行良好的“考核制度”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一,对今天政府绩效评估也有借鉴意义。
1.加强绩效评估文化建设。绩效文化是一种强调“绩效”为中心的行政文化。绩效文化是政府绩效管理之魂,要通过培育绩效文化以推动政府绩效评估。从古代绩效管理思想文化理论上看,绩效文化包括了四个基本理念:第一,公众满意理念。公众是否满意直接反映了公众对政府的认识与了解情况,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生存、改进和发展。第二,公共服务理念。政府管理能否以绩效思想为核心,以服务公众为中心,以社会公众需要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决定了政府历史作为,也决定了民众与政府的关系,从根本上也决定了该政府的历史命运。从中国历史各个王朝的兴衰成败可以得到明确的验证。第三,公共责任理念。责任是政府追求绩效的支柱信念。虽然中国古代王朝不是民主政治,但是,政治的一般要求是回应社会和民众的基本要求,稳定自己的统治秩序。第四,社会效益理念。效益是政府追求绩效的核心内容。古代政府的管理也强调注重效率和社会效果。行政效率和行政效能是一个政府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政府活动无效率或效能也就无效益可言,至少是一种低效益运行。用现代行政管理角度看,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就一定要实施政府绩效评估。戴维·奥斯本指出:“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上工作效率很高,那是最愚蠢不过了。”[7]推进绩效文化建设,要吸取传统行政文化的精华,同时突出新时代绩效文明的特色。
2.加强绩效评估体制建设。绩效体制是政府绩效管理之魂,推动政府绩效评估需要优化绩效体制。从整体看,古代的政府绩效评估都与加强政府绩效管理的体制相联系。对于当前政府绩效评估而言,要把外部评价、群众参与度、服务满意度作为评估依据之一。把自下而上的评议制度与自上而下的评议制度结合起来,把绩效评估机构建设与非正规评估机构结合起来,把专业的评估人员评估与非专业人员的评估结合起来。为此,需要强化权力机关和民间机构对政府部门的评估,落实公民评议政府的制度安排,建立多重评估机制构建科学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体系,实施“360度”的全方位评估。提高政府绩效,必须在各级政府机构内部建立充分竞争机制,把市场竞争原则适度引入到非市场组织的政府机构之间,这样能更充分和更广泛地利用市场力量与社会力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绩效。
3.加强绩效评估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估需要信息的搜集、筛选、加工、输出、反馈。对评估对象认识的科学性是评估合理性的前提,认识和判断都是建立在对其相关信息的了解基础上,所以必须确定详细丰富、有说服力的相关信息资料来评估产出成果的有效性。古代绩效评估的失效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失真和滞后所造成的。对于现代行政管理而言,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绩效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评估主体只有更完全地了解政府及其活动,才能作出客观的评定;政府只有更完全地了解公众,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从而改进政府的服务,提高绩效。在政府公共部门之间,政府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对绩效的改善和评估是极其重要。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政务”是加强政府信息沟通,提高政府透明度,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措施,也是今后政府绩效评估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收稿日期: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