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乡卫生院 甘肃 临夏 731707)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运用高频彩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腹外疝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并在术前对患者实施高频彩超测量。分为A、B、C、D四线,分别在高腹压下、髂外血管股环段、腹壁下血管起点至耻骨结节连线、腹壁下血管起到至髂前上棘连线四段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与腹腔镜下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中腹腔镜下各条线的测量值与术前高频彩超测量值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腹腔镜实际测量结果与高频彩超的测量结果比较符合。结论: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运用高频彩超的临床价值显著,能够对人体解剖各关键点进行有效测量,可在术前以此为依据,进行补片的设计,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频彩超;腹腔镜;腹外疝;无张力疝修补术
【中图分类号】R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1-0107-02
腹外疝是指在人体腹壁切口部位出现腹腔内组织或脏器突出的情况,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威胁患者健康,必须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1]。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是临床治疗腹外疝的常用方法,为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前必须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补片大小的有效设计,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术前对腹股沟区各解剖点的准确测量尤为重要。本文为探究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运用高频彩超的临床价值,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腹外疝患者6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请看以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腹外疝患者60例,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3人和27人,年龄在25~7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0±2.1)岁;疾病类型:16例腹股沟直疝患者,3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14例股疝患者。
1.2 临床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符合WHO规定的有关腹外疝的相关诊断标准[2];(2)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3)获得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同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 (1)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患者;(2)肝、肾功能不全者;(3)代谢紊乱者;(4)精神障碍性疾病患者;(5)哺乳期及妊娠者。
1.3方法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应用型号为IMAGE-HX,Aloke-1700的机器,5.0~10.0MHz是变频探头的频率值。协助患者采取仰卧位,外展患者大腿,进行切面探查的时机一般选择在患者腹压增加或采取站立位时,对患者腹壁下动脉与腹直肌外缘交点的体表点、髂外血管与耻骨上支下缘交点及体表点、腹壁下动脉起点、耻骨结节、髂前上棘部位运用彩色多普勒进行仔细探查,同时进行严格标记。对以下相关距离进行测量并计算,腹壁下动脉起点至腹壁下动脉与腹直肌外缘交点的距离为A线,嘱患者憋气使得腹压增加,在高腹压下进行;腹壁下血管起点至髂外血管与耻骨上支下缘连线为B线,即在髂外血管股环段;腹壁下血管起点至耻骨结节连线为C线;腹壁下血管起到至髂前上棘连线为D线。(2)空间的建立和各结构的分离应当按照常规TFP手术步骤进行操作,上述A、B、C、D各线通过慕丝线进行标记,并在腹腔镜的作用下进行标记,同时对丝线的长度进行仔细测量。针对各关键线的长度情况,将术中腹腔镜下的测量结果和术前高频彩超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1.4 观察项目
比较术中腹腔镜下和术前高频彩超对各关键线长度的测量结果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n,%)表示计数资料,同时通过χ2进行相应检测;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通过t进行检验。
2.结果
比较术中腹腔镜下和术前高频彩超对各关键线长度的测量结果情况:各关键线长度的测量在术中腹腔镜下和术前高频彩超的测量下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情况看表1。
3.讨论
腹内压力增高和腹壁强度降低是导致腹外疝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咳嗽或用力时有疝块突出、腹壁切口肿块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加强对患者的有效治疗尤为重要。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显著临床价值,但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尤为重要。高频彩超作为一项先进的诊疗技术,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
高频彩超这一检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数据准确、直观、无创伤性等优势,在判断腹股沟疝是否出现嵌顿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可作为术前有效依据,以便对患者疾病分型进行鉴别。腹壁下动脉和髂血管能够在高频彩超的作用下清晰显示。同时能够利用髂前上棘等骨性标志点,准确测量耻骨肌孔的关键线[4]。
本文通过探究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运用高频彩超的临床价值,研究数据显示,术前高频彩超对A、B、C、D各关键线长度的测量结果分别为(4.29±0.15)cm、(2.77±0.14)cm、(5.53±0.32)cm、(6.56±0.30)cm, 术中腹腔镜下测量结果分别为(4.30±0.16)cm、(2.76±0.16)cm、(5.55±0.34)cm、(6.58±0.28)cm,两种测量结果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行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运用高频彩超后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价值,能够在手术开始前,对个体化修复方案和补片大小的设计提供临床资料,且该测量工具对患者无任何创伤、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因此应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耿岩,陆光生,陈小伍等.高频彩超在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外疝无张力修补术前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4,35(19):3021-3022.
[2]叶华容,杨怡,林萱等.BP神经网络在高频彩超特征诊断乳腺癌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16,33(1):71-72.
[3]林启谋,李勇,周毅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对睾丸血流及血清睾酮的影响[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6,16(4):460-464.
[4]腾想,杨孟选,朱倩如等.高频彩超在小儿急性肠套叠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8(11):1044-1046.
论文作者:李致文,车添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
标签:腹壁论文; 患者论文; 测量论文; 腹膜论文; 术前论文; 腹腔论文; 彩超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