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差异角度的蒙汉翻译可译性限度问题探讨
苏日嘎拉图 锡林郭勒日报社蒙文新媒体中心
摘要: 文化、语言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但在翻译过程中,会因为文化的差异,导致翻译障碍或翻译错误,导致两者之间的含义存在鲜明的差异,继而影响聆听者的感受。想要顺利完成两种不同语言的翻译,首先翻译者必须通晓两种语言,其次翻译者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才能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笔者简单探讨了基于文化差异角度的蒙汉翻译可译性限度问题。
关键词: 文化差异角度;可译性限度;蒙汉翻译;问题
我国汉族与蒙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在时代发展后,蒙族和汉族双方的交流越来越多,两个民族之间的合作也越来越多,为了更好的促进汉族、蒙族互相交流,双方越来越重视翻译工作,翻译能够促进两个民族友好交流合作,也能够促进双方更好的了解对方的语言文化[1]。但是,因为蒙族与汉族均具有久远的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翻译语言的过程中难以准确翻译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存在于翻译中的翻译局限性以及可译性也成为了限制翻译工作的主要原因。
比较两组护士在自我管理、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方面的评分。观察组护士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一、蒙族、汉族的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往往由文化构造而成,很大程度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就代表了他们的文化。翻译并不是简单的将语言翻译工作,而是一种文化翻译。想要做好翻译工作,翻译工作者不仅要精通这一门语言,还需要详细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才能够实现准确翻译的效果[2]。因此,文化与翻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可以从微观、宏观两个角度分析。从微观来看,蒙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存在明显差异,翻译工作也受到相应的文化因素影响。从宏观来看,翻译工作在国家抑或是民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翻译交流过程中,文化是受到一定影响的,翻译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聆听者对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了解。分析蒙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翻译工作,也能够进一步了解翻译质量受影响的原因。(1)服饰文化差异:蒙古人与汉人的生活背景存在明显差异,蒙古人多生活在草原上,其服饰也深受影响,有着浓浓的蒙古族特色,比如蒙古长袍,蒙古长靴,毡帽等等。而且蒙古人的服饰上还镶嵌着各种各样的珠宝。汉族人的服饰多为上衣下裳模式,不同朝代,服饰也有所不同。(2)饮食文化差异:蒙族汉族均有悠久的历史,这些历史也是组成蒙族文化的主要部分。蒙族人的饮食偏向肉食,有烤全羊、奶酪等等。而汉族人则受地域影响,主食多为大米、小麦、小米等谷物。(3)精神文化差异:蒙古人长居草原,在生存过程中容易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因此蒙古人崇尚勇士,信奉草原文明。而汉代世世代代受儒家思想影响,受孔子的“仁”影响。
二、蒙汉翻译可译性限度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国家或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也是一种文化翻译。但文化翻译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文化的准确传播,哪怕是微小的差错也会影响翻译可译性限度。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可以从语言翻译体现。
20 世纪以前,雕塑还是一种静止的空间艺术。虽然,艺术家在雕塑创作中有时也会在静谧中追求一种动感,如希腊化时期的《拉奥孔》雕像,以及洛可可时期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的《阿波罗与达芙妮》雕像,但这并没有让雕塑真正的动起来,仅仅只是营造出生动的视觉感受。19世纪,法国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曾通过人体的动态、节奏及光影等强调雕塑中的动感(见图1)。另外,与他同时代的梅达尔多·罗索(Medardo Rosso)也追求通过光影使雕塑表面产生动感。但仅仅传达出了雕塑艺术家对“运动感”更进一步的追求,而非打破其静止的属性。
2014年,重庆水利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水利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系列重要会议精神为引领,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围绕五大功能区建设对水的需求,进一步贴近民生,深化改革创新,科学合理布局水利设施,强化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充分发挥水利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1.有研究学者指出,蒙族与汉族的一些特有事物是很难对应的。比如蒙族翻译biraуu,得出的结果是“二岁牛”,而在翻译siduleng uхer 的时候,翻译结果是“三岁牛”。
2.两个民族的语言均具有独特之处,部分文字是难以翻译的。比如汉族历来有猜字谜、猜灯谜、谜语等有趣的小游戏,大部分谜语是固定的,多数是根据文字自身的特点拼接而成,比如“杯不落空陪高官---宋”、“困苦之中有人帮----林”、“人人开门红---简”。但蒙族与汉族的文字是不一样的,若强行翻译这些谜语,反而会让蒙族人糊涂,甚至会影响 小孩子学习。但蒙族语言也有他们自己的谜语,他们的谜语也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3.汉族人长期受文化熏陶,在交流过程中喜欢用典故,但这些典故往往是汉族人自己的,盲目翻译这些典故,并不能存进翻译工作的顺利开展,反而会限制翻译工作的进行。比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周瑜在赤壁之战时,为了让曹操上当使用的苦肉计,做给当时的蔡瑁张允看,导致曹操信息出错,最后导致赤壁之战惨败。但翻译人员若不能准确翻译,导致翻译内容与实际信息不符合,则会影响聆听者的判断。
4.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并非绝对,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很多时候,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翻译可译性受限,进而导致文化翻译错误,信息不实。但在时代不断发展进步后,蒙族与汉族的交流日益增多,翻译可译性受限问题成为了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但随着蒙族与汉族深入交流,很多蒙族人对于汉族的文化也有一定了解,汉族人对蒙族的文化也有一定会了解,这一现象促进了翻译工作的进行。但因为这些情况毕竟只是个例,所以在一定情况下,翻译可译性限度依然影响双方合作交流,需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避免翻译产生歧义,翻译工作者仍需多加了解双方文化,实现蒙汉翻译准确。在翻译过程中,不再简单直译,要成分考虑到翻译内容是否完整,翻译形式是否完整。
三、结束语
翻译可译性限度的问题,不仅充分体现出蒙族及汉族的文化差异,也能够突出翻译工作的难度。但可译性限度并非绝对存在,也有一定的相对性。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巴特尔.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蒙汉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J].科技风,2016 (13):77.
[2]吴常亮.基于文化差异角度的蒙汉翻译可译性限度问题探讨[J].才智,2018 (8):193.
标签:文化差异角度论文; 可译性限度论文; 蒙汉翻译论文; 问题论文; 锡林郭勒日报社蒙文新媒体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