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综合竞争力论文,功能论文,本质特征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综合竞争力概念,要充分体现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笔者认为,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中反映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本属性及其度量,并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出总体思路。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别于其他类型竞争力(如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充分反映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城市的定义来看,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被称为“基本职能”或“基本活动”,而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被称为“非基本职能”或“非基本活动”。可见,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
城市的集聚与扩散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其中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实力等都是重要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表现为城市系统所具有的作用和能力,其状态如何最能体现城市系统的特征及运行质量,并决定着其对外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的水平。因此,从城市基本职能来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最能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
从国际上看,最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都具备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征:第一,它们是企业的全球或地区总部以及相关金融服务集中的管理中心。第二,它们是发达的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所在地,即具有完善的、高质量的生产服务功能。第三,能够提供优良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娱乐设施,这包括大批现代的智能化办公大楼、航空港、电信港以及各种社会和文化设施等。例如,纽约享有全美“银行之都”的称号,至今其一举一动仍在左右着世界的金融、证券和和外汇市场。纽约历来又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的集中地,全美500家最大的公司,约有30%的总部设在纽约,同时吸引了与之相关的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形成了一个控制国内、影响世界的服务和管理的中心。又如,日本东京也具有极强的城市服务功能。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设在东京。此外,外国在日本的企业则有2/3在东京设有办事机构,总数达2000多家,其中包括100多家银行和数十家新闻机构,其辐射范围已超过国界而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在东京都范围内约有30余万家大小商店,商品销售额占全国的29.7%,批发销售额占全国的35.3%,均占全国首位,其服务范围延伸至全国。东京的文化教育在全国具有核心地位,共有各类学校近千所,并拥有占全国1/3的国家级的文化机构。东京湾港口群是日本国内最大的港口群体,以东京和成田两大国际机场为核心,组成了联系国内外的航空基地,陆路交通也四通八达。还有,日本信息服务业的65.2%、工程技术业的91.5%、设计业的57.4%集聚在东京,形成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功能。
对我们来讲,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摆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中心地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大多数城市是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很深的计划体制留下的烙印。在传统计划体制下,城市的职能被大大扭曲了,其基本经济活动是为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用于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为城市外地区提供生产和服务。城市与外部的联系,主要是实物产品的联系,且是通过计划调拨机制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更多地表现为“生活型”和“生产型”的职能,其集聚与扩散程度十分低下,对外综合服务功能几乎丧失殆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功能也开始发生转换,对外经济联系日益扩大与紧密,集聚与扩散的程度不断提高,朝着中心城市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上海城市功能的变化十分明显,从“工业加工基地”向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方向发展。但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在功能较大幅度调整之中,还没有真正调整到位,在调整中必然出现的各类服务功能发展不平衡,带来较大的摩擦与内耗;各类服务功能相互之间的融合,势必有一个过程。因此,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实际发挥程度还是比较低下的,表现出以下的特点:
(1)城市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商贸、房地产等服务行业规模迅速扩大,但总体上尚未达到足够充分的规模边界,特别是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行业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
(2)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发展过程呈现严重的不平衡性,一些服务功能迅速增强,而另一些服务功能发展滞后,如社会服务业、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其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某些服务功能较薄弱,并成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的严重制约。
(3)个别服务功能较为突出,总体服务功能层级较低。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在商贸、旅游服务方面的功能相对强一些,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但作为更高层级的金融、管理、技术服务功能仍相当薄弱,有的还只是刚刚萌芽。总体上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层级还是较低的。
(4)服务功能得以发挥的硬件与软件之间不匹配,各项服务功能之间缺乏整合性。经过近年来城市的大发展,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娱乐文化设施都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城市的软环境改善相对滞后,特别是人力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有机整合。
(5)自我服务功能较强,对外服务功能较弱。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经济活动仍以“非基本服务功能”为主,服务范围为城市实体地域,大多是用于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以及本市域的生产企业营运需要,对外服务功能仍然较弱。
因此,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当务之急是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扩大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影响。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本属性及其度量
作为反映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最直接的表征,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和区域范围,即城市综合服务活动所影响的空间范围。从空间属性的角度来看,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可分成三个层次:(1)市区性功能,其服务范围为城市实体地域,服务功能组分大多是用于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转和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区域性功能,其服务范围为城市的腹地区域,由多种服务功能组分构成,主要是城市作为特定区域的中心为其腹地所提供的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综合服务活动,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工业部门与腹地之间的垂直和水平联系,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区域商品批发中心对腹地交通组织和商品流通的作用,企业总部和行政管理机构对腹地工业的组织管理和行政决策作用等。(3)跨区性功能,其服务范围是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这类服务功能组分较少,但是功能影响尺度较广,主要表现为超越腹地尺度的专业化工业服务功能、专业化商贸服务功能、专业化交通运输功能、专业化旅游功能等。
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主要是指区域性和跨区性的服务功能。只有这种服务功能的尺度特征,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然而,这种区域性和跨区性的城市服务功能,是由其服务功能组分的配置关系决定的。这就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内容构成属性,表明城市综合服务活动的主要领域。城市服务功能组分的配置关系,具体表现为功能组分的多项性(信息服务、生产技术服务、物流服务、商流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服务等),以及多项性之间的协调性(多功能、高质量的协调合作等)和协调中的动态性。从其内容构成属性来讲,可分为“一般服务功能”和“特殊服务功能”。前者是指集聚于城市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项活动中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哪一部分服务功能;后者是指那些不可能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服务功能。因此,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具有内容构成和空间范围两个重要的属性,其中服务功能组分的配置关系(即内容构成)是城市服务功能体系中的基本属性,服务功能的空间范围等其他特征都是以此为基础的。一个城市的服务功能性质、结构、规模及其活动特征,决定了该城市服务辐射能力及区域范围。根据城市服务功能的影响范围并与经济区域划分相结合,我们便可以大致地确定城市服务功能的等级特征。城市服务功能的等级特征是动态变化的,即随着城市服务功能层级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空间层次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功能的等级水平趋于上升。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准则与标志。具有强大而完善,高效而和谐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表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极大提升。为了衡量城市服务功能在某个时段的功能状态及其整体意义上的优化程度,我们可以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潜在能量、层次水平、规模与强度、协调程度,以及效益和效率水平等层面来度量,并相应设计有关的指标体系。
(1)城市服务功能潜在能量。城市服务功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一个城市所具有的生产、流通、消费、贸易中心作用及创造物质和增殖价值的能力为基础的。这种能力决定着城市服务在整个区域社会经济网络中的地位、角色及影响力,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之一。这种城市服务功能潜在能量可由城市经济活动的“规模”或“总量”指标来综合反映,例如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增长率、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规模及其增长、居民储蓄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
(2)城市服务功能的基础条件。城市服务功能要借助于相应的硬件与软件才能得以发挥。这种服务功能的硬件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娱乐设施,软件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程度、法律环境和管理水平等。这种城市服务功能基础条件可由交通运输能力、信息处理与传递能力、公用事业设施水平、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和绿化程度、教育发展规模、总体受教育程度、专业技术人员数、科研经费投入和技术开发能力等指标来反映。
(3)城市服务功能的强度。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集中表现为城市对内对外社会经济联系的强度,及其作为区域经济、信息、交通、人口中心的中心性强度。这可以通过城市服务系统的运行效率来体现,选择单位时间内城市系统内部以及内外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人口、资本交流的流量指标来反映。例如,融资量、长途电话业务量(或邮电业务总量)、国际和省(城)际贸易量、物流中转量、客运总量、图书和杂志出版量、报纸发行量等指标。
(4)城市服务功能层级。城市服务功能层级主要表明不同层次城市服务的基本构成及其中居主导地位的服务功能。这可以用消费服务与生产服务的构成,劳动密集型服务、资本密集型服务和知识信息密集型服务的构成,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服务的水平,主要服务对象等指标来反映。
(5)城市服务功能的协调程度。城市服务功能的协调,集中表现为系统整体运作的效果上。这很难用单个指标的组合来反映,往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有关方面的信息。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总体思路
一般来讲,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必须经过城市现代化、城市国际化和城市持续发展三个过程。城市的现代化包括经济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等内容,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也就没有充足的财力和人力来支撑其综合服务功能的发挥。城市国际化包含城市职能国际化、城市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国际化、城市运行环境国际化等基本内涵。因此,这并不是只针对国际性大城市建设而言。在开放条件下,所有的大中小城市要增强其综合服务功能都必须走国际化道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及环境。城市持续发展过程通常是从经济结构动力、科技文教基础、城市空间扩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来体现的。它也是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性建设。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从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尽管各城市发展道路不同,规模大小不同,面临的环境条件不同,但解决这几方面的问题,则是当前的共同任务。
(1)发展生产性服务,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层级。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总是有相应的产业载体才得以实现其功能。虽然这种产业载体是广义的,也包括制造业等,但最直接的是服务业。服务业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主要产业载体,其发展规模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较高的相关性。如果我们对服务业进行细分的话,那么消费服务由于其服务半径有限,对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作用力相对较小,而生产服务覆盖更大的区域范围,对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至关重要。国际经验表明,一些国际性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总是伴随着其生产服务规模的扩大。例如二战结束到70年代中期,纽约和伦敦的制造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中消费服务业经过一定增长之后也开始下降,而生产服务业却开始表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但在产值和就业份额上仍未超过消费服务业。70年代中期至今,制造业和消费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生产服务业在产值和就业份额上超过了传统的消费服务业。在第三产业内部,消费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生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成为城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的动力,并推动着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因此,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出发,必须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城市服务业,特别是那些主要表现为中枢管理职能的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这类服务部门是为来自产业部门的中介性需求提供高度专业化服务,以减少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因此,能否提供最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是企业服务的提供者和用户之间形成牢固联系的关键,从而也是生产服务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高水准、专业化且具有灵活性的企业生产服务将极大地延伸其市场半径,具有很强跨区域的辐射力。
(2)提高城市信息化程度,增强城市的辐射力。信息是服务功能的主要构件之一,特别是生产服务提供的重要条件。没有大量的信息集聚与扩散,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服务功能,也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生产服务。因此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性依托之一,就是城市信息化水平。事实上,作为一个城市经济,本身就具有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比较优势。这是由城市经济(特别是特大城市经济)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换言之,也就是信息化的依附性问题。国外研究表明,信息化指数与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指数是高度相关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的回归线呈略微上倾的曲线。这表明随着人均收入和都市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化的速度加快了。另外,信息具有不平衡流动的特殊属性。而决定“信息的不平衡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如贸易)和政治关系。因此,要寻求和充分发挥城市的比较资源优势,加快网络化、智能化、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知识和信息的比较资源优势来带动与组合其它资源配置,通过信息流来带动物质流、资金流和人才流,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发展城市之间的组合优势,形成各城市服务功能特色。从区域经济发展看,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经济同质性很高,则多数城市的基本活动的服务范围就较小,职能层次就较低。反之,如果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异质性很高),则多数城市的职能层次就较高。从我国现阶段情况来看,区域的经济异质性较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的潜力相当大。但问题在于,各城市之间如何发挥组合优势,以避免出现服务功能同质性高而带来的职能层次下降,特别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带中更是如此。国际经验表明,城市服务功能的增强与充分体现,往往是与城市带内部的分工与合作相联系的,并以此为基础的。例如,日本东海道各城市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东京圈更进一步突出其全国中枢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拓展与国内外的交通联系,使其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并有选择地向圈外分散职能。大阪圈的三个城市则以“商业的大阪,港口的神户,文化的京都”有机结合起来。名古屋圈内则由多个专业化的工业城市组成相互联系的集聚体。因此,在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中,要有全局意识,充分认识自身的区位、资源、人文、历史等因素,并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在完善城市一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功能。特别在城市分布较密集的地区,独特的城市服务功能是最具有城市综合竞争力的。
(4)优化制度政策环境,保证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形成的首要前提,是各种资源的自由流动,而不是让各种资源在城市中沉淀下来。因此,必须打破城市形形色色的封闭性,使其成为各种资源要素流动的中心。在此过程中,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影响劳动力流动、资金流动、产品与服务流动的制度性障碍,特别是要打破各种行政性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垄断。还有,要纠正城市政策制定的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把偏重于将各种资源“留”下来的思想转变为使各种资源“流”动起来的思想,从而打破各种地区保护主义政策。总之,要通过优化制度政策环境,培育城市在走向区域经济和全球化进程中的转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