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观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坚持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04)04-0003-10
一、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的发展观
1.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关键时刻,经济发展将会在这里分化为两类:一类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又顺利地达到了2000美元、4000美元,经济持续发展;另一类,如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就停滞不前了。为什么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一个关键时刻呢?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优势比较明显,如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价格便宜,所以能够吸引外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但是人均GDP过了1000美元以后,原有的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就逐渐丧失了,比如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这样一来,吸引外资的优势也就丧失了。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有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成为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有些报纸上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了,对这种说法,要全面分析,一方面应该看到,我们工业的发展势头确实不错;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我们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还不多。如果国外的企业只是把我们作为他们的一个制造业基地,知识产权都在他们那里,那么这样的投资对于我们来说,用处不是很大,因为他们的资金随时可以撤走,知识产权也就随时可以被他们带走。
第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的要求出现多样化。1000美元以下的时候以解决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为主,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环境保护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多。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国家就必须有充足的财力,这也就对财政、税收、公共事业支出等制度安排和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的课题。
第三,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果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收入差别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重视,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矛盾将更加突出。
第四,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以后,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也相应地提高了,要求廉政建设,要求政策透明,要求政府的公务员能够受到社会监督。如果人们参政、议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的话,同样会引起社会动荡。
综上所述,因为人均GDP到了1000美元以后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是既要让经济持续发展,又要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
2.在改革不断深化的时候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现阶段的解放思想是指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建立科学的发展观。过去经济学中经常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但并没有让人们真正领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一般地讲,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但一定要关心人,人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最高层次。合理的资源配置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所以可以清楚地看到,不能把人仅仅当作劳动力来看待。生产是为了人,只有全面地关心人、培养人才能够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要解放思想,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要重视人的生存权,这是最基本的,但同样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包括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升级。以前经济中总是以物为中心,现在应该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因为物质生产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要让所有的人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必须看到社会上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着差距。改革的目的是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这就需要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农民、关心下岗职工等低收入者,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3)一定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问题。世界上的经济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成长中的经济,一种是停滞中的经济。成长中的经济,从当年看,都是问题成堆的,比如说,工人下岗、农民涌入城市、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生产安全事故不断等等。但是每隔5年或10年回头一看,就能看出经济的巨大变化。停滞中的经济,从当年看,好像问题并不突出,但隔了10年回头去看,发现变化不大,这种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几乎是停滞的。成长中的经济是我国经济的特征。所以目前的解放思想包括:允许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并努力把这些问题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这也就是我常说的,骑自行车必须骑得快一点,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不骑就倒;走钢丝必须往前走,“走”才能保持平衡。
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1.GDP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大家知道,教育经费、卫生经费和环境保护支出太少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没有发展上去。不妨对世界各国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画一个坐标图,横坐标为人均GDP,纵坐标为教育经费(医疗卫生经费、环境保护经费)在GDP中的比重。研究发现,人均GDP越高,教育经费(医疗卫生经费、环境保护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这表明,GDP是重要的,从中国实际情况来讲,决不能忽视GDP。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点。
第一,失业问题在当前社会中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现在中央强调解决失业问题、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因为失业问题影响到人均收入和社会安定。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如果忽视了经济增长和GDP,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第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增加财政收入是必要的,因为有了财政收入才能多办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才能加强环境保护,而财政收入是与经济增长直接联系在一起的。GDP下来了,财政收入就少;GDP上去了,财政收入就多。
第三,我们现在是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他们的经济比我们早发展了那么多年,到今天还保持着2%~3%的发展速度,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下来,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们呢?所以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GDP就必须上去。
为什么又说GDP不是唯一的呢?因为GDP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志,有时候,经济增长是以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为代价的,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和资源方面等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这样的增长是不能持久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GDP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这个问题必须综合考虑。
此外,到目前为止,各国采用的GDP计算方法都是有缺陷的。国际上也正在积极地讨论和研究这一问题。比如,砍树固然增加了林业产值,但禁伐几年,树木生长得更好了,GDP不会因此增加。又如,砍树引起的气候变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损失在GDP的计算中是不予考虑的、不予扣除,因为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不等于产值变化。再举一个更普通的例子,如果没有交通事故,GDP不会增加,一旦发生交通事故,GDP就能上去。因为汽车追尾、刮蹭后要去修理,修理产值就上去了。国外有这样一个笑话,主人和家里的保姆结婚后GDP就会下降,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家里雇个保姆,主人每月要付给保姆工资,等于主人购买了她的劳务,这笔钱是要算入GDP的;现在主人跟保姆结婚了,每月就不用付钱给她,那GDP不是要下降了吗?这就是说,虽然GDP是重要的,但不要迷信它,我们既要关心GDP的增长率,更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综合考虑,现在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2.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含义
经济增长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质量比经济增长本身更重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首先意味着资源消耗率的降低,这一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来说尤其重要。看起来,我们的钢材产量达到了2亿3千万吨,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家,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为此我们消耗了多少矿石和燃料。现在我们的资源消耗率比国外高。这证明我们的经济增长仍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不是靠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的增长。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同时可再生资源的存量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比如说砍树是必要的,但同时还要不断种树和保护树木,使将来可采伐的木材量不断增加,也就是说使资源存量不断增加。如果只砍不种,GDP是上去了,但经济质量下来了。水也是如此,中国水资源是不足的,在大量用水的同时,还要注意节约水,要让水库里水的存量保持稳定。
此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涉及到跟国家安全有关的问题。如果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降低,就说明经济增长质量在逐渐提高;如果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就表示经济增长质量下降了。比如说,如果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外依存度增大,那就关系到国家安全问题。
3.要切实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考虑到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首先,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信贷结构必须跟随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相应的调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当前不搞急刹车,不搞一刀切,信贷结构要调整。有些部门耗能太高,污染太严重,不要再给贷款扶持了,该关闭的要尽快关闭;有些行业已经出现了生产过剩的苗头,也应该在贷款上加以限制。但是,某些高新科技产业是能够推动中国科技进步的,信贷力度就要加大;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对农业的信贷也要加强,要帮助农民融资,以保证农业生产;有些能替代能源、减少污染的新产品,一定要想办法给以信贷扶持。我在西部考察的时候看到有一个企业在农村中下订单,大量种植土豆,人又不能天天把土豆当粮食吃,生产那么多土豆做什么呢?原来他们用一种新技术,可以把土豆粉做成饭盒、杯子代替塑料饭盒、塑料杯,这样就不会造成白色污染,有利于环保。像这种科技,信贷就应该大力扶持。
其次,要在全国范围内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就必须打破地方垄断。一个地方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只允许卖自己的产品而不准卖别人的产品,技术一定是落后的,因此才会害怕竞争,要求地方保护。这个问题只有通过不断推进改革,靠市场竞争,靠优胜劣汰来解决。
另外,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还必须制止无规划的乱采、乱伐,要考虑大局,从长远着想。如果技术没有改进、资源消耗率没有降低、资源存量没有增加,即使降低了经济增长率,也只是推迟了资源枯竭的时间而已。我们要努力加快技术进步,积极推行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打破垄断,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首先GDP是重要的,我们谈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然后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上不去,什么都别谈。但经济增长不是唯一的,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要依靠信贷结构调整,靠技术进步,靠体制改革,而不是单纯靠压低经济增长率来实现的。
三、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1.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必要性
自从城市出现以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就已经存在了,这种二元结构还将长期存在。当前的关键是逐步改变它的体制。为什么是逐步改变呢?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什么改革工作都要有试点。宋朝以后经过元明清一直到解放前,城乡二元结构一直存在,但没有制度化。农民可以进城买房子、开店;城里人可以到农村买地、盖房子,城乡之间的流动是容许的。比如闯关东,从清朝中叶以后,山东、河北很多人去闯关东。闯关东之所以能实现,就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制度化。实行计划经济以后,城乡二元结构被制度化了。户口分成城市户口、农村户口,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了阻碍和限制。在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些到东北兴安岭去谋生的人被称为盲流,所谓盲流就是没按计划流动,一旦发现盲流就要将其遣返回原籍。
现在很多人都指出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例如,城里人受义务教育,是国家拨教育经费盖校舍,给教师发工资。为什么农民是自己花钱盖校舍、请教师?还有一个问题,如前些年那样一个城里人到农村去租个房子住上一年,无论是养病还是搞艺术、文学创作,都没人管;从来没听说农民把城里人押送回城的。而农民要进城来务工,就得有证件。否则就把农民押送回乡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的。
要解决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就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分析。首先是农村孩子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不平等引起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又引起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造成生活不平等,然后又造成下一代不平等。所以必须改变二元体制,城乡户口应逐步走向一元化。
2.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六种主要途径
首先,要减轻农民负担。城里人按照收入交税,交税有起征点;而农民交税没有起征点,农民的负担重。因此中央决定将农业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直至最终取消。政府还要增加农业投入,用于良种基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
第二,要发展优势农业产业。我们的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质量不是很好,价格却高于国际市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优势农业产业。一是蔬菜。种菜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高,种菜划不来;虽然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但是他们的农民却不会种菜,如非洲。二是水果。南方、北方的水果都能出口,品种多,价格便宜。如果将水果品种加以改良,一定具有竞争优势。三是花卉。现在各种节日人们都要买花送花,而且中国人会养花,会培育新品种,价钱也便宜。四是茶叶,全世界好几千万华人都喝中国茶,东亚一带很多人也喝中国茶。五是中药材,最近国外发现可以从中药材中提炼研制出许多新药,对中药材需求量大,市场前景好。六是养殖业。传统养殖业是鸡鸭鹅、鱼虾蟹,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养殖业,如鹿、水貂、乳鸽,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要把这些优势农业产业发展起来,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物流产业必须配套发展。物流产业非常重要。日本东京、大阪,吃的许多蔬菜是从山东运去的,但目前我们的物流产业还不发达,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农产品交易市场阶段,一定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二是农产品也要有品牌效应。宁夏的中宁枸杞,海南的东山羊,这些都是名牌。创不出名牌,农民就很难赚到大钱。
第三,移地开发。北京市怀柔县喇叭沟门满族自治乡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占地300多平方公里,有8000人。过去乡民们都住山上,非常贫穷,靠砍树、种玉米过日子,孩子们都上不起学。北京市下决心改变这个乡的落后面貌,把他们全部迁到山底下,帮他们盖新房,除自家住外,还办成家庭旅馆,开发了农家乐等旅游项目。游人到自然保护区旅游,就在乡民家里吃住,这样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现在乡里面家家有彩电、冰箱、手扶拖拉机。乡民们戏称愚公应该“移民”不应该“移山”。
古村落中,人也要迁移出去。安徽南部黟县有两个古村落:西递村、宏村。西递村是宋朝建筑,宏村是明朝建筑。这两个村子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村里的农民对过“宋朝”、“明朝”般的生活很不满意,因为古村落要原汁原味保存,天热不让装空调、不让开大窗户;白天不让遮村里骑摩托车。此外,虽然村里来的游人不少,但是由于村里没有饭店,所以游人们都自带吃喝,这样除了买个门票外,村民们什么钱都赚不到。可以设法迁走一些人,搬到新村去,古村落中空出一些房子,作为宋朝、明朝式的商店、茶馆、酒楼。这样,到这两个村子来观光的游客们就有地方购物、吃饭和住宿了。迁移的结果不但增加了村民们的收入,而且还能使古村落得到更好的保护。
第四,有的地方穷,要借地脱贫。在广西百色地区,有一些少数民族住山上,他们没有土地,只能挖几个坑种玉米,日子过得很穷。山下平原的农民们种了两季水稻后很累很辛苦,冬天就不想再种地了。于是就让山下的土地入股,山上劳动力入股,并把政府给的扶贫资金带下山买种子、买化肥、买塑料薄膜来种菜。冬天下山借地致富,山上农民的收入就增加了。
第五,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规模经营。吉林是产玉米的大省,家家都在一二十亩地里种上玉米。公司下订单,农户按订单种植玉米:有的玉米淀粉含量高,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但是蜜蜂给花授粉的时候不管哪一个品种,结果玉米全杂交了,公司认为不合规格。玉米地有一种害虫叫玉米螟,治这种害虫需要到农科站请技术人员放专门消灭玉米螟的赤眼蜂。一个农户请人放蜂灭虫,结果往往是蜂把别人田里的害虫也消灭了。出钱的农户心理不平衡,请别的人家分担点钱吧,人家又不答应,还说“又不是我请的蜂,凭什么让我交钱”,在经济学上这是“免费搭车”原理。下次,谁也不肯再出钱放蜂了,好技术因此而无法推广。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农民常年外出打工,结果家里的田地就荒芜了。我们的土地有限,不好好利用怎么行?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与规模经营是十分必要的。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农民承包制的基础上,土地使用权可以合理流转,流转形式包括转包、交换、出租、转让、入股等,这样一来土地就可以规模经营了。
第六,招农培训,引导就业。最近全国工商联在贵州启动了一个扶贫的大项目,组织民工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后由工商联介绍到民营企业去上班。这样,一个农民家庭中只要有一个人外出打工,全家都会跟着脱贫。
3.让更多的农村成为生态乡、生态村
资源和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享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可持续发展。这里举一个例子,广西恭城县是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试验点。这个县的农村,家家都建有沼气池,做饭、照明都可以使用沼气,就不用再上山砍柴和用电了,既保护树木又节省电费;沼气池中的肥料可以施到水稻田里去,这样不但节省了买化肥的钱,而且青蛙也逐渐多了起来。有青蛙吃虫子,农药也就省去了,稻田里还能养小鱼。这样一来,生态环境就好转了。为了用沼气就要养猪,可是猪不多,所以火苗总是很淡,做饭还可以,点灯就不大亮。怎么办呢?恭城县委县政府决定城乡合作养猪,具体做法是:城里人买四个小猪仔请农民养,猪长大后,三头猪归农民,一头猪归城里人。城里人不要猪,过年时,农民就送几十斤肉来。猪多了,沼气池里肥料就足了。城乡合作养猪,真是既帮助了农民,城里人又有肉吃。
在进行整体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不得不面对退耕的问题。粮食生产安全应从总体上考虑,各地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宜耕则耕,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
四、缓解就业问题
1.树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观
就业问题长期存在。我们应树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观,尽可能把下岗变成转岗,把下岗变成自行创业。
从很多地方经验可以看出,只要想办法,下岗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辽宁阜新是全国有名的煤矿城市,现在煤矿资源枯竭了,下岗的矿工怎么办?阜新没有把买断工龄的钱给下岗矿工本人,而是用这笔钱帮助矿工自行创业。他们根据阜新的特点,在农村盖了不少塑料大棚,种菜、养花、生产蘑菇,一个塑料大棚一年有一万多元收入。这些矿工是农民吗?不是,他们没有自留地、宅基地,不是农村户口。是工人吗?也不是,他们已经下岗,不再去工厂上班、领工资。他们是农村中民营经济性质的自行创业者。其他资源枯竭城市,有条件的可以借鉴阜新的做法,因地制宜地解决下岗问题。
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新的就业观,一方面是鼓励、支持自行创业;另一方面还要懂得以就业扩大就业的道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之后就会有收入,有了收入就会消费,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其他人的就业机会。同样的道理,失业是由失业增加的,这是指:裁掉一批人后,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人会感到紧张,怕下岗,于是就会谨慎消费,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先不买,造成产品积压,消费需求不足引起企业继续裁人。
2.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
广西南宁市政府在解决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时积极推行多渠道就业政策,他们首先通知财政局把发给下岗工人的救济款转移到环卫局、环保局、园林局,然后通知下岗工人去那些单位上班。几个月以后,经过调查,发现这一做法获得了三方满意:一是下岗工人满意,财政局给的救济款和环卫局(环保局、园林局)给的跟救济款一样多的工资加起来,使他们的收入多了一倍;更重要的是,下岗工人们订了合同,又有了新的工作;二是环卫局、环保局、园林局满意,因为他们现在只需要花一半钱就能雇一个劳力,工作开展起来比以前容易多了;三是广大市民满意,因为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这就表明,目前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事是没人做的,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业问题就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解决就业问题还要在社会上养成一种学技术和自行创业的风气。贵州沿公路两侧刷着大标语:“不读完初中,不外出打工”。我认为读完初中是不够的,还得进行技术培训。现在熟练技工短缺,要抓好技术培训,工作就好找了。浙江省的下岗人数是全国最少的,那里的人们对就业有自己的认识,感到推车、送盒饭、扛包、扫地这些都是就业,不能把就业只看作是进工厂,只要勤劳和合法经营都能就业,都能致富。
3.进一步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3年冬,全国政协的一个非公有经济调查组到广东作调查,有一位民营企业家说了这么一句话:不管家猫野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我说,民营企业不要把自己比作野猫,要有自信,不要自卑。还是邓小平那句话,不管白猫黄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
有的民营企业家说,“我们当初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有些政策不清楚,所以我们有犯错误的地方”。我说,不要用“资本原始积累”这几个字,因为这是在人类历史的特殊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在封建主义瓦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候,圈地运动、贩卖黑奴、走私鸦片、屠杀印第安人等行为被称做资本原始积累。所以马克思说,资本从它出现之日起,每个毛孔都沾满了血污。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号召和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的,他们不是旧社会资本家的延续,而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民营企业在创业积累阶段,多数是守法的。
解决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是应当肯定的,但民营企业家要取得社会尊重,必须做到以下三点:合法经营、依法纳税、道德自律。
五、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整顿市场秩序,包括搞好药品质量、食品卫生等工作。政府要以人为本,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政府整顿市场秩序,既是为企业服务,也是为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为了发展经济,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要有诚信,这才能为本地经济发展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要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点。生活质量包括生活的自然质量(空气干净、水源清洁、噪音减少)和社会质量(最要紧的是居民有安全感)两方面。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计划生育方针也应该适时做出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更改。经济学研究表明,把“处罚多生”改为“奖励少生”,对于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是有效的。
政府要树立扶植能人的观念。每一个乡村里都有能人,政府要帮助这些能人,让他们带动全乡村的人致富。
六、怎样发挥北京优势使北京发展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般地说,北京是首都,政治位置有优势。但北京长远的发展优势应当是人力资本、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的服务业(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科技服务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言的。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智慧、技术、技能、经验。仅有物质资本,无法创造财富,只有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结合,才能创造财富。需要探讨的是:既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了财富,为什么利润归物质资本的投入者所有,而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只能从计入成本的工资中取得报酬呢?现代经济学中有一种共享理论,这种理论提出:物质资本的投入者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者应该共同分享利润。物质资本投入者和人力资本投入者分享利润是调动人力资本积极性的一个好办法,对于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者和在管理方面作出贡献的人,不但要给他们奖励,还要给他们股权,采取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做法。
发展北京,要善于把资源转化成资本。我最近在贵阳考察的时候发现,贵阳新区的建设完全是采取资源转化成资本的办法,给投资者优惠的政策,这样,虽然国家没有投资,但新贵阳却建设起来了。北京密云县的发展也是靠资源转化成资本,那里,道路的命名权、桥梁的命名权都是资源转化为资本的例证。
发展北京,要懂得要素置换。北京市缺水,土地也很有限,所以无法生产更多的粮食。怎么办呢?需要大米就到辽宁、黑龙江去买;需要小麦就到河南去买。粮食供应问题可以通盘考虑、统筹解决。这样,北京市的土地就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作物,这既解决了市民的粮食需求,又使有限的土地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这就叫要素置换。
发展北京,要树立起新观念。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已经陈旧了。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和尚没水吃,三个和尚水多得吃不完。庙离河边比较远。第一个庙里的三个和尚经过商量决定三个人分段接力挑水,这比一个人挑水轻松,很快就把水缸挑满了。第一个庙靠的是协作。第二个庙里的老和尚立下了新规矩,他对三个徒弟说,谁挑的水最多,晚上吃饭的时候给谁加一个菜;谁挑的少,晚上只有白饭。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不一会儿也把水缸挑满了。第二个庙是在体制上作了改革,引进了新的机制。第三个庙里的三个和尚把山上的竹子砍下一些,做成一个引水的管道,在河边上装一个辘轳,一个和尚摇辘轳把水桶送上去,第二个和尚把水倒人漏斗,水就顺着管道流到庙里去了,第三个和尚负责把竹管中的水灌到缸里。第三个庙靠的是技术创新。可见,靠协作,靠体制改革,靠技术创新,水就用不完了。
发展北京,要懂得优势互补。北京要学习外省的长处,优势互补。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骄傲的兔子半路睡着了,所以乌龟跑第一。请问,龟兔赛跑,难道只赛这一次吗?不是的,兔子输给乌龟以后,不服气,要求再比赛一次。兔子吸取失败的教训,果然在第二次赛跑中跑了第一。乌龟又不服气了,他说:前两次都是按兔子指定的路线跑,这次应该由乌龟指定路线。兔子答应了乌龟的要求。兔子又跑在前面,快到终点的时候,兔子被一条河拦住了,而乌龟慢慢地爬到河边之后,顺利地游了过去,第三次龟兔赛跑中,乌龟又获得了第一。他们商量着跑第四次。这一次,它们协作,优势互补。陆地上兔子驮着乌龟跑,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最后共同达到终点,这就是靠优势互补获得的双赢。
实际上,四次龟兔赛跑给了人们四个重要的启示。第一次赛跑的启示是:“当你在竞赛中处于劣势时,不要气馁,不要松懈,要坚持下去,等待对手犯错误。”果然,在赛跑中,乌龟坚持下去了,兔子犯了错误,中途睡觉,乌龟取得胜利。如果龟兔赛跑一开始,兔子跑在前面,乌龟想:这一次我没有希望了,认输了,不跑了,岂不是全完了吗?第二次赛跑的启示是:“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兔子善跑而不跑,中途睡觉,所以,第一次赛跑输了。这是潜在的优势没有转化为现实的优势。第二次赛跑中,兔子发挥了优势,就赢了。第三次赛跑的启示是:“如果发现原来的策略不管用了,要及时调整策略,改变策略”。乌龟通过第二次赛跑发现,如果按照原来的规则跑下去,只要兔子中途不睡觉,自己永远是输家。于是乌龟提出换一条路线跑,中间有一条河,可以挡住兔子,所以乌龟就胜利了。第四次赛跑的启示是:“要协作,要优势互补,但协作和优势互补都必须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如果缺乏互信,当兔子驮着乌龟在陆地上跑时;兔子耍滑,拐弯时一扭,把乌龟摔伤在地,怎么办?当乌龟驮着兔子过河时,乌龟存心不良,往水下一沉,岂不把兔子淹死了?可见,互相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有一本给孩子们看的漫画书中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书里说,龟兔赛跑开始之前,乌龟要自己的弟弟预先埋伏在终点,等到兔子跑到时,一看乌龟已经到了。兔子哪里认得清谁是龟哥谁是龟弟呢?这个漫画故事不好,它不是教孩子讲诚信,而是要人们靠弄虚作假,靠欺骗取胜。
发展北京,还要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这里再讲一个故事。有一家生产木头梳子的公司,让四个推销员到和尚庙里去推销木头梳子。第一个推销员一把也没有推销出去。第二个推销员对和尚们说,梳子除梳头发以外,还有第二个功能:经常刮刮头皮可以舒筋活血,止痒,醒脑,明目。第二个推销员靠梳子的第二功能销了十来把。第三个推销员销了几百把。他对方丈说,你看那些虔诚的香客,叩几个头以后头发就乱了,有时候香灰还会掉到头发上,很不美观。如果在每天早上在每个佛堂前放一些木头梳子,不是很方便香客吗?香客感激庙里对他们的关心,庙里的香火会更旺。方丈觉得有道理,就订购了几百把。第四个人销掉几千把,他对方丈说,香客经常给庙里捐钱、捐物,庙里也应该有礼品回赠给人家,而木头梳子既便宜又实用,因为梳子的两面可以刻上庙里最好的对联、寺庙的名字、方丈的题字等等。送出去的木头梳子不仅搞好了寺庙和香客的关系,还有广告宣传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寺庙的知名度。这样,生产木梳的公司不就创造出市场了吗?市场是可以创造出来的,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
(中共北京市委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根据录音整理)
标签:中国人均gdp论文; 科学论文; 辽宁gdp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