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电公司水电经营战略案例研究

哈电公司水电经营战略案例研究

赵阳[1]2004年在《哈电公司水电经营战略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战略,是一项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企业的经营战略是直接决定企业发展与未来前景的重要决策,任何一个企业不仅要制定经营战略,而且经营战略制定的好坏将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对于现代公司而言,企业的经营战略是其公司总体战略的核心内容。 本案例叙述了中国机电行业龙头企业——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概况、经营管理历史沿革、所处的水电行业发展与竞争状况以及该公司总体经营战略的情况,较详细的描述了该公司改革开放后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全球化经济给该公司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案例的最后特别列举了该公司参加的世界瞩目的叁峡水电站项目左、右岸机组投标的经营战略实例。 本文在案例分析部分运用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及相关理论,对哈电公司内外部环境和经营战略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市场竞争分析和目标市场的研究,对哈电公司如何制定和应用经营战略,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与总结。 本案例力图通过对哈电公司水电经营发展反复历程的研究,意在说明经营战略对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只有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经营战略,才能把企业引向光明之路。

郝生宾[2]2009年在《面向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战略作用机理及决策研究》文中提出技术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是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平台,对企业的生存发展、竞争优势的建立至关重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寻求有效的技术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加快企业技术创新的实现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我国很多企业存在着对技术战略重视程度不够或认识不足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缺乏明确的技术战略,即便是制定技术战略的企业往往也缺乏对战略的正确认识和有效管理。我国企业在技术战略认识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自主创新的实现。有鉴于此,本文以面向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战略作用机理及决策为研究核心点,通过对企业技术战略的构成维度和演化过程、作用机理、决策方法和实施策略的系统研究,为我国企业正确认识技术战略作用、加强技术战略管理进而实现自主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首先回顾了企业技术战略的相关研究,界定了技术战略的内涵,明确了技术战略的重点是技术选择,核心是构建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分析了技术战略的系统性和风险性特征。接着指出企业技术战略构成维度的合理划分应符合突出技术战略的重点——技术选择、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实现相关、面向企业管理实践需求这叁个方面的标准,结合因子分析法划分了企业技术战略的构成维度:资源维、管理维和关系维,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叁个维度的内涵。构建和完善了企业技术战略演化过程的理论模型,描述了企业技术战略的“变异——选择——保持”的主动演化过程和“保持——选择——变异”的被动演化过程,分析了企业技术战略演化的影响因素。在对企业技术战略构成维度划分的基础上,本文展开了企业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依据企业战略作用的范式,构建了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分析框架,来反映企业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过程。通过对技术战略分析与创新能力识别的关系、技术战略制定与创新能力组合的关系、技术战略实施与创新能力培育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解释了这一框架。接着通过分析技术战略、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网络能力各自的作用,提出了企业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研究假设。基于所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研究假设,构建了企业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问卷调查方法及结构方程模型方法运用于企业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作用机理的实证研究上。研究结果发现,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网络能力对自主创新的作用都非常显着,均是影响自主创新实现的重要因素,而且叁种能力对自主创新的作用相差不大,作用路径系数都在0.5左右。技术战略对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网络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而对自主创新的直接作用并不显着。技术战略是通过促进技术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和网络能力水平的提高来间接的对自主创新产生作用,间接作用效应非常显着,达到了0.819,解释了78.2%的自主创新实现水平。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揭示了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将技术路线图应用到企业技术战略制定的叁维度决策当中。依据技术战略对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提出了技术战略决策的目标,分析了技术路线图对技术战略叁个维度相关决策的作用,选择技术路线图作为技术战略决策的方法,给出了技术战略制定的叁维度决策过程。最后,本文基于技术战略的叁个构成维度,提出了有效实施企业技术战略的策略。给出了评价技术战略实施效果的方法,用以识别企业应当重点实施的策略,来促进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加快自主创新的实现。

佚名[3]2013年在《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文中研究说明资本论/(德)马克思着.-译林出版社,2013.1.-978-7-5447-3593-3:$152.8A123资本的秘密/杨勇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2.-978-7-5534-1155-2:$15A123-49资本的秘密/杨勇编.-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2.-978-7-5534-1154-5:$15A123-49中华诗词研究丛刊/周兴俊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978-7-5068-3303-5:$35A44

王丹[4]2016年在《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跨时代的快速发展,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传统能源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数量有限,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比较重。而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水电行业成为新时期企业关注的焦点。2009年,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箭)作为军民融合的国有企业,面对全球水电行业迅速发展,大力开发水轮发电设备为主导民品。从单机生产能力10MW,年生产能力50MW的一个水电车间扩张为目前的单机生产能力100MW,年生产能力1000MW的水电设备制造基地,迫切的需要制定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市场营销战略。本文以云箭集团的市场营销战略选择为研究内容,笔者结合自己的销售管理实践经验,以MBA课程中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指导,运用相应的手法和模型对论题展开分析。论文对研究云箭集团市场营销战略的背景以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云箭集团目前所处的宏观环境、内部环境及竞争对手情况,将国外EPC总包项目作为未来的主攻市场,制定出云箭集团的总体营销战略目标是成为中小型水电站机电设备系统集成技术方案解决商、供应商和服务商。

沈潼[5]2008年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发展中的规划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我国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薄弱,不能足额供给其目标市场的现状,本文一方面从技术角度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引进模式和自主创新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论证了我国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提出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技术规划途径;另一方面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整合是提高我国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深入探讨了有效的整合方法以及在整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了在电力设备制造行业的发展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进行整合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张孝锋[6]2006年在《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是导言。论述了产业区域转移的概念。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和预期价值等。 第二章主要对产业转移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梳理。把国外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归纳为古典区位理论与新经济地理理论、雁行模式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国际投资理论关于区位选择的部分等。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则按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分别描述。大陆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分为国际产业转移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产业转移中的技术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的研究、对国内产业转移的研究四大类进行。从台湾企业转移动机与区位选择、台湾制造业企业进入大陆市场模式等角度对中国台湾地区博硕士论文中与产业转移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雁行模式再到新经济地理理论,都是以产业转移实践的发展过程为背景而不断演化的。在对产业转移规律的探索过程中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生产要素由土地、资本和人力到科技;市场环境由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以致垄断等,这些理论中,着重从产业转移输出方考虑,对承接方的条件、正负面影响研究的不多;随着经济活动外部环境的变化,金融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过去的理论已经很难圆满地说明现在。从国内的研究看,以FDI的地域分布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多,结合国际,以实证研究为主,深刻阐述产业转移规律与理论的研究尚不多见。而中国台湾地区的研究,往往以微观视角、个案研究为特征,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两者结合,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体制、机理、文化等因素的考虑,比较富有特色,但对承接方的条件进行研究的也不多见。为后续的研究开拓了广泛的空间。 第叁章主要研究了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首先,从移出地和承接地两个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动因进行一般分析。对产业移出地而言,产业转移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方式。产业从转出区转移的动因主要是充分利用承接地的资源,包括土地、人力、资金、环境容量、市场、营销渠道等,具体原因可以归结为市场扩张的需要、产业分工的需要、综合利用资源的需要、企业重组的需要和政策性的产业转移等。产业转移承接地的投资环境可从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环境叁个方面考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的积极影响包括:吸收先进技术、增加投资需求,促进GDP增长、增加就业、加速承接地工业化进程。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区的消极影响包括:环境问题、本地工业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其次,运用城市化框架对产业转移的宏观机理进行了理论

李鲁明, 王洁刚, 滕进, 冯陈晨, 孙德花[7]2009年在《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文中提出以创新驱动战略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创新之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持续完善,逐步建成了规章制度完善、组织队伍落实、运行机制有效、创新平台夯实、创新成果丰硕、创新文化浓厚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向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目标迈进。

葛红兵[8]2013年在《东方电气集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经济提振乏力、危机挑战和机遇复杂交织的大背景下,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如何获取效益和价值?不论是中央大型企业集团,还是中小企业,都愈来愈感觉到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对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性。只有具备了强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企业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所需,才能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和获取更高的利润。世界知名企业成功经营到“百年老店”境界的根本,在于具备主导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连续十年高速增长的发电设备制造业也同样面临这样一个局面。整合五家传统国企组建发电设备制造航母、中央企业装备制造业排头兵、中国内地首批赴港上市的东方电气集团公司,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面对国内外强劲的同行对于,对标世界一流如何正确认知在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和差距;通过资源整合、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构建高于竞争对手的独特优势,保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这是本文作者探究的主要问题和希望找到的答案。本文简略分析了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和行业特点,剖析了该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其核心竞争力表现特征。本文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的表现特征、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几个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精要进行了概述。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深入分析了发电设备市场需求,和来自国内国际行业企业的竞争态势,对国内叁大集团核心竞争力强与弱做了对比分析。针对东方电气要实现“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制造集团”战略目标对其竞争力要素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对其整合资源能力、价值链和战略定位进行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详尽论述。通过对发电设备产业分析、竞争态势分析和东方电气自身核心竞争能力分析,本文提出了企业应当着眼“提升管理、强化研发、振兴质量、降低成本、人才兴企”等方面提升市场竞争力,从管理的整顿提升、技术创新、低成本策略、质量振兴、人才优势、企业文化、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达到提升东方电气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市场主导能力的目的。本人在发电设备制造一流公司东方电气从事管理工作,熟悉和经历了中国乃至世界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市场井喷、平稳调整、低谷和需求结构的深度变化,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对标世界一流主动提升公司运营水平、整合各类人才资源提升企业价值,构建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才有充分的市场话语权而居于竞争主动。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中国发电设备行业提升竞争能力起到一定的借鉴。

齐文畅[9]2015年在《面向HD公司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是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性市场竞争,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及缩短响应时间成为制造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借助于物流企业的专业优势、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案例研究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公司)为哈电集团下属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该集团为目前国内发电设备成套制造的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核电、风电、火电、水电等发电领域。通过企业资源整合、优化组织结构,与物流企业展开合作,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管理水平。首先,本文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联动现状分析出发,结合国内外专家对两业联动的理解,并引用协同发展理论、第叁方物流理论、嵌入式理论,介绍了两业联动的现状,给出了选题背景,为下文进行两业联动可行性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介绍了HD公司及物流企业的基本状况,通过基本现状描述结合上文中提及的联动理论,分析目前HD公司联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后面进行联动分析做铺垫。再次,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进入联动研究阶段。确定联动的伙伴,针对伙伴的生产经营情况确定联动的发展阶段。两企业建立联动团队,负责联动事宜,针对各自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标准和准则。在执行过程中,针对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分析逐条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分析效果并不断完善。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得到启发,提出了联动达到效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管理创新带来较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张林超[10]2008年在《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安全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国家经济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核心内容。在我国中央政府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宏观背景下,本文以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进行系统研究。国外关于产业安全的研究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一是考察产业国际竞争力,二是考察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安全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研究,大致上形成了产业国民控制论、产业国际竞争力论、国民产业权益论、外资影响及抵御和抗衡能力论以及综合产业安全论等五类观点和见解。关于产业安全问题的成因,主要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论、制度非均衡论、投资与贸易自由化论及产业结构论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释。本文对产业安全的理解,更加强调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核心,只有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维护产业安全,并由此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据此对产业安全概念作出如下新的定义: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该定义基本上概况了目前学术界对产业安全的各种不同观点所表达的含义,并揭示出产业安全的本质是产业国际竞争力高低的状态。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开放条件下来自国外的资本、技术和产品对产业安全形成影响;内部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对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产业国内生存环境包括金融环境、生产要素环境和市场需求环境叁个方面,其决定了产业在国内生存的可能性;竞争环境主要是指过度竞争或垄断问题。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出发,可以把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分为产业组织因素、产业结构因素、产业布局因素和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的各种因素构成产业安全的评价模型和分析基础。世界各国把维护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即使是国际竞争力十分强大的发达国家,也十分注重采取各项措施维护本国的战略性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更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关于产业安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选择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安全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体系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脊梁。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发展,关系到整个工业体系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而重大装备是装备制造业中“技术难度大、关联面广、成套性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需要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才能完成的重大成套技术装备”①,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象征,尤其是强国必须要有水平相当的重大装备制造业。我国对发展民族装备制造业十分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2006年8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并召开了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会议;党的十七大再一次强调了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明确要求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经过5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包括电力装备在内的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推动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装备,部分重大装备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重大装备生产大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及民族工业的佼佼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电设备设计制造和电站工程建设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7.2亿千瓦电力装机中,自给率接近90%。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代表了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前沿水平,选择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为基础对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我国在几年前就已成为发电设备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具备了水电、火电、核电、重型燃气轮机、风电等各个领域高端装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能力。我国的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如何?产业竞争力状况如何?哪些是制约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发展的瓶颈性因素?影响我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否引发产业安全问题?政府层面和产业内企业层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包括发电设备在内的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进一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保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势头,维护产业安全?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逻辑。在分析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分析和国际竞争力评价,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综合评价。总体来看,本文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二、叁、四章,即理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对与产业安全相关的产业保护和贸易保护思想、产业安全的基本理论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该部分构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五章,深入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在对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扼要分析了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战略性产业特征;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特别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的代表性行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为下一步关于产业安全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第叁部分为第六、七章,根据产业安全相关理论,重点以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为出发点,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直接利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结论,从产业国内生存与竞争环境、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等几个方面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扼要分析影响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就提高中国发电设备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提出了一些建议思路。本文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构建比交完整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的方式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安全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程度的估算值为67.75。根据本文设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及对应的五种不同产业安全状态,得出了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为“安全”的结论。因而从总体上说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是安全的,产业安全问题基本不存在。同时,由于评价值接近安全状态区间的底线,表明仍然存在一些潜在因素影响中国发电设备的产业安全,因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相应政策和措施,维护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保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转变。具体而言,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介绍本文的逻辑结构;归纳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与突破;指出研究难点、存在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章:产业安全基本理论。本章首先简要梳理古典经济学前后以及当代最新的关于贸易保护、产业安全的经济思想和主要理论;然后再阐述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的关系;并重点研究产业安全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本文以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和研究的基本逻辑。第叁章: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本章在深入分析影响产业安全的因素的基础上,引入产业安全评价方法及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后面的针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安全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指导。本章还选择美国、日本、韩国扼要介绍国外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及经验。第四章: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本文推崇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本章对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相关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后发优势理论作简要介绍,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模型作初步研究,为将要进行的包括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进而对产业安全状况评价在内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五章:实证研究一:重大装备产业与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本章在界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重大装备制造业概念的基础上,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产业特征以及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作出简要分析,并从发展历程、产业规模及产品产量、产业主导产品、产业内厂商结构、进入和退出壁垒、产业市场前景以及产业“走出去”情况等各个方面对作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代表性行业的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将要进行的产业安全实证研究做准备。第六章:实证研究二: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估是产业安全状况评价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及相关理论,本章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最重要的代表性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专门研究,为下一章的产业安全综合评价研究奠定基础。结合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及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特征,构建专门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专门对业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为产业安全总体评价提供有关结论和数据。第七章:实证研究叁: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在上一章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前文有关章节关于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论述,本章利用现存的评价模型和方法,构建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产业对外依存度以及产业控制力等几个方面对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并在对影响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作出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的建议思路。通过上述研究,本文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结论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对象方面:关于产业安全的系统研究本来就起步很晚,在我国则是随着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才开始对产业安全问题予以关注,因而相关的文献并不多,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我国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本文专门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进而对重大装备产业的产业安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产业安全角度研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在国内尚属首次,该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采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直接调查,专家咨询,引用大量的第一手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第一次进行系统的定量研究。根据发电设备这样的重大装备产业所具有的产业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产业安全评价模型和最新数据,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客观的评估,并得出了由价值的结论。在观点创新方面:本文还提出了一些有新意的观点,得出了一些对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发展有价值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新思路、新建议。(1)突破传统的以产业保护为重点的产业安全观,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产业安全、推动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根据产业国际竞争力导向的产业安全观,对产业安全的概念做了重新界定:产业安全是这样一种状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生存与发展不受来自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威胁而保持一国的经济安全。(3)基于对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产业安全的综合评价,认为,以发电设备制造为代表的我国重大装备产业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安全的程度接近评价值范围的底线,因而仍然存在一些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重要因素。(4)虽然我国重大装备产业面对开放经济具有较强的产业控制力,但随着我国金融及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重大装备产业内主要企业纷纷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外资并购而引发产业安全问题的潜在威胁。(5)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认为有选择的并购国外研发机构,是提高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6)随着我国重大装备产业的市场需求逐步趋于理性,进一步推动产业国际化经营,实施包括扩大产品出口、技术出口及部分产能逐步向国外转移的“走出去”战略,是维护产业安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哈电公司水电经营战略案例研究[D]. 赵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2]. 面向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战略作用机理及决策研究[D]. 郝生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3]. 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J]. 佚名. 全国新书目. 2013

[4]. 湖南云箭集团有限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王丹.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5].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发展中的规划整合研究[D]. 沈潼.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

[6]. 产业转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张孝锋. 南昌大学. 2006

[7].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TOP 100案例分析[C]. 李鲁明, 王洁刚, 滕进, 冯陈晨, 孙德花.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评价报告(2009). 2009

[8]. 东方电气集团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 葛红兵. 西南交通大学. 2013

[9]. 面向HD公司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案例研究[D]. 齐文畅. 燕山大学. 2015

[10]. 中国重大装备产业安全研究[D]. 张林超.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哈电公司水电经营战略案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